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区域性土壤生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土地利用及其覆被的变化.通过冀北高原近50年不同时段的资料分析证实,大片天然草场无序垦为耕地的利用变化及伴随的管理粗放,致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性土壤生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土地利用及其覆被的变化.通过冀北高原近50年不同时段的资料分析证实,大片天然草场无序垦为耕地的利用变化及伴随的管理粗放,致土壤生境发生系列负面效应,土壤养分逐年下降.50年中,该区土壤有机质,N、P、K全量及速效态量分别以36.90%、67.77%、44.44%、34.15%、32.22%、58.90%、35.29%的降幅趋势性地下降;砂、粉、粘三项表征土壤物性特征的不同土粒含量则以18.24%、19.55%和12.29%升降皆有的幅度变化.这一结果揭示,为确保区
其他文献
1引言磷是作物的必需性营养元素,人类将面临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磷素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17].土壤普查结果表明,全国有59%以上的土壤缺磷[1].为了提高作物产量,生产中通过施用磷
植酸酶催化植酸,并将其盐类水解成肌醇和磷酸,因此植酸酶的使用可以提高植酸磷的吸收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同时还可保护生态环境.经分离和亚硝基胍诱变选育,得到一株植酸酶高
1引言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是世界上生产量大、应用面广的人工合成化合物.1933年Waldo Semon首先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用于PVC生产,得到了大幅度改性后的商品化树脂.从此
以江西泰和严重退化红壤上不同模式重建的森林第10年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分析了细根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各重建森林模式的土壤细根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考察了酸雨、重金属铜和农药莠去津复合污染情况下各因素的主效应及两两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Cu^2+对酶活
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污染类型之一 .利用空间模型对流域N、P的迁移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 ,是研究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法的一个有效手段 .设计了遥感和GIS技术辅助下的流域水分和养分迁移过程分布式的模拟方法 ,包括模型选择、流域的空间离散化和参数化、模型模拟和结果验证 3个步骤 ,为控制流域水肥流失提供了思路 .以江西兴国潋水河流域 (5 79km2 )为研究区域 ,选择美国农业部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