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解读文本的技巧(下)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123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抓住关键,深入解读
  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每一篇文章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这些“点”是指一文的题眼、关键词和关键的句子。解读文本就是要找到这些“点”,并充分发挥这些“点”的作用,以点带面,深入解读文本。
  1.抓住题眼,直击核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目,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就能帮助教师快速解读文本,理清教学思路。如《草船借箭》题目中的“借”字就是题眼,教师可以抓住“借”字,围绕“谁向谁借”“怎么借”“为什么借”“借到没有”来展开教学。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题目中的“游”字进行解读。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么样“游”到纸上的?教学课文《玩出了名堂》时,教师大可以抓住题目中的“名堂”一词进行解读。什么是名堂?玩出了怎样的名堂?是怎样玩出这样的名堂的?对《窃读记》的教学,教师可以抓住“窃读”这个关键词进行解读,并引导学生思考:“谁窃读?怎么窃读的?从窃读中获得了什么?”抓住课题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解读文本既省力,又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2.抓关键词,设生发点
  文章是由许多词语连缀而生的,但这些词语在文章起的作用各不相同,那些非常重要的词我们称之为“关键词”。找到这些关键词对我们理解主题、理解人物、解读文本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生发点。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其中“了不起”就是关键词,教师抓住这个关键词设计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的伟大和儿子的勇敢、无私。《荷花》一文中,写荷花从荷叶中冒出头来,这个“冒”字用得十分精准传神,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关键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荷花生机勃勃的生长状态。《金色的鱼钩》一文中,“金色”和“光芒”是关键词,从中我们能体会到老班长热爱革命、认真负责、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3.抓重点句,谋金钥匙
  课文中有不少的重点句、中心句、过渡句,找到这些句子,就找到了解开课文核心密码的金钥匙,理解了这些句子的含义,就能更准确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或作者的表达意图。
  《草原》一文中,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抓住了它,我们就能理解老舍描绘的美丽的草原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结成的深情厚谊。《迷人的张家界》一文中,最后一句“迷人的张家界,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便是文章的中心句,抓住这个句子,就抓住了文章的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开篇就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撼人心魂,令人有立马深入文本,一探究竟的冲动。要想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需要我们细读文本,了解圆明园的兴衰,从而也就达到了读懂文章的目的。
  4.抓住细节,悟用心处
  有些文章的细节描写非常动人,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关乎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的细节,用心体会作者的苦心,体会人物的特点和品质。如梁晓声写的《慈母情深》一文,作者通过描写母亲嘈杂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母亲用粗糙的手,摸出皱巴巴的毛票让作者买书的细节刻画出辛劳的慈母形象。《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为了照顾几个小战士,过草地时自己嚼草根、吃战士们剩下的鱼骨头,夜色中一棵一棵地摸野菜,最终倒在了草地的边缘。虽小战士们得救了,但老班長牺牲前还在责怪自己没有完成党交给自己的任务。这些细节正是打动人的地方,也是作者想着力表现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必有收获。
  5.抓疑惑点,追根溯源
  解读文本时,难免会遇上这样那样不懂的问题,这些疑惑的地方,正是我们开发文本,独辟蹊径的通道,也是帮助我们理解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助手。
  如学习《窃读记》一文,我们会想,“窃”为“偷”,“窃读”就是“偷偷地读”。读书是正大光明的事,林海音小时候为什么要窃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查询林海音的生平,了解她的家庭背景,就会发现林海音祖籍在台湾,当时的台湾被日本占领。1921年,林海音全家迁到北京,生活并不富裕。她爱读书,但因为家里穷,没钱读书,所以才去“窃读”。有了疑问,通过追根溯源,就可以解读出其背后的许多信息。
  四、立体多元,全面解读
  对于课文的解读,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内容本身,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立体化、多元化地进行解读,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如补充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等。
  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是一篇林海音写的回忆童年生活的经典文章。在品读文章内容的同时,我们还应详细了解林海音的情况,了解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从不同的方面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城南景色和人物的描绘及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和留恋之情。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除了解读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我们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中孙吴联合抗击曹军的故事,我们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慧超群就会有更多的了解,生出更多敬佩之情,诸葛亮的形象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也会显得更加清晰和饱满。
