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脊峰:5000米级入门技术型雪山的首选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l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别的山峰很多,有意思的却很少。
  在国内一众5000米级雪峰中,就有这么一座“异类”。这座山的有趣之处在于,几乎每一位入门级的山友都知道它的名字,然而当你登顶后,登顶证书上却写着“无名峰”。
  你肯定猜到了它的名字——半脊。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座声名远扬,却一直在官方处于“黑户”的5000米级颇受欢迎的雪峰。
  半脊无名?开玩笑!
  2004年5月,有7名登山者登上了一座未登峰,测得顶峰海拔为5430米。因为该峰隐藏在一个山脊后,所以当地并没有关于该山峰的名字,几人根据山顶的形状命名为“半脊峰”。从此这个名字便在山友中传开了。
  事实上,当年刀脊探险一直在寻找四川的未登峰,2004年4月,曾山和苏荣钦在探路的时候已经沿着R4线路到达离半脊峰顶峰20多米的地方,但是为了保持它的未登峰属性,他们那次没有登顶。
  5月份,他们团队7人再次来到了半脊峰。这次选择从R1线路上,最终7人成功登上了半脊峰,开创了半脊峰的首登。
  在地图上查不到半脊峰的位置,因为半脊峰目前仍然属于一座“无名峰”,官方办理的登顶证书上也会注明是无名峰。尽管没有官方盖戳,但并不妨碍它在山友心目中的地位,半脊峰用实力阐述了“有颜就是任性”的精华。攀登这座山,可以感受的快感与美景可谓数不胜数。
  随处可遇的云海——由于是盆地地形,所以半脊峰特别容易形成云海,看到云海的概率会特别高。
  不费吹灰之力的接近——距离成都约200公里的距离,开车可以直接到大本营,这样良好的接近性是很少见的。
  一支攀登队死磕了四条线
  半脊峰,海拔5430米,位于四川省阿壩州理县毕棚沟景区。因为有着陡峭的坡度,冰川、冰斗、裂缝,地形丰富,非常适合冰雪训练,是初级技术型雪山。
  2004年5月,刀脊探险完成首登的同年8月、10月,又相继开辟出了R2、R3线路。在完成以上线路后,刀脊探险综合发布了从C2营地登顶的4条不同的线路,满足不同攀登者的需求。
  注:4条线路难度为领攀校长曾山提供。
  R1线路:首登路线,也即现在的传统线路(原本传统路线为同样坡度平缓的R4,后来因山脊通往顶峰的雪桥不稳定,且有裂缝,遂慢慢转向了R1线路)。
  难度:PD【(法国)国际登山难度等级(IFAS)中的初级难度,指稍复杂的冰川线路,攀登难度在2/3,线路稍长,有一定海拔,雪坡和冰坡大约在35°~45°,且存在客观危险因素。此类攀爬暴露感强,下降中可能需要绳索保护。】
  特点:冰岩混合路线,需设置岩石保护点,暴露感较强,目前大多数商业队的选择线路。
  R2线路:攀冰线路,目前有部分队伍在组织攀登。
  难度:PD ,A12(50-100米)
  特点:有50度左右的陡坡,需设置冰上保护点与一定的攀冰技巧。
  R3线路:大雪桥线路,现在雪桥坍塌,基本没有人走了。
  R4线路:当年首登的探路线路,也是首登下撤线路。
  难度:PD-
  特点:距离长、坡度较缓,冰裂缝多,上到山脊后沿山脊到顶。
  据川藏队苏拉王平介绍,攀登半脊峰大多数时都会选择R1线路,但季节不同,也有不同的考量。例如,五六月份雪较大时,通常会选择R1或R2线路,尽管略陡峭,但可最大限度规避落石风险,另外攀登旺季时建议选择从R1线路爬升,R2线路下撤。
  线路详解
  半脊峰的四条攀登线路日照时间均较少,故11月后的降雪会持续到次年4月,增加雪崩概率。从以往记录来看,每年5~10月是最佳攀登季节,每年去的人最多的时候还是5月和10月。下面以R1线路做详细解析。
  因半脊峰距离成都较近,通常攀登时间控制在5天左右即可。常规行程一般会有3个营地:大本营、C1营地、C2营地。不同登山组织会安排不同的适应周期,因为冰川退化,落石严重,所以有些团队甚至会取消C2营地,直接从C1营地冲顶。
