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最终难逃破产“噩运”。4月30日中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宣布,克莱斯勒(Chrysler)将申请破产保护,在此期间,美国与加拿大政府将提供最高106亿美元援助,而意大利厂商菲亚特(FIAT)亦将完成对克莱斯勒部分股权的收购。
在白宫高级官员及政府内阁部长全部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奥巴马称,作为美国汽车工业的一大支柱,克莱斯勒曾经为美国经济、就业和创新能力作出巨大贡献。但它在“太长时间内、太慢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生产了过多市场不需要的低能效过时产品,因此政府不能仅仅为了一家公司存活而无休止地使用纳税人的钱财。”
奥巴马称,“迅速、正式、可控的”破产重组是克莱斯勒“甩掉”包袱、获得新生的关键。他承诺在重组期间,政府确保正常生产,避免解雇员工,并对克莱斯勒产品提供全部保修服务。
多方博弈
当日,奥巴马对政府“汽车工作组”、克莱斯勒CEO罗伯特·纳德利(Robert Nardelli)、以及为避免克莱斯勒破产而作出牺牲的各利益相关方及全体美国民众表示感谢。
他特别表彰了美国汽车工人协会(UAW)、以摩根大通银行为首的银行等克莱斯勒的债权人,以及克莱斯勒的股东戴姆勒公司,但对最终使各方谈判功亏一篑的一些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不妥协”的做法表