  五、厚积薄发,个性解读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去读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个性阅读。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文化积累及独特的生活体验去解读文本,这种带着个人色彩的解读是充满个人魅力的解读。用个性阅读、个性思考来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
  解读文本既要“挖金子”,又要“串珍珠”。教师既要像挖宝一样,挖出文本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还要把文本中的重点内容串起来,理解消化,融入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将其变成清晰的思路,变成可以形象化地呈现给学生的知识。
  文本的解读主要分为对课文和相关资料的解读,以及对读者创造性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前者是静态的,重在“懂”,后者是动态的,重在“用”。文本解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有钻研课文的真功夫、细功夫,还需要教师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阅读理解水平。
  文本解读能力需要厚积薄发,教师只有热爱阅读,坚持阅读,积累知识,提高涵养,才能打通课内世界与课外世界的通道,才能打通作者的世界与读者世界的通道,才能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命底蕴在课堂上、在学生的面前绽放。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好生小学】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学习领域的革命,以“学”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已成为网络环境下全新的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要求學生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和超媒体技术,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自行控制学习进程,并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在很多情况下体现了合作性,学生以不同的分工形式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以网络为媒介搜索相关
期刊
亲爱的12、13班的孩子们:  写这封信前我纠结了很久,我纠结是分开写给你们呢,还是统一写?是送你们“心灵鸡汤”呢,还是送“心灵砒霜”?思来想去,结果想到了刚毕业时,一位老教师经常用“这些小兔崽子们”“这些小王八羔子们”来形容你们。奇怪的是,我不觉得他说这些时有失师德,有辱斯文,倒从中感受到了满满的爱,那是充满亲情的嗔怪。所以,对于一样由我给你们上课的12班、13班的孩子们,我决定这封信不分开写了
期刊
当下“微”风四起:微电影、微新闻、微讲坛、微博、微信悄然升起,微教案、微课、微探究、微演讲、微点评等微教育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在花样繁多的“微”中,“微班会”独树一帜,它是德育的创新方式,是传统主题班会的补充,也是传统班会的浓缩与升华,将“微班会”运用到德育教育中,能有效增强德育的實效性。  “微班会”以“微”充分吸引学生注意,以“课”充分彰显教师的主导,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渗透。微班会“短”“平”“
期刊
听过很多老师讲《故都的秋》,也在网上看过不少本课的讲课视频,总觉得传统教学都比较一致地重在分析秋的清、静和悲凉。这种在几幅画图中寻觅秋味的讲法没错,但要想在这种情境中真正深入作者内心深处却很难。散文本就是情感的芭蕾,美妙动人,沁人心脾。  首先,教学《故都的秋》时其写作背景和作者个人情怀不能省略或置后,而且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较为简洁地引导他们深入诗心的深处,这才是导出情感共鸣的基础和前提。跨越
期刊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习作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第二学段要求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本课教学设计定位于如何引导学生赏读同学的佳作或精彩片段,从中领悟写作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习作的真谛——写出真情实感,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其他同学习作的优点,
期刊
二、呐喊摇旗,做“宣传达人”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学生资助政策是我们基层学生资助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我们的“护身符”。  1.以身作则,带头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学生资助工作,首先得带头学习国家、省、市学生资助政策,做到烂熟于心;同时还要细读细研,根据本单位
期刊
韩愈任四门博士时写下《师说》一文给他的学生李蟠,借李蟠向世俗之风发起挑战,剑指社会恶劣风气,批判特定阶层。  当时唐代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盲目从众心理,如此从师风尚愈演愈烈,正如柳宗元所说的:“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直之人活得恐惧不安,苟且偷生者趋之若鹜,敢于批判者少之又少。可见,韩愈面对高举如此“为师”的大旗,的确需要不一般的批判精神。  环顾
期刊
读法三:读语言  【课文链接】课文中灵动鲜活的语言如珠,俯拾皆是。《秋天的雨》中写秋雨是“清凉”的、“温柔”的、“轻轻”的,它会趁你没注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当写到秋天的叶子时,叶子的姿态是多样的: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枫树红红的叶子像一枚枚邮票;当写到秋天的色彩时: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更多,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听听,秋的声音》一诗,“大树”
期刊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诗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工作中,无处不有诗的身影。在学生的语文考试中,诗也是必考内容之一,而且其比重逐年增加,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所以,从小学开始,对诗的教学就要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  下面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两千多年的诗文化,并将诗融入到了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优
期刊
摘 要:渐序快速写作教学模式是一种作文序列化和快速化相结合的作文训练方式。本文介绍了本研究项目的基本情况和目标要求,对“543”渐序快速作文训练教学模式作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渐序快速写作“543”模式;构建  一、项目介绍  笔者多年来致力于探索快速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写作素质结构决定着学生的写作水平。虽说文化底蕴、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生活经历、知识储备等写作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