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不是包装纸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maomao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青力
  1945年生于北京,安徽宣城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硕士、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
  
  [画学困惑]之三
  
  把本来不是学术研究的活动,硬说成是学术研究,在美术界十分流行。最典型的是把宣传活动,硬要与“学术研究”挂上钩,把“学术研究”当成了包装纸。如要举办美术展览,就要开学术研讨会,会上即兴发言,杂志上印出来,就成了“学术研究成果”。何谓学术研究成果?就我个人理解,可以评定为人文科学领域学术成果的论文或著作,应该有以下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填补空白,有所发现;二是有所修正,有所补正:
  总之,学术研究成果,(1)是指填补空白的领域;发现前人所未知;(2)对前人的研究提出质疑,通过辩论,以足够证据,证明自己结论的合理,对前人的判断有所修正。或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用新材料补证、把研究引向深入。
  重复或综述前人研究成果,不能算作是学术论文或著作;而抄袭前人成果则是违法。在中国的考试文化,特别是某些历史时期的科举腐败,给后世留下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错误观念。革除弊端,建设法制社会,是保障学术研究、保障研究成果不受侵犯的根本前提。
  在所谓“研讨会”上的即兴发言,捧场客套话,硬说成是学术研究成果,未免要成为笑柄。
  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谋求发展,国际视野变得日益重要,学术研究当然也是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与国际联系日益紧密,学术交流也逐渐增多,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对国际学术领域,都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从事任何领域学术研究的人,不仅要知道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必须知道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所谓“研究领域”,其边界的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学术研究边界的模糊化、学科的重新界定,以及跨学科交叉整合等,是学术研究阶段性的正常规律。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科学理论及信息技术不断突破,正在改变着人类的认知和思考方式,研究领域的变革是必然的。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同样如此。例如计算机的使用,我在八十年代中期作博士论文时才开始使用计算机,随着计算机记忆容量的增加,软件的更新,为研究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资料的存盘,梳理,系统化,统计,分析,以及论文修订编辑等方面,与不使用计算机的前辈相比,工作效率要高许多。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无论范围如何小,如何特殊具体,从根本上都是回答人类永恒命题的组成部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我这里不是指高更的那幅名作,他不过是用了这个永恒命题作了他的画题而已。无论做什么研究,题目多么小,多么具体,其实都是回答人类永恒命题的组成部分。我们从哪里来—对宇宙有机与无机世界的探索及生物基因研究正在丰富人类的知识,而历史的研究则不断深化我们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认识;我们是谁—通过生命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寻求对人类自身的界定及种种相关问题的可能解答;我们到哪里去—对我们所在的地球和宇宙进行不断的科学探索,为未来人类的延续寻找可能的“宜居”之所。
  顺便谈谈学术研究性质的艺术史展览或收藏图录,其条目或图说的规范写法。学术研究必须先做特定题目或相关范围的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然后决定研究方向。充分了解特定研究题目范畴的研究现状,才能决定做与不做。艺术史的范围很小,绘画史更小,中国画在甚么位置首先要清楚。思路如果不清晰,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做,或者不知道做什么。同样,这也是学术研究性质的艺术史展览或收藏图录的基础工作,其条目或图说的规范写法,是概括本专题的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如果写作者有任何发现、修正、补正,当然最好。如果没有,文献的综述概要本身,可以作为条目或图说(entries)的主要内容。我国艺术史展览收藏图录很多,但是带有研究性质难得一见。文献的回顾是学术研究的必要步骤,好的文献编纂工作,是对研究工作的重要贡献。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