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融合模型研究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yhua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和“全国数字化学习高峰研讨会”上各地区小学教师展示的优秀课例和获奖课例进行分析,并结合领域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合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模型。研究期望通过模型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融合理论,进而为小学一线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学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7-0052-03
  2000年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2001年颁布正式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迄今为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众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学科融合点把握不恰当,缺少合适的教学模型等。[1]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基础教育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笔者通过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教学模式和理论模型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去甚远,所以提出了适合教学实践的融合模型,成为破解制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实践的关键。
  本研究采用归纳分析法、哲学思辨法、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本研究期望通过以小学学科融合模型的研究为例,对基础教育其他类别的学科融合提供有益的借鉴。
  ●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内涵分析
  1.整合与融合
  整合原意是指将不同事物有秩序有条理地集结在一起;融合是指将不同的事物调和在一起。整合强调的是将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或规律混合;融合强调的则是各事物按照一定秩序或规律混合后,相互渗透、彼此影响,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融合’要求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关注这种变革。”[2]因此,融合是整合的更高层次。
  2.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
  “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且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新型教与学的方式,从而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3]
  ●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融合模型
  研究
  笔者通过观察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优质课大赛”、“全国新技术支持下的数字化学习高峰论坛”获奖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提炼出适合小学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基本教学模型。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笔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的专家提出的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融合模型,如下页图所示。
  该模型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视角,教师担任帮助学生更好完成学习目标的角色。
  1.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之所以作为该模型的第一步,主要是因为学习者的知识是自我建构的。按照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者在将外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时,要经历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处理加工,将知识进行编码后,转化成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而信息加工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应该掌握扎实的前序知识和信息加工处理的基本技能。学习者分析就是要让教师和学习者清楚,自己对为学习新知识起到铺垫作用的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如信息技术等信息处理技能和策略的掌握情况,目的是让教师作为学习帮助者,能够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降低甚至减少学生在自我知识构建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分析
  即教师分析当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目标的深度、广度和与原有知识的连接度。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深度指的是二者的难易程度,广度是指内容和目标的容量,连接度是指新内容和目标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的相关程度。只有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深度、广度和连接度都适应前序分析确定的学习者特征,后续的学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对于深度、广度和连接度(简称三度)与学习者特征不相适应的部分,可以分作两部分予以解决:对于能够通过学生后续学习弥补上的差距(学习需要),教师不需要在此阶段予以干预;对于属于原有的学习者特征差异,教师需要通过降低或者提高深度,拓宽或者缩小广度,提供先行组织者等方式来弥补。
  3.理想学习状况分析
  即学生理想状况下的最佳学习状况。教师应该暂时放弃现有人、财、物等教学资源的限制,从教师角色角度思考教师在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的支持下能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在学生的视角下思考,自己在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中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4.“教学评价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点分析
  即运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人、财、物的资源限制点。目前,小学课程主要是学校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结构不得不受制于有限的资源,所以理想状况下的最佳学习状况很难构建。但是,信息技术具有时空延展性和可交互性等特点,寻找理想学习状况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就成为实现建构“近乎理想学习状况”的关键因素。根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并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点量表”工具,见表1。
  表中“学习内容”一栏填写的是本堂课程学习者应该学习的内容;“理想学习状况”一栏需要填写与之相对应的学习内容,在理想学和理想教的状况下是该如何开展的;“传统课堂学习”一栏是填写目前采用的传统课堂教学是如何开展的;“媒体表现形式”一栏主要是选择在现实中不能构建理想学习状况时,采用信息技术作为创建“近乎理想学习状况”所需要的媒体表现形式,包括图、文、声、像、交互和其他可以使用的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手段”一栏主要是填写能够将前面所选择的媒体表现形式集中起来的软硬件类别,如PPT、移动APP、实物展台、移动终端等。   5.教学策略分析
  即教师根据所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融合点选择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不同的学习策略。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选择的不同策略做出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得学生顺利地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6.教学评价分析
  包括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开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设计过程的实施情况展开评价。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是对教学设计过程的实施情况,一定是采取形成性评价,要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完成“评价←→调整”,使得该模型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不断地向“近乎理想教学状态”无限接近。
  ● 基于融合点模型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选取一节主题为《龙里格龙》的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作为分析对象,从基于融合点模型设计的角度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加以分析,从而验证本模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执教教师的课堂实录如下:课堂座位布局采取统一面向前面电子白板的传统格局。教师在课程导入部分利用发声练习活动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白板展示今天所要学习的“龙里格龙”节奏的乐谱,利用实体钢琴演奏乐谱。在讲授新知部分,首先让学生演唱刚填好词的乐谱,然后教师用iPad中的钢琴APP重新演奏,并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该APP演奏和录制所要学习的节奏。之后由学生展示录制的钢琴练习片段,最后由学生开展自由创作。在知识拓展阶段,教师对京剧中的几种乐器和一些音乐片段进行了讲解和赏析。
  信息技术与本节课融合点的量表分析如表2。
  在这堂课中,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恰如其分的地方,与通过基于本研究模型的分析量表所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只是在京剧乐器欣赏阶段,教师只展示了有关乐器的视频,没有使用相关乐器的APP,让学生通过利用各种乐器的APP开展自由创作,从而加深学生对各种乐器结构和音质音色的理解。在该节课的实践中笔者也发现,教师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和选择的信息技术方式,与学生的学习者特征有一些不适应:学生对iPad的操作能力和钢琴的演奏能力,以及部分学生的识谱能力对于本节课的学习都略显吃力,可见教师并没有对学习者特征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原有知识能力做充分的分析,也没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相应的调整,即对“三度”与学生特征的差值没做相应的弥补。
  ● 总结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融合模型的提出,旨在为小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实践模型,以期起到一个联系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桥梁作用。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基础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鉴.郝琦蕾.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与方法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62-65.
