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生平撷趣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q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8月,墨西哥召开了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参会的有60多个国家600多位科学家,其中12位中国人。袁隆平因签证,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他到后,12个中国人喜出望外,说袁老师,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此会上,有5人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除了袁隆平外,其余4名都是美国人。那一刻,袁隆平说,他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他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袁隆平从小在大城市长大,可是他从来不怕臭,不怕脏,随时弯腰赤脚下到田地。无论刮风下雨,也阻挡不了他的热情,农民都打趣地称他“袁癫子”。他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可是平日不拘小节,看上去像一介农夫。有人笑他土气,他淡淡一笑说:我干农业活,穿得太讲究,会让农民生分,不会同我交朋友,再说下地干活,也不方便。正是他踏实严谨,天道酬勤,才赢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其过程,经历了一次次失败,有天灾,也有人祸,让他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举步维艰。可是他从未低头,在较量中屡败屡战,不屈前行,付出了所有的青春年华、毕生的精力汗水。他曾对妻子说,山谷越深,山峰越高,经受的苦难,是对我们未来的祝福,有价值,有意义,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几十年里,他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在长沙,秋在南宁,冬在海南,一年三地,不辞辛劳,奔波不息。南来北往,他在火车、轮船、飞机上,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
  他節俭,花钱抠门,为此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他有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逛商场,看到10元一件的打折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他穿的最贵西装,不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元,大牌服饰,他觉得昂贵奢侈,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有一次,他出席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的仪式,没带领带。出席正规场合,穿西装须配领带,他就和同行人上街买,同伴都劝他买条名牌领带,他嫌贵,不肯买,拉着同伴到地摊上去,买了一条花100元港币能买到6条的领带。他拿过领带,在胸口上比试着,笑笑说,蛮漂亮嘛,戴上精神,价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里去,来来,你们都来买。他乘飞机,让人别买头等舱票,买经济舱,买了头等舱,也得退掉。
  袁隆平,掌握着上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事业的成功,给他生活带来的改变,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试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他觉得轻便快捷,飙车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他看秧苗分蔸、抽穗扬花,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到了70多岁,他还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悠。2001年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他才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汽车。
  有农民称他米菩萨,敬仰崇拜。也有位农民见到袁隆平时说:袁老师啊,我们要感谢你,又要埋怨你,你把产量弄得那么高,现在粮食都不值钱了哦!袁隆平若有所思后,他说,如今种粮食,确实不赚钱,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来,种高产水稻,腾出一些种赚钱的作物,既有饭吃,又能赚钱。过了两年,这个农民又见到了袁隆平,他激动地对袁隆平说,袁老师,按照你的方法成功了,粮食丰收了,西瓜蔬菜也卖了好价钱,现在我是百分之百感谢你了。袁隆平,就是与众不同,他用辩证的智慧眼光,为乡亲们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
  有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给袁隆平写信,表达崇敬,也说出了对前途的迷茫困惑。读着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写回信。他的回信,充满真切情感,他对一个素昧平生的盲人孩子,认真教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他的亲笔回信中,看出这位科学家心地善良,社会责任感极强。
