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n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别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为高职院校推注新鲜力量的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工学结合的模式构建,必须保证多方面环节的协调,建设科学化、合理化、可操作性强的工学结合管理制度是确保该模式得以有序进行的重要基础。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高职院校中开展工学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途径,力求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041-01
  高职院校中教学管理工作是其管理工作重点,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其他管理工作,本质上都是在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便捷性提供辅助,而院校教学质量的优劣性,则直接左右学校整体发展。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视域下,高职教育管理更需要勇于破除传统的“精英式”管理模式的制约,创设和工学紧密结合的管理体系,打到具有可行性、可持续性的管理体系。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实践性不强
  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主要是理论基础结合专业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在较为核心的技能课程设置上篇幅极少。很多学校尽管已经引入了以工学结合模式为基调的人才培养观,也肯定了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然而,在课程设置上却并未把实践的“要点”“痛点”体现出来。既往的课程设置通常是按照知识体系施以构建,这种课程内容尽管可以确保教学设计整体的相关性,然而,却和工作实践存在代沟。众多企业会认为所聘员工不能胜任岗位,学生也会感慨所学无用,无法和工作有所契合。
  (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弱
  随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深化进行,众多院校都和企业创设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实习,从而弥补在校缺乏实践环境的问题,旨在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帮助。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并未充分应用此项资源,只是和企业签订了相关的合作协议,并未把学生送到职业岗位中实行。又或是在有限的实习过程中,学生无法得到满意的实践价值,不仅耗费了实习资源,而且也耽误了其他学习时间。尽管绝大多数的学校己明白了工学结合的重要性,然而在行动上却并未有本质改革,并未从思想顶层上予以重视。
  (三)实习规章制度不完善
  当前,国内职业院校在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仍处于初始状态,很多学校尽管对教学、实习、实践等环境都设定了明文制度,却并没有研究制度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制度规范都是一种形象工程,在实际中因各种因素,并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可行路径
  (一)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打破了既往学科型体系,主要以行业、市场以及职业岗位为基准,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为目的,使得课程体系中的每一环节的教学任务都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流程基本一致,将教学内容和工作要求实现完美交融。
  以工学结合为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学生具备熟练的职业岗位专业技能[1]。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需要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并重对待,并且,也要适时地按照市场即时需求(职位需求)适时相对调整。课程体系的设计不仅需要完全满足行业专业标准、岗位要求等,更要以重在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技能为目的。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2]。
  (二)打造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的意义是企业能够获得专业的技能型人才,校方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因而促成双方合作的条件是对“双赢”,惟其如此,双方方可创设长时间、稳定的合作关系。然而,近些年来,实际状况确是校企双方之间“走过场”的意味越来越明显,企业只是纯粹地考虑自身眼前利益,学生在职业岗位实践阶段无法获得任何培训和指导。这也就导致了校企合作中的顶岗实习丧失了原本的意义,违背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有鉴于此,校企双方更应当重视双方的合作,切实明白“双赢”背后对双方的巨大价值,进而创设优质的合作关系,为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模式打下牢固的平台。校企双方可适当建立周期性的科研合作关系,以此推动双方交流。
  此外,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应当和当地行业企业一齐参与建设,实训基地必须要实现统筹规划,做到布局合理、功能丰富,为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足够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顶岗实习基地的建立有助于院校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校企双方在这过程中也能够建立起长期、高效、稳固的合作机制,最终产生“互利共赢”的发展机制,实现人才往来、成果共享。
  (三)建设健全实习规章制度
  毋庸讳言,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教师自身都匮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并且,碍于“教师”这一身份,自己也不愿参与到企业学习中来。鉴于此,院校需要尽快设计与之相关的教师考核制度或是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投入到企业学习中来,因为只有教师和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搭建了出色的互动关系,校企双方才可以通过日常之间的交流相互帮助,双方也才可以实现“双赢”,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在给教师讲述先进职业理念的同时,教师也可将相关理论告知专业技术人员,在顶层上保证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模式,更有助于教育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协作方可实现预期的效益。其重点在于全面创设起以适应工学结合为背景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环境、实习制度等,尤其要不断加强校方教学管理的创新,这也是当前职教领域关注的重点与核心课题。
  参考文献:
  [1]刘秀艳.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成才之路,2014,12(24):9-10.
  作者简介:
  赵婧(1987.7-),女,陕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民间礼俗在传续文化血脉上具有异于典籍文化的影响力.习传当下民间礼俗,可从熟稔古人思维方式、常存敬畏之心、通晓人情交往准则、拷问礼俗文化蕴藉、辩证发展地认识五个方面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高职教育,尤其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组成元素多种多样,不仅要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习舞蹈专业,舞蹈课程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现代舞蹈的教学模式已经过于陈旧,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不断探索改革舞蹈教学的新思路,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
Web 2.0时代下,Wiki技术的日趋成熟,如何有效的将Wiki技术引入到具体课程中,以期解决当前大学教育背景下出现的师生互动难、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等诸多问题.针对《数据库原理》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数学素养”一词首次出现在我国数学教学大纲中,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目标从应试型向累质型方向的转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数学素养已经成为新时代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数学素养。我们的数学教育必
火炭母富含有多酚、多糖等次生代谢产物.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对火炭母基因组DNA提取的质量与产量有较大影响.以火炭母的成熟叶片,幼嫩叶片、幼嫩茎尖为实验材料,采用改良SDS法和CTAB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院校规模的扩大,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就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冲击,而大学生创业难问题也引发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与提高,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现状 培养途径  【课题名称】新媒体时代的团组织建设研究——以高校创业型团组织为例 校级课题项目  【课题项目编号】2016sz028  【中图分类号】G 642 【
【摘要】近几年高考,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强调能力立意,稳中求新,注重对数学思想和能力的考查。不求甚解,扼杀思维的“填鸭式”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高考要求。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方式,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式 数学思维 暴露思维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98-02  至此,学生恍然
【摘要】在语文习作中引用意识占重要地位,但现今初中生的引用意识在自觉应用和后天培养上却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一定程度上证明,当前作文的引用意识教学有效性有所缺失。对于此种现象,初中生应提高对引用意识的正确认知;教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完善学生的自主引用意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引用意识 作文 初中生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