  D1 成都—大本营(海拔3570米)
  因为可以直接开车到大本营,大本营之后道路陡峭,所以半脊峰很少看到马匹。
  半脊峰大本营就是上海子接待站,在毕棚沟内柏油路的尽头,可以停放很多辆车,不过近年来在景区门口需要坐景区的观光车进去。上海子接待站会有一些当地村民建的帐篷做生意。
  从成都到毕棚沟大约在4小时左右,从毕棚沟口到大本营坐景区观光车大概在1小时左右。因为大本营是在景区内,所以环境比较好,到大本营后,可以去景区内到处走走,看风景,适应下海拔。
  注:有些组织会选择在大本营适应一天,做一些理论稻技术培训,去卓玛湖徒步做适应。
  D2大本营—营地(海拔4400米)
  从大本营到C1营地主要为林间小路,容易走错路,最好请向导带路,一般6小时左右到达。商业组织可以安排背工,队员可以轻装到达C1。
  有雪时,C1营地可化雪做水,如果没雪,可用旁边小沟里的水。
  没有在大本营停留的队伍也会选择在C1做技术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冰、雪坡行走、上升下降、过锚点、滑坠制动等必备技能。
  D3 C1营地—C2营地(海拔4900米)
  此段路主要为碎石坡和冰雪坡,坡度比较大,比较耗体力,一般6小时左右可以到达。
  C2营地旁边有一块坡度50度左右高10米左右的场地,是很好的滑坠训练场,坡下有很好的雪面可以承接练习者。   抵达C2营地后,可以观察登顶线路,教练也会再次讲解攀登难点。
  注:也有队伍选择直接从C1出发冲顶,这对攀登者的体能、技术要求会更高,往往需要两三点起床,到达C2后稍作休息继续攀登,10点左右登顶,然后一路下撤回C1营地。
  D4 C2营地一冲顶(海拔5430米)—大本营
  从C2冲顶一般会晚一些,大概在三四点出发,当然,出发时间取决于当天天气,关门时间也会在出发时再次强调,冲顶需要5小时左右,关门时间一般在11点前后。
  C2以上主要是冰川雪坡,但是商业组织一般都有路绳,熟练上升器操作就可以,这一段坡度比较陡,需要注意雪崩和落石。
  半脊山顶是一条很长的雪脊,雪脊西北侧是较平缓的雪坡,东南侧是雪檐,东南方向还产生一条山脊,视野很好,可以看到幺妹峰、大黄峰等山峰。
  注:从顶峰回到C1大概需要两小时,从C1回到大本营也需要两小时左右,一般下午4点左右可以到达大本营,如果时间充裕,当晚就可以回到成都吃火锅了,这在其他雪山上是很难实现的。大本营坐景区观光车到沟口,然后乘车返回成都。
  攀登风险
  半脊峰虽然是一座相对安全的山峰,但是毕竟是一座技术型的雪山,依然存在一定的风险。2015年有一个攀登队员在C2发生高反,最终不幸遇难。据当地向导介绍,也有发生雪崩遇难的。
  总体来说,攀登半脊峰的风险主要有5点:
  1.雪崩——因为半脊峰很多坡度都在40度以上,极易发生雪崩,好在规模都不是很大,坡也不是很长,加之下面有很好的缓冲区,不至于造成很严重的伤害,但是依然马虎不得。
  10月份雪会少一些所以R1和R2的落石风险比较大,这时候会选择R4线路,虽然距离长一些,但是没有落石。而雪崩是4条线路都会有的危险。
  有朋友在今年端午修路时碰到小规模雪崩,雪锥冲落3根,下方人员被冲了十几米远,朋友最后被最后一根雪锥拉住,有惊无险,这样的小雪崩时有看到,但是自己遇上也就一次。
  2.落石——坡度越陡,落石风险越大,要时刻小心,包括被别的攀登人员踩下的石头,如果自己不小心踩落石头,一定要及时提醒下方人员,C1营地以上尤其需要注意。
  3.冰裂缝——冰裂缝需要用到结组行进技术,培训的时候多加练习,不会的及时请教向导,目前遇到冰裂缝主要是在R4线路上。
  4.体能消耗——高反和陡峭的雪坡会消耗大量体能,做好准备再出发,建议攀登半脊峰前可以先去哈巴、奥太娜、四姑娘大、二峰等山峰体验下高海拔雪山的攀登。
  因半脊峰有着陡峭的坡度,冰川、冰斗,裂缝地形丰富,非常适合冰雪训练,是初级技术型雪山,作为技术型山峰。
  5.积雪深——5月雪大的时候,雪线甚至可以到3800米以下,1600米的雪线爬升已经赶上很多6000米的山峰难度了。
  在你心中,還有哪些有趣的山峰?