  (编辑
其他文献
奥利弗·B·亚当斯原来只是新英格兰一家小杂货店的伙计,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所有的这一切,缘于亚当斯给过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  亚当斯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12岁那年,父亲意外因病去逝,为了帮助母亲养家糊口,亚当斯辍学后开始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不过,在那里只干了3年的时间,老板斯诺便将杂货店转卖了出去,亚当斯随即也跟着失业。  走投无路之际,亚当斯揣着自己攒下来的一点钱去了纽
接到一个老同学的电话,他告诉我,他搬新家了,并告诉我新家的地址。  听了老同学的话,我大吃一惊,忙问道,你怎么又换了一套新房?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已是你最近几年来换的第三套房子了!  老同学回答道,没办法啊,现在房子更新太快了,这边买了住了没几年,那边又盖了更新颖、更美观的住房了。这次自己想一步到位,共贷款加借债有100多万元,并卖了自己原有的一套住房,一下子买了这套300多平方米还带有自家小车
16岁,父亲拜师学艺,跟一位有名的泥瓦匠,学习造房子。起初,他只能给师傅打下手:拌拌水泥浆,递递砖头。如此三年,师傅才肯将瓦刀下的功夫,倾囊相传。垒筑地基,砌砖抹墙,铺贴盖瓦,父亲渐渐样样精熟,出了师,独当一面。  请父亲造房盖屋的,大都是附近乡邻,他们对房屋的要求不高,只要结实耐住便可。可父亲却未因此懈怠,他说,拿起瓦刀就要砌好墙,父亲不断自我加压,力争做到尽善尽美,细小之处,也用心至极。很快,
开国上将陈伯钧(1910~1974),是1927年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元勋之一。烽火硝烟,世事更迭,然而青史上却殷殷记载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与忠勇将士陈伯钧之间存续多年且鲜为人知的深厚友情。  枪下留人生死情  1928年春,陈伯钧在红四军教导队任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在一次战斗中,陈伯钧缴获了一支手枪,因枪有锈斑拉不动枪栓,教导队长吕赤开玩笑说:“什么破枪,‘半斤铁’,扔了算
浙江省博物馆有一幅常年展出的画作,是丰子恺先生的作品。  那幅画展现的是一个近景:一位赶路的人,以肘枕额俯身在一棵树上,他把包袱丢在脚旁,做出一副忧思状。树干只画到了一人高处,即使如此,参观者仍然能够联想到,这是一棵参天大树。画面中没有道路,但谁都能看得出,这人还要走很远很远的路。  这幅画被作者题名为“任重道远”,我三次去博物馆游览,每次都会在它面前驻足呆看。  也许是受到这幅画作的激励,几年后
春色撩人,真的很难说。似乎,也明白,也朦胧。  如果你把“色”仅仅看成“景”,春天的景象就摆在那儿,自然是很明白了;然而,那“色”,难道只就是“景”吗?就没有人的感受吗?任何事物,一旦有了人的感受,就复杂了,就模糊了,就朦胧了。不过,美的意蕴,也就更丰富了。  最喜欢那个“撩”字,像有人用一根细物,轻轻地扫着你的脚心,痒痒的,难以自禁;像一位美女,柔婉的秋波一送,讓人温情地享受着,不可遏止。这是一
最近,读到一段文字,突然就被打动了,心里暖暖的。  文字说是全国人大代表、“拇指作家”马慧娟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都会买一本书,郑重地写下日期和地点。然后在隐秘的空间写下关于这个城市的一些文字,行人、街景、公交车、远处的灯火、高楼林中悬挂的月亮,以及认识的新老朋友。  在《城市夜行》一文中,作家写了一次夜行的经历,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要在北京天黑之后一个人出去。地图显示,皮村在两个小时车
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有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其智慧的箴言指明了富有亨通之道,揭示了成功的秘笈。  大车以载释义:大车材坚,能载重物。比喻人有大材,能够胜重任。“大车以载,积中不败”形象地比喻人性格刚而能柔,谦而能容,道德积累于内,就像大车上的重物满载其中,才能够稳健行驶,无往不利。  “大车以载,积中不败”的典故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典故讲到:有一次,孔子去卫国,学生冉有替他赶
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式自行车风靡城乡,试想,一阵清脆车铃声飘过,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载着心爱的姑娘疾驰而过,那画面简直拉风得不要不要的。父亲和母亲结婚那年,托人弄了张自行车票,从商场扛回一辆二八大杠、漆黑锃亮的永久牌自行车,他们珍爱非常。  后来我出生,父亲特意在三角架上为我做了一个三面围栏的“宝宝椅”,成了我的“专座”。那个眉目如画、清秀可人的小孩曾引来无数路人关注的目光,父亲心里美滋滋的。  父亲经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上,来自阿里巴巴的王坚博士榜上有名,成为中国工程院民企院士第一人。他一手创办了阿里云飞天系统。该系统仅次于美国科技巨头亚马逊、微软,排名第三,让中国云计算走到世界的前列。  王坚并非技术出身,而是半路出家。大学毕业于杭州大学工业心理学专业,他专修工业心理学,旁听了计算机课程。在大学校园内,他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去教室的路上。学习两个专业的课,花掉了大量的业余时间。他在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