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光肝胆照 忠愤气填膺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zi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孝祥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宋朝廷国运衰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个国家划江分冶,江北是饱受金人蹂躏的中原遗民。张孝祥《六州歌头》一词写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二月间。此前一年冬季十一月初八,金主完颜亮与宋会战于采石,金大败,完颜亮东下扬州被部下所杀,南宋小朝廷才转危为安,得以喘息。闻听采石大捷的消息,张孝祥喜悦欲狂,赋词一首《水调歌头,庞佑甫闻采石战胜》,表达壮怀激烈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1162年6月,宋高宗赵构将皇权传给太子赵昚,自己做起了太上皇,太子赵昚即位后第二年改元为隆兴元年(1163年),世为孝宗。孝宗皇帝是南宋皇帝中尚有恢复中原志向的,隆兴元年正月,他想整饬军队,起用人才,朝廷上弥漫着北伐的空气,起用了抗金老将张浚为右丞相,将江南军事指挥权交给张浚,并密谋联合西夏协同抗金。在做了北伐的简略准备后,4月发兵六万大军北伐,战事初期比较顺利,5月中旬收复宿州,主将李显忠与邵宏渊二人因小事失和,大敌当前。邵宏渊置国家大局而不顾。在敌人反扑李显忠被围的紧急情势下,居然按兵不动,李显忠孤军奋战得不到援助只得放弃宿州,于5月24日溃退到符离集一带。抗战失利。主和派势力占据上风,孝宗起用了秦桧余党汤思退为丞相,一时间,主和派及投降势力左右着南宋朝廷,此时张孝祥在建康(今南京)为张浚幕僚。所见所闻,不免令人失望,故在张浚的筵席上写了这首著名的《六州歌头》,表达了诗人满腔悲愤,更激发了人们爱国热情。
  词的开篇便把我们带入眼前的凄凉场景: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在千里连绵的长(江)淮(河)上,极目远眺,过去森严壁垒的关塞险要已经荡然无存。“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征尘暗淡,霜风凄厉,更增加战后的凄凉。此情此景,勾引诗人无限情怀,“暗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站在建康城外,风猎猎,霜凄紧,人影孤,心悲切,迫使诗人回转到对往事的追忆,慨叹中原陷落,大好河山南北分置,彼岸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驻足江边,我只有拳拳报国之心,就连当年孔子讲学的圣地洙(水)泗(水)上,早已不见弹弦歌舞的盛景,四处飘溢胡酋茹毛饮血般的腥风血雨。“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强敌仅仅一水之隔,烈火照江,笳鼓惊心,形势岌岌可危。金酋却耀武扬威,借着夜色寻隙围猎。俨然一代霸主气势。
  下阕抒发自己的情怀,“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词人慨叹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难施展男儿抱负,明知时不我待,人生易逝,却只能嗟叹利剑封尘,一事无成。怯懦的南宋统治者按兵不动。议和的使者络绎不绝。“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像这样的委曲求全、丧权辱国、苟且偷安,其情何堪?词的最后举出沦陷区人民向往祖国统一,殷切希望山河统一的事实,更“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渴望南归,每每“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真有“有泪如倾”的悲愤之感。
  上阕写景叙事,下阕议论抒情。该词表达出作者的侠肝义胆,光照青史,其激荡的爱国情怀,感天动地。对现实淋漓尽致的揭露,壮士徒怀报国之志的描写,令读者更深切感受到作者的义愤与无奈。真可谓孤光肝胆照,忠愤气填膺,壮志竟未酬。豪杰血践行。
  此词成稿后,不仅主战派遭到了打击和迫害。隆兴二年(1164年4月撤消了江准都督府,罢免了张浚,与金人签定了“隆兴和议”,张孝祥也被免职。同期与张孝祥有类似命运和共同情感的还有陆游、文天祥、岳飞等南宋爱国诗人,他们以自己的壮举践行杀敌报国的决心。岳飞在《满江红》发出的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慨叹,更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的诘问,强烈道出叫士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抗敌豪情,并发出重整山河的雄图大志。更有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死铭言。就是那才情洋溢的陆游也把他生前不能看到祖国山河统一“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愿化做无限的感慨“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后人对张孝祥的《六州歌头》评价很高,我们看张孝祥的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以雄丽著称。善于用典,词章清丽,描摹自然,长于抒情。正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六盛赞其词曰:“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
  
  [作者通联:大连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人民教育》2006年第10期教学专栏重提人文精神与语文知识话题,推出了闫学老师上的六年级《东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同时刊载了王晓春老师与闫学老师就这堂语文课该教什么的8篇争鸣文章。两位老师争论的焦点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是语文知识还是人文熏陶。  闫学老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人文熏陶方面的。闫学老师认为,人文熏陶是这个文本的内在要求。王晓春老师对闫学老师的这节课很不以为然,认为闫老师只是带着学
