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贫困生是高校里一个特殊的群体,备受关注和关爱。但在他们接受各方资助之后他们却没有“感恩”和“回报”的意识。“感恩缺失”成了高校里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成了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首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大家关注和关心的对象。往往在提到“贫困生”三个字时,大家更多地是向他们投去“同情”的目光,想到的是他们没有衣服穿,吃不饱饭,处在辍学与离下的边缘。国家同样也很关心这部分人,曾提出“不要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这样的口号。为此,从国家财政到省财政都拨出专款用于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资助,金额很高,达到每生3000元。另外,还有国家励志奖学金,金额达5000元,还有助学贷款等。除了国家这部分奖励和资助外,各院校还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通过校企合作发动企业,来援助我们的在校贫困生。可以说,现在各在校的贫困生在生活和学费方面都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就在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解决“贫困生”们的困难的时候,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呢?他们如何看待这些资助的呢?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往往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对待资助。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而缺乏一颗“感恩的心”,缺乏一颗“回报的心”。
当代大学贫困生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怎样进行“感恩”教育使之回到正常的心态上来,是我们从事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首要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一、贫困生感恩缺失的现状
1.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有一部分学生,在看到别的同学加入学校的贫困生库后都能拿到几千元的资助,心中不平衡,感觉这个钱来得很容易,于是回家通过各种关系到当地民政部门去开据贫困证明,想加入学校的贫困生库。这些人,一面拿着当地开据的贫困证明来入库,一面穿着名牌衣服和用着先进手机和电脑。他们认为加入贫困生库是一种荣耀,是一种捞取额外收入的有效途径。
2.错误对待资助、故意拖欠学费
每年九月份,我们在给贫困生发放助学金时,都会有许多学生来给老师“反映”自己的“特殊”情况,强调自己比别人贫困,希望老师能够额外多给一些资助。在助学金金额公示后,他们会在一起攀比谁拿到的钱多。他们不但没有感恩的心,反尔认为得到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
有的学生自己家庭原本有能力承担一部分学费的,但他们却迟迟不交。原因就是想让学校多资助他一点。
3.对待资助者感情冷漠
学校“关工委”经常会结对子帮扶贫困生。但这些受帮扶的学生很少主动去向“关工委”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思想方面的东西。
企业会给对口专业中的学生提供较大的资助。同时企业也希望这些学生们在实习期间或者毕业后能来企业工作。有的学生来企业后看到企业不是自己很满意的,于是毅然离开企业,另谋高就。
4.助学贷款逾期不还
国家为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从但是当偿还贷款时,部分学生则采用了逃避的方式,频繁更换工作单位和手机号码,银行催还贷款时,找不到本人,只能通过学校帮助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学生的个人的诚信记录受到影响,也对学校的名声造成负面影响。
二、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所致
随着开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繁荣了经济和文化的同时也给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了扭曲。他们不懂得去感激他人、感激社会。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
2.家庭教育欠缺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品德的形成,父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绝大部分家长“重成绩,轻品德”,忽略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在家里,孩子是家长关注的中心,家长围绕孩子转。久而久之,家庭环境促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态和习惯,没有感恩的情感体验。
3.学生自律意识差
现在的孩子,他们个性张扬、较为叛逆,许多方面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顾虑其它人的感受,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对待“感恩”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会用心去思考,不会去践行。
4.学校教育流于形式
现在,高校通过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就课程来讲,内容过于理论化,达不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就活动而言,形式过于单一,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举措
1.学校加强“感恩”教育
高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两课”教学体系。应充分重视“感恩”教育,把它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感恩教育也要纳入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中。通过学生的“贴心人”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可以组织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从不同角度出发诠释“感恩”的内涵。在自由民主的交流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的感恩情怀。
2.更新感恩教育理念,创新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教育不但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人文、情感和人性教育。高校感恩教育目标应着眼于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首先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感恩的认知水平,其次要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再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向乃至形成报恩、施恩的良好行为,从而使大学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方面充分重视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的精华,继承、发扬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赋予感恩教育内容鲜活的时代气息。
3.构建“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途径
