郭谦印象

来源 :家用汽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一个人是一项颇费心力的工作。
  如果有可能,人们总是希望用最直观的印象去评价,或者定义一个人。事实证明,那总是不全面,甚至是表象的,错误的。
  郭谦是一个儒者。
  儒雅与从容应该是他的人格魅力之一。但是,在观致汽车当下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之际,郭谦的儒雅仍在,但他的从容会收起来。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个快速的时代,这是一个急躁的时代,对于观致汽车,时间也许是他和他的团队最大的对手。他需要用最快的速度,让外界了解观致汽车的企业文化和产品品质,以及产品特征。
  正如我此前的判断,郭谦并不否认这一点。“郭谦是个聪明人,他自负于观致汽车的内在气质,他明了平台与定位之于观致汽车的重要。”在与郭谦对话的始终,他一直强调着这样的观点,性能、造型、开发深度,是观致汽车的三个特点,“我期待真正意义的自身把握平台,通过平台各种变化来表达对用户的想法。”
  我试图用一种模式来探究一个更为真实的郭谦,即把“观致汽车”这个定语去除,来了解郭谦。但是,在长达1个小时的对话中,我并没有实现这样的愿望。郭谦用密集的思维逻辑锁定着他的交流和阐述核心,用流畅的表达语速和清晰的内容框架为笔者构建对话主体,这一切,都无一例外地围绕着观致汽车。可以看出,这是他的重心所在,在外界对于观致汽车销量出现种种非议背后,是郭谦对于观致汽车产品和生产平台以及产品技术的专注与执着。
  “销量还不是最最主要的矛盾所在,正如你的《观致之伤》所提到。观致汽车的营销以及对目标人群的定位模糊应该是我们更应关注的问题。”
  郭谦是一个专注的人。当外界在用他十分显耀的职业履历恭维他的时候,他的思维却已经到了未来。他仍然拥有他的职业理想,做一款源自中国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好车。他的专注还表现在对于谈及观致产品技术时的略微表现出的激动之情。这个执掌着中国最年轻的汽车企业的管理者,常常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但却在谈及观致3的技术时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健谈。在郭谦看来,观致3是观致汽车的开篇之作,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观致3也的确是集观致汽车的先进造车理念与国际化水准于一身,这样的产品应该获得更多用户的认可。


  这不是最好的郭谦,繁杂的公司事务与数量过多的媒体沟通会,让郭谦的心绪略显疲惫。可以想象,一段说了又说的话,会因为问题的同质化与程式化,被郭谦说了又说,说了再说。可以想象,产品导入期已过,但一直缺乏勇气定义精确的目标人群,这对于郭谦和他身边的意大利人,甚至整个观致汽车的营销团队是多么的无奈和难以接受。即便如此,这仍是最好的郭谦,在职场几经风雨却信念不改的郭谦仍是充满了自信和理想,他始终相信,通过强有力的产品内涵,可以推动观致汽车的品牌内涵,通过观致汽车国际化的平台,可以成就观致汽车的中国汽车使命。正是这样的气度与责任感,让人对于郭谦始终心存敬重。
  北京的798艺术区的风格,其实并不符合观致汽车的产品及目标人群定位。郭谦置身其中,略显孤独。即便他的身边有观致汽车的卫思梵,有观致汽车的公关总监梁虹,还有其他的工作人员,但郭谦仍然感到莫名的孤单。他快步地走到我面前,邀请我到一个普通工作桌台的旁边,希望我们可以站立着,完成我们的对话。这是一个有趣地邀约,也许是他真的坐久了,想站一会,也许是他实在不想再面对一些同质化和程式化的群访,他可能在下意识地去想尝试一种新的对话方式,他刚刚读完一篇他认为逻辑性成立的批评性文章,他甚至期待他对面的这个年轻人可以给他带来一些不同。我们的对话,就从这里开始。
  郭谦:《观致之伤》这篇文章的逻辑性是成立的,我也请我的外国同事一起阅读,文章虽让我们感到紧张,但能看到真诚和力道。事实上,这些问题,我们也看到,而且正在解决。
  陈梓萱: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我们知道观致汽车压力所在,但我们认为目前有关于质疑观致销量的说法,无论是哪些数据,还是关于销售网络等信息,都不具备真实的价值,因为这些数字反映不了最重要的问题,也反映不了最真实的观致。我们想做的是,从表象背后寻找观致汽车的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是伤,而不是“殇”。但愿能有一点点作用。我们其实也想听听您的关于观致汽车的判断和理解,因为没有人比您更了解观致汽车。
  郭谦:一个新鲜的事物出现的时候总会有一段困难的时期,我们要不断的与消费者、媒体对接,在对接、摸索过程中,找寻最有效的推广途径。当然,我们产品力是核心,我们会一直坚持制造大众水平的最高品质车型,通过强有力的产品内涵,来推动观致汽车的品牌内涵。后期,观致汽车的品牌内涵还会反哺产品内涵,二者互相推动。所以我们要坚守最初的信念。
  陈梓萱: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中,过量信息、信息碎片、与无效信息误导营销决策。观致究竟应该具备何样的品牌内涵,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来自市场和调查机构的数据浩如烟海,但信息需要识别,真实和有效的信息可以消除企业决策的不确定性,减少风险,提供机遇。对于观致汽车来说,相比于去寻找更广泛的消费受众,将目前能找到的观致潜在用户变成真正用户,是不是后者更为重要?
