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020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6月19日正式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明确的第一个方面的重大改革任务是“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而在“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这一重大改革任务的确定中,《指导意见》尤为强调“综合”性要求,也就是,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具体来说,“强化综合素质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是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之下予以明确的。
  其一,改进科学文化教育,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强化实验操作,建设书香校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里讲的,在根本上是希望通过科学文化教育的改进和提高,以必要的方式与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终极愿望或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在这里,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并置鲜明地彰显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这一根本要求及价值取向。学生理应同时具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或者说,人文态度与科学理性。
  其二,强化体育锻炼,修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评价办法,丰富运动项目和校园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使学生掌握1-3项体育技能。强化体育锻炼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总体要求,使学生掌握1-3项体育技能则明确提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量化意义上的达标尺度。这其中的关节点当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评价办法的修订问题,无疑,这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撬动”和推进学生体育活动的有效“杠杆”。
  其三,加强美育工作,积极开展舞蹈、戏剧、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等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美育是关于人,尤其是关于中小学生的整体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是教育主张,也是我们的理论共识,我们的学校教育更需要在科学、合理的育人理念的引領下,通过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达成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
  其四,重视劳动教育,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统筹开展好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劳动,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基础教育阶段,在非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理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锤炼学生的劳动品质,增强其劳动能力。
  可以明确的是,以上谈及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我们需要确立明朗的综合性思维、系统化思维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在落实“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这一重大改革任务的过程中实质性强化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这是一项时代性的重大工程,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其他文献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对国家形象的当代建构影响深远,同时,它还内在地支撑着国家的文化建设乃至于国家整体建设的各个方面。教育在根本上是育人的。正视教育现状,积极寻求合理的教育改革实践是当前中国教育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由此出发,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合理的当代教育理念,也才有可能共同解答“钱学森之问”。在这样的语境中思考,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进行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是当下进行教育质量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
期刊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推出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的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由此,研学旅行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非比寻常。研学旅行要求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走进自然和社会,在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旨在通过该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感知其作品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鲁迅是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不可忽视的伟大存在。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思想逐渐独立成熟,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加以引领。走近鲁迅,感受鲁迅深邃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对其精神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初期阶段,是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交杂的时期。在此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与父母交往时,表现为疏远和冲突。更有甚者,会产生社交焦虑和社交障碍。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通过课外阅读引导青少年心理成长,在心理学上称为“阅读治疗”。所谓“阅读治疗”并非直接干预学生心理活动,而是一种辅助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并不直接教导读者如何做才能解决他们目前所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热爱祖国文字,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气度。语文的识字教学便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途径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1]的目标。如何让低年级学生更有效地识字,喜欢学习汉字,我们一直在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们发
期刊
【阅读导引】  这是一篇清新质朴又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作者回忆了年少自己上学时的情景,讲述着各种各样愉快的学习经历,更蕴涵了作者对教育的一些感悟与理解。文章开头作者则将年少时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置于同一空间。其后,作者又以“他”为叙述人称,描述少年时的自己在开学后既紧张又喜悦的心情。通过这种叙述方式,作者令记忆生动,令回忆立体,引领读者进入了自己的童年世界。  在文中,作者重点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学习
期刊
【閱读导引】  “词典”(Abecadlo)是波兰特有的文学形式,是由短文(词条)组成的松散文体,文章按词条名首字母的顺序编排。我们自己在讲述某件事时总是篡改事物,因为我们的叙述会对事件加以简化和取舍,很容易产生局部就是整体的幻觉。波兰诗人切斯沃夫·米沃什在《米沃什词典》中解释词条“INACCURA· CY”(不准确性)时,陷入对回忆的不确定的苦恼。当然,这也正是回忆的迷人之处。这也是为何米沃什选
期刊
核心素养是借鉴国际教育改革成果而提出来的概念,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所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
期刊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讲评教学框架,高考情境默写试题的讲评需要构建起教学的支架,明确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笔者认为,教学支架的搭建要求教师对命题考点进行综合考量,不仅要抓住情境默写命题的语文本体特征,还要力求打破传统的“逐题”碎片化的讲评教学模式,强化情境默写命题讲评教学的整体感,贯彻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群文阅读教学基本精神。  一、“类题”:高考情境默写类题选文的“语
期刊
美国学者玛莎·努斯鲍姆认为,文学能够培育人们畅想和同情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锻造出充满人性的社会评判标准,进而构建出一个诗性和正义并存的人类社会。[1]应该说,儿童文学尤其如此。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甚至被称为英国国宝级童书女王的伊妮德·布莱顿,其作品集《疯狂侦探团》讲述了英伦地区兄妹四人和一只忠犬组成儿童侦探团并开启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侦探冒险之旅的故事。东方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