众所周知,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了教育的一个整体,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会造成教育上的疏漏。“感恩”教育也是如此。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特别是“感恩”意识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做一个“感恩”的表率。学校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创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加大教育力度,切实加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社会要通过各种媒体舆论,大力宣扬先进典型和事迹,努力营造“感恩”的氛围。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大家关注和关心的对象。往往在提到“贫困生”三个字时,大家更多地是向他们投去“同情”的目光,想到的是他们没有衣服穿,吃不饱饭,处在辍学与离下的边缘。国家同样也很关心这部分人,曾提出“不要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这样的口号。为此,从国家财政到省财政都拨出专款用于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资助,金额很高,达到每生3000元。另外,还有国家励志奖学金,金额达5000元,还有助学贷款等。除了国家这部分奖励和资助外,各院校还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通过校企合作发动企业,来援助我们的在校贫困生。可以说,现在各在校的贫困生在生活和学费方面都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就在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解决“贫困生”们的困难的时候,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呢?他们如何看待这些资助的呢?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往往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对待资助。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而缺乏一颗“感恩的心”,缺乏一颗“回报的心”。
当代大学贫困生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怎样进行“感恩”教育使之回到正常的心态上来,是我们从事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首要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一、贫困生感恩缺失的现状
1.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有一部分学生,在看到别的同学加入学校的贫困生库后都能拿到几千元的资助,心中不平衡,感觉这个钱来得很容易,于是回家通过各种关系到当地民政部门去开据贫困证明,想加入学校的贫困生库。这些人,一面拿着当地开据的贫困证明来入库,一面穿着名牌衣服和用着先进手机和电脑。他们认为加入贫困生库是一种荣耀,是一种捞取额外收入的有效途径。
2.错误对待资助、故意拖欠学费
每年九月份,我们在给贫困生发放助学金时,都会有许多学生来给老师“反映”自己的“特殊”情况,强调自己比别人贫困,希望老师能够额外多给一些资助。在助学金金额公示后,他们会在一起攀比谁拿到的钱多。他们不但没有感恩的心,反尔认为得到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
有的学生自己家庭原本有能力承担一部分学费的,但他们却迟迟不交。原因就是想让学校多资助他一点。
3.对待资助者感情冷漠
学校“关工委”经常会结对子帮扶贫困生。但这些受帮扶的学生很少主动去向“关工委”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思想方面的东西。
企业会给对口专业中的学生提供较大的资助。同时企业也希望这些学生们在实习期间或者毕业后能来企业工作。有的学生来企业后看到企业不是自己很满意的,于是毅然离开企业,另谋高就。
4.助学贷款逾期不还
国家为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从但是当偿还贷款时,部分学生则采用了逃避的方式,频繁更换工作单位和手机号码,银行催还贷款时,找不到本人,只能通过学校帮助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学生的个人的诚信记录受到影响,也对学校的名声造成负面影响。
二、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所致
随着开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繁荣了经济和文化的同时也给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了扭曲。他们不懂得去感激他人、感激社会。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
2.家庭教育欠缺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品德的形成,父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绝大部分家长“重成绩,轻品德”,忽略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在家里,孩子是家长关注的中心,家长围绕孩子转。久而久之,家庭环境促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态和习惯,没有感恩的情感体验。
3.学生自律意识差
现在的孩子,他们个性张扬、较为叛逆,许多方面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顾虑其它人的感受,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对待“感恩”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会用心去思考,不会去践行。
4.学校教育流于形式
现在,高校通过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就课程来讲,内容过于理论化,达不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就活动而言,形式过于单一,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举措
1.学校加强“感恩”教育
高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两课”教学体系。应充分重视“感恩”教育,把它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感恩教育也要纳入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中。通过学生的“贴心人”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可以组织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从不同角度出发诠释“感恩”的内涵。在自由民主的交流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的感恩情怀。
2.更新感恩教育理念,创新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教育不但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人文、情感和人性教育。高校感恩教育目标应着眼于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首先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感恩的认知水平,其次要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再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向乃至形成报恩、施恩的良好行为,从而使大学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方面充分重视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的精华,继承、发扬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赋予感恩教育内容鲜活的时代气息。
3.构建“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途径
众所周知,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了教育的一个整体,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会造成教育上的疏漏。“感恩”教育也是如此。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特别是“感恩”意识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做一个“感恩”的表率。学校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创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加大教育力度,切实加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社会要通过各种媒体舆论,大力宣扬先进典型和事迹,努力营造“感恩”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