其他文献
提名:蚂蜂窝旅行网  提名理由  蚂蜂窝旅行网是一个专注于实用旅行信息的整合性社交平台,从2006年成立之初的默默无闻到2012年的人气暴涨,蚂蜂窝以它低调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在积聚着越来越多的旅行爱好者。极富亲和力的页面版式、自主自由的交流平台和各地的分舵活动,给用户以强烈的归属感;根据主题、季节、地域分类的智能版块,尤其是蚂蜂窝的核心产品“旅游攻略”目前已覆盖全球95%以上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使得蚂
细数人类8000米攀登的历史,是否使用氧气,是一个难以避开的话题。  1922年,英国派出第二支珠峰探险队,乔治·芬奇(George Finch)和杰弗里·布鲁斯(Geoffrey Bruce)在吸氧情况下攀登到8320米,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氧气攀登珠峰。  1924年,英国探险队第三次尝试攀登珠峰,诺顿(Noraton)和萨默维尔(Somervell)创造新的纪录,无氧抵达8573米。此时他们呼
一直很喜欢看描述消防队题材的作品,或者倒不如说,我喜欢消防队。  从当年的朗·霍华德的《烈火雄心》,到杜琪峰的《十万火急》,再到那部《云梯49》,甚至还有《世贸中心》,乃至这部《勇往直前》。这些描写消防队事迹的作品,我比较偏爱,大概与个人经历有关。因为我一个哥哥,曾经就是消防兵。  这位哥哥,是远房表亲,比我大不少。我上小学时,他就已经是消防兵了。每逢节假日或者部队休息,他就来我家,来了以后就帮帮
提名  赵伟 攀登摄影师  提名理由  摄影师赵伟,圈内昵称超人。作为攀岩、攀冰、滑雪等极限运动爱好者,他也是国内较早开始从事攀登类影像记录的摄影师。正是由于对户外的无限热爱,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拍摄各类极限运动。2013年,从年初的四姑娘山攀冰节开始一直到年底的VAUDE骑车去登山,赵伟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大户外活动现场,从南到北、国内到国外都有他扛着机器专注拍摄的身影。这一年,赵伟也开始更多地与
一个溶洞的生命必然是与一条河流息息相关,双河位于遵义市绥阳县温泉镇,是一条地表河流的名字。用“双河”来命名由它而“生”的洞,自然贴切。不过,与装点各式精致洞穴钟乳石的石灰岩洞穴不同,形成于白云岩及白云灰质岩岩层中的双河洞,却显得洪荒空旷,支离破碎。  最新测量数据显示:双河洞洞穴系统的测量超过200公里,探明深度为594米,分为4层,有8条主洞道,200余条支洞,5条地下河;连接了双河水洞、响水洞
“喏,这就进入内盖夫沙漠了。”向导赛戈(Sergei)向我说道。望着窗外熟悉的颜色、质感和纹理,上一次来徒步以色列国家步道(Israel National Trail)走过部分内盖夫沙漠的种种场景一幕幕浮现:穿越小马哈提什(Makhetesh Hakatan),登上崖顶喝咖啡,夜宿大马哈提什(Makhetesh Ramon,又称拉蒙大峡谷),行走于恐龙曾经走过的路径……这次,我知道会有不一样的地方
北航凌峰社始于攀岩,进而登山,兼以科考。海坨、雀儿、白河、五台乃至社团归属感、兴趣成长责任爱这些字眼相信高校登山社团都不会陌生。我们同在这样一个年纪,身处世间最宏大最绝美事物前,不少些许情话,更多些许挣扎。为什么去登山?对于我们所执着的雪山与其中的深思和纯粹,那么,登山不需要答案,登山需要思考。  说起来有趣,我们一年称社团“二八姑娘”,又一年谓之“丰郎俊逸少年郎”,凌峰路上着实长大了不少人,18
2018年圣诞节刚过,美国耐力运动员科林·奥布雷迪(Colin O’Brady)历经54天、跋涉930多英里(约1493公里),无后援、无助力、独自完成了南极洲穿越。林南极穿越,抵达南极点。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先后有不少人对这片冰封的大陆发起过挑战。挪威极地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继阿蒙森之后,英国极地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车手计成》整部片子分为两集,上集《梦·在路上》和下集《精神的力量》。讲述了中国自行车运动员计成独自闯荡欧洲,历经适应的艰辛与伤病的困扰,用了六年时间从一个有可能随时被车队开除的实习生成长为车队的中坚力量,并成为第一个完成世界顶级赛事的中国车手的故事,彰显了中国运动员自强不息的职业体育精神,展现了这一艰辛历程中作为职业运动员在欧洲的种种生存状态。  体育首先维系于人类生命的天性和对荣耀的追求,其次
面积超过25000平方公里的雨林中,隐藏着一处蓝湖秘境,在苏门答腊原始雨林最后的堡垒,我们真正地进入蛮荒的无人地带。  飞行加转机用掉30个小时,再经过9个小时中巴的长途颠簸后,我从中国东南沿海到达了赤道以南的苏门答腊岛占碑省伦普村(Lempur)。这里地处世界第六大岛、苏门答腊岛最大的原始雨林保护区,由古农列尤择国家公园、克尼西士巴拉国家公园和布吉巴瑞杉西拉坦国家公园组成的广袤森林边缘。这片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