  [2][3]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2):58-62.
其他文献
篆刻作品
期刊
花枝俏
期刊
● 概念  表征是指某(些)事物和事物属性能确切地表示另一(些)事物和事物属性。这里的事物和事物属性可以包括思维在内。知识表征是记载或表达知识的方式。知识表征包括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两种形式的区分,本文中指的是知识的外部表征,即将抽象的知识/信息(如概念、原理、关系等)通过带有语义规则的语言、图形、图像、动画等可视化元素予以表征,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形成心理上内化的知识表征。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
孟子师承孔子嫡孙子思,请教:“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先给利益)。”孟子疑惑:“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怎么能离开利益呢?利益是仁义的完美体现。”数十年后孟子成名,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先生千里而来,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回答:“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封地),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资治通鉴
匆匆的脚步,朴素的衣着,谦和内敛的微笑,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对普通。然而,一旦有幸与他交谈,只短短几分钟,就会被他独到新颖的见解、出色的口才所深深吸引,他是哪位人士?他就是上海嘉定区朱桥学校的历史高级老师——孙健。  说到孙老师,学生们可谓佩服得五体投地,几乎每一堂历史课,他都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借古讽今,在历史事件中剖析成败得失;几乎每一堂课,他都激情洋溢,全身心投入,在三尺讲台上肆意挥洒睿智的火花
摘要:19世纪英国实验物理学家查尔斯·惠斯通是大学物理学、电工学和中学物理等教学中涉及的人物.回顾惠斯通往事,了解其人其事有助于中学物理教学,为此,文章简要介绍了腼腆、不善言辞的惠斯通之生平,展示了惠斯通对物理学、电工学及其发展的主要贡献.由本文胪列的声学、电磁学、光学等方面的研究业绩可知,惠斯通是一个科学研究多面手.事实表明,查·惠斯通是实验物理高手,又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关键词:英国实验物理
翻转课堂什么时候用技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整合得牵强附会叫凑合,整合得难舍难分叫深度融合。  翻转课堂之前十多年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表现为教师视域的整合,虽然后来开始关注学生视域的整合,但是总体而言,还是以教师整合为主。许多教师常常为“什么地方用整合”而犯愁,以至于人们常常陷入“整合点”分析的苦苦求索之中。  翻转课堂一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遭遇“瓶颈”的晦
“哇,终于要上科学课了!”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早已坐在探究室里等待的顺德德胜学校小学部的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昂首期盼。在期待的目光中,科学教师皇甫宣政托着一个“火箭筒”走进了教室。  实验开始了。只见皇甫宣政举起一个喷水的工具晃了晃,接着向同学们介绍里面的液体——酒精,并找来一名小助手,开始演示。  皇甫宣政将“火箭筒”一头的盖子拧开,往里面喷了几次酒精后盖上盖子,盖子中心有一个孔,把乒乓球放在“火箭筒
豆浆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可以直接喝外,还能用来煮饭。下面跟大家分享一款用豆浆做的美食——“豆浆焖豆饭”。  原料:粳米100克,糙米25克,红豆25克,豆浆适量。  做法:红豆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3~4小时,糙米浸泡1小时。将粳米、糙米和红豆放入电饭煲中,加入适量豆浆,正常煮即可。豆浆用量要稍微多于用水煮饭时水的用量。  营养优势:用豆浆替代水,煮出来的米饭不仅有豆浆的清香,而且能增加米饭的营养。
强间穴别名“大羽穴”,是属于督脉的穴位。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许多人有失眠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刺激按摩强间穴来调理和治疗。中醫认为刺激强间穴可以起到平肝熄风、升阳益气、醒神宁心、助眠的作用,可治疗失眠。  取穴:强间穴位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约3厘米,脑户穴上约5厘米处。  按摩方法:刺激强间穴可以采用揉按的方法,将食指、中指并拢,放于强间穴上方,以穴位为中心,用食指、中指的指腹揉按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