  郭谦:观致汽车的产品品质是我们的优势和基石。我们所提的观致汽车的起点高,并不单一是指产品高低的起点,而是一个基本技术管理流程按照国际已经形成的基本规则的起点来做,这是一个高起点。我们完全有信心将这批潜在用户,转化成真实用户,并通过用户的积累,来实现观致汽车和观致品牌的积累。
  陈梓萱:我们也经过一些调查和采访,我们发现观致汽车的目标人群可以有一个更为精确的描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应该是这样的,富有独立精神、独到见解、很强分析能力,并辅有一些民族产品情结的、30岁左右的男性,他们有着即将成功的希望与可能,他们有着对资金的理性把握,他们有着对汽车产品一定的认知。把这一人群转化成真实用户,应该对观致汽车很重要。   郭谦:这一描述与我们观致官方的调查结论有很高的契合度,观致官方的这一结论是在对5万人次的调查之后得出的。在确定目标人群之后,观致根据目标人群的喜好向产品注入内容,推广期对这部分人群所经常受众的媒体进行分类,做相应信息传播,力求用最有效的方式与目标用户进行信息传递,在推广期做到推广效率、范围最大化。
  陈梓萱:在我们看来,观致3不是一款平庸的汽车产品,因为它出品于观致汽车,观致汽车也不是一个平庸的汽车企业。踏踏实实地把国际化的起点与管理理念,国际化战略匹配的平台应用、以及产品设计与开发、人才战略、产品品质、技术管理说清楚,说得精彩,说得中肯,说得实在,说得很有诚意,说得很接地气,您是否认为,这可能是观致汽车目前在品牌营销传播的一种方向和方法?
  郭谦:目前,我们所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在围绕这一点。观致汽车品牌的定义需要的是一个立体培育的过程。要用简洁鲜明的语言来概述品牌主张,这是前提条件,也是全方位的、生动的、形象的系列展示和接触。当然,产品是核心、是代表、是基础,品牌的精神是通过产品表达出来的,大家一看这个产品,就觉得它有一种独到的气质。
  仅有产品的独到气质是不够的,还要培育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来支持品牌定位。企业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理念有密切联系,观致的企业领导,包括我,都是属于比较追求完美的类型。企业领导用自己的品位、文化导向、哲学思想,来确定一个企业的氛围,用这个氛围来支持品牌定位。
  陈梓萱:这需要一种体系能力来支撑。观致汽车拥有好的汽车产品,而且在品牌营销传播的环节也有更新的策略,我们的经销网络目前有没有新的战略调整?
  郭谦:现在观致在积极推进经销商的渠道建设。从数量上看,一般新品牌起步阶段有50至100家经销商就可以了。观致渠道建设是一次规划,给外界造成的二、三线市场的数量感觉多一些,是因为二、三线市场的建店速度快一些。包括北京在内的渠道建设的确遇到过问题,不过目前,观致还是在按照全国开设100家经销商的目标推进。北京市场很快将开始经销商的建设。
  陈梓萱:在我们看来,观致汽车是中国汽车品牌,它有着别样的意义和情结。执掌观致汽车这许多年来,您如何来看待观致汽车的未来和发展?
  郭谦:我们始终坚守的是“A New Premium”品牌定位。不久前,观致3五门版,获得素有“国际工业设计奥斯卡”之称的“红点设计大奖”。这是继观致3获得Euro NCAP最高五星安全评级之后,观致收获的又一个重磅荣誉,足以引起国际汽车业的骚动。
  我们把观致的此次获奖归结于“观致汽车非常注重设计上的细节——细节会让产品变得更有价值。”我们的设计总监何歌特会坚持让观致产品在细节上不留瑕疵,即使因此提高了成本。比如,他会要求把保险杠位置上的焊接点,藏到人看不见的地方。
  我们也希望《家用汽车》能够给观致在国际业界的屡获好评进行广泛的传播,事实上,此前这件事在传递给国内消费者的时候受到一些阻滞。对于观致,我想一个新的品牌需要沉淀,不过“酒香”也怕“巷深”,如何将实力化为销量,是观致营销团队乃至整个观致团队都要努力的命题。
  陈梓萱:我们期待观致汽车。
  郭谦:时间会证明一切。
其他文献
青铜器的出现扩大了人类的疆界,用一张贸易之网将欧亚大陆系在了一起。马匹的应用则缩小了人类的距离,使得移动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印欧语系起源的第二大理论,是由出生于立陶宛的已故考古学家玛利亚·金布塔斯提出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草原假说。最近,这一理论又得到了美国考古学家大卫·W.安东尼的强力支持。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印欧人起源于俄罗斯南部的草原,并且从那里开始向外扩散。这一切都得益于当时的人们做出的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