教学简案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乡土文化为基本要素组成的。《端午的鸭蛋》反映的是乡土食文化,通过端午的鸭蛋重现了童年的记忆,表达出对家乡独特的认知和深深的情怀。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中国味”的语言特色。   2.体认和理解乡土文化赋形的“鸭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端午的鸭蛋》的抒写旨趣主要体
前不久,我给所教的高一学生布置了两篇命题记叙文,一篇是《身边的风景》,另一篇是《距离》。客观地说,两道命题尤其是《距离》一题,对刚刚跨入高中大门没多久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写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审题方面,很多学生不能从命题中揭示或揣摩出命题的主题。  我们知道,命题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的一项任务甚至可以说是第一道工序,便是揣摩命题的主题,从中确立出一个明确的写作中心;
在文学史上,有的文章一出现就注定千年不朽,它们往往以其独特的美学韵味而成为千古绝唱,令后人高山仰止,无法企及。如公元675年九九重阳之日,年仅26岁的初唐诗人王勃南下前往交趾探亲,途中路经江西南昌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巧遇时任洪州都督的阎公因重修滕王阁竣工而举行的盛大宴会,于是应邀参加了宴会。此时,滕王阁上盛友如云,高朋满座。当洪州都督阎公拿出纸笔请所有的宾客作文时,没人敢担此重任,但到了王勃面前,他
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  —— 雅斯贝尔斯(K.Jaspers)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以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先导的,而人本主义教育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反对行为主义,认为生长和发展是人的本能,
在语文教育领域内,当我们真正以伟大之“思”去思语文教育的真性精神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已不知不觉地陷入伟大之迷途。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对伟大之“思”的再深思,于必思处拒绝无思,这是每一位真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精神诉求。江苏省优秀语文教师张春华就是这样一位在语文教育之天地里不断寻求超越并追求卓越的真正在思者。所谓真正在“思”,就是指“思之所思”,而非貌似在思;貌似之“思”,实质是排斥思的到场。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体。它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个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叙事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仅仅是对于教材中所选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也不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是依据相应的教材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选择与整合,力求在课堂上做到有一定目标、成相应体系的“有所得”。  目前,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
有论者尖锐地指出:史铁生的眼泪使苏东坡的旷达显得浅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但不可否认,同属于困境中的突围,相较于苏东坡,史铁生所历经的心路也许更其艰难,且在对普通众生的精神引领方面更富价值和意义。  原因在于他们各自所面对的困境性质不同,能作的选择也不同。苏东坡所要面对的是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他的进退用藏,得意失意,是在自身生命与外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展开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的最大悲哀在于自我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课程内容的确定是指依据特定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它是课程编制的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方法、展开语文教学的前提。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家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课程内
“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是一种以立德审美为旨归,在课堂上利用美的媒介,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审美体验,注重审美情感陶冶和学生心灵建构,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课堂教学。山东平邑一中范佳华老师多年来致力于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的探索,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与高度评价,曾获得省市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