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考名著经典?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ong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福建高考语文增考名著经典,引起学生困惑。考查名著经典是现实社会、阅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只要合理安排并持之以恒,阅读与考查名著经典大有裨益。
  【关键词】名著经典考查原因
  “老师,全国卷及其他高考自主命题的省份都没有把名著经典列入考查范围,为什么我们福建偏要考,我们心理不平衡,这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吗?”2007年以来,每一届高三学生都会拿这个问题来质问我。
  是的,考查名著经典阅读是福建高考语文卷的一大特色与亮点。从2004年一开始自行命题改革,福建卷就要求考生“以10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中的一个为话题”而自选角度作文,可谓一鸣惊人,给备受诟病的高考语文试卷注入了一枚强心针,给沉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2007年,福建省明确把《论语》等3部经典及《红楼梦》等10部中外名著列入必考内容并写进了省编《考试说明》。对于学生的困惑,我愿阐述粗浅看法,权当抛砖引玉。
  一、考查名著经典是现实社会的需要
  强调阅读名著经典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阅读活动在现代社会所存在的严重危机。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立体、多感官的享受,人们已经习惯坐在电视机等声像俱全的媒體面前,不太情愿坐下来捧着密密麻麻都是文字的一本书。经典文化严肃的思想性、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感、令人自豪的种种情感被通俗的、流行的、夸张的、噱头的“快餐文化”所取代,“流行音乐、卡拉OK替代了古典音乐,迪斯科替代了芭蕾舞,通俗文学替代了严肃文学,亚文学替代了纯文学,千篇一律的肥皂剧替代了风格化的艺术电影。中国文化从一种具有个性、批判性、独创性的审美文化,向以群众性、娱乐性为评价标准的文化工业转换。”〔1〕难怪教育界充满忧患意识的学者这样说:“今天中国文化形态整体性地‘失语’了”。〔2〕
  值得警惕的是,在社会和学校盛行的平庸化阅读活动,掩盖了对阅读内容的敏感与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阅读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对社会和人生的严肃而深刻的思考,没有产生、引发对自我、外面世界思考的动力,而这正是阅读活动所应该追求的。再者,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有充分经历阅读经典作品的“洗礼”而离开了学校,以后就很少再有机会或条件接触这些经典,即使有可能接触也缺少那种自然而然的亲和情结。在国际化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在开放的、多元的文化格局之中,只有立足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基础上,才能够建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文化霸权咄咄逼人的情境中游刃自如,并借鉴和吸收其他优秀文化,得以实现自身的创造和发展。因此,一些国家已经在这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如限制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要求学生每天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早在1984年美国国家人文科学促进委员会就为中学生列出了必读书目,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美国历史文献《独立宣言》、柏拉图《理想国》、《圣经》等30种重要著作。正如徐鲁在《重返经典阅读之乡》所言:“他们是要以这些伟大作品所展现的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境界去帮助新一代抵抗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与轻浮,同时也获得对于古典美、传统美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创造自我,创造世界。”〔3〕
  二、考查名著经典是阅读教育的需要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也是体现语文交际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窗口。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单靠教材内有限的课文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汉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告诫后人要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经典名著。无数有成就的作家,或是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时,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多看书。一年一度的中高考语文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都是在中学时期就读了大量古今名著,语感能力特别强。20世纪80年代一项针对初、高中生的调查就显示出:“学习成绩好坏与课外阅读的多寡基本成正比。”〔4〕而20世纪90年代一项针对初、高中生的调查结果则表明,阅读中外名著多(10本以上)的学生,“语文成绩一般都名列前茅,而且作文水平很高,有的甚至发表过作品”。〔5〕再看看国外的情况。“从1972年起,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会(NAEP,theNationalAssessmentofEducationalProgress)一直追踪四年级、八年级与十二年级学生的阅读分数。结果发现,用课外读物当课本的学生和最能享受阅读乐趣的学生,分数最高。”〔6〕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阅读名著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的确如此,我国古人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深切感悟,体现了多读多感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三、考查名著经典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作为人类文化的结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其对于人类精神的建构、人格的塑造以及文化的熏陶都是一般阅读作品难以企及的。它们可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激发和培育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孜孜不倦追求,对真、善、美的渴望,对人类、自然、社会的关怀,以及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和生命活力。它们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特有的取之不尽和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培根曾说过,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英国现代哲学家怀特海也说,伟大的艺术是“某种增强灵魂的自我实现的东西,它不但以它给人的那种直接的愉悦来证明自己的意义,而以它对深层意识的(自我实现的)训练作为证明”。〔7〕从某种意义上说,名著犹如精神上的滴滴甘露,提供了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基本东西,使人的心灵得以塑造,人格得以完善。
  阅读并学习经典是继承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文化成就的必由之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著专文倡导阅读经典,他认为经典就是人们“最好的学习范本,最丰盛的精神源泉,最神奇的人生辅佐”。〔8〕文学名著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对读者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巨大的教育作用和高度的审美作用。伟大导师恩格师在《致玛?偊b   哈克奈斯》一文中有一段话:“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里,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丰富的文化知识,难怪俄国作家赫尔岑曾说:“莎士比亚和哥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用散文大家刘白羽的话来说,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读巴金的《家》,你一定会痛恨旧势力的罪恶,为觉民、觉慧争取自由、光明、幸福的抗争行为而钦佩;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你不难领悟要远离克洛德的奸、孚比斯的伪,从而更加坚定做人应有爱斯梅拉达的美、卡西莫多的善。广泛认真地阅读名著,一定会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从中涉取人类文化丰富的养料,为今后成材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2007年,福建省力图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首次将《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10部长篇小说纳入考试范围,这10部长篇小说是《家》《红楼梦》《围城》《子夜》《三国演义》《复活》《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匹克威克外传》,再加上三部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一共13部(后为减轻学生负担,考试范围有所压缩,到2012年高考只保留2部经典与7部名著)。这些名著和文化经典,或是因为独特的语言风格,或是因为特殊的艺术手法,或是因为深刻的思想性,概括出当时社会的人情风貌,记录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历经多年而仍能不褪色。梁启超先生说:“《论语》如饭,最宜滋补;《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论语》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不磨之宝典。此书文义并不艰深,读白文,自行译其义最妙。”〔9〕福建省高考增加对这些名著和文化经典的考查,符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能借此激发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的兴趣,促进教师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说,“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从而得到人文的关怀,美的震撼,爱的温馨,情的涌动,思的沉静。”〔10〕他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学生向往的,是学生家长的愿望,更是全社会的追求。如果这个美好的境界真能成为现实,就是我们这个过于功利化社会的一大幸事,那么,高考增加对名著和文化经典的考查就善莫大焉。
  也许有些学生会说,功课那么紧,哪有时间读。其实,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你有计划,从高一到高三精心安排,认真落实,将这些名著细读下來,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如每个学期读4本(一月一本),寒假2本,暑假4本,一年就可读完14本。记住,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儿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的源泉,是智慧的源泉。江泽民同志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倡导、引领学生多读经典名著,能使他们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意识不断增强,知识视野不断扩大,思维方法不断改善,语文技能不断巩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各位同学,我想,明白了这些,你就再也不会抱怨高考的要求,相反,你一定会和我一样,深刻领悟福建省高考决策者的良苦用心,并对他们那敢为人先的精神,对他们那超人的胆识、睿智和勇气表示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区培民,《大众文化传播与青少年成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3。
  [2]王岳川,《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命运忧思》,《粤海风》,2003(3):14。
  [3]徐鲁,《重返经典阅读之乡》第1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4]王东声,《一块肥沃的土地——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第9期第28页。
  [5]陈锋,《揭开中学生阅读世界的神秘面纱——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9期第1——4页。
  [6](美)崔利斯,《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第35页,沙永玲,麦奇美,麦倩宜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7]毛姆,《巨匠与杰作》第226页,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
  [8]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9]郑红蕾,《高中生经典著作阅读刍议》,《现代语文》,2009年第1期第35页。
  [10]张祥福,《高考名著考查之我见》,《福建论坛》,2008年第4期第157页。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传递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一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风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那便是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在此,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  
期刊
文章分析了目前国有企业面临着诸如薪酬制度和结构不合理、平均主义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运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关原理,提出一系列的解决对策,并进行合
在明朝中期政局混乱、矛盾激化、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的情况下,作为封建知识分子的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否定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建立了系统的心学体系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消化不良症状,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痛、和上腹部烧灼感等。生化学及内镜等检查无明显异常(可有慢性胃炎)发现,其临
在干涉检验过程中,被检元件的面形误差检测精度受到干涉仪系统结构的影响,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为了得到较高的检测精度,必须对检测系统进行分析,建立测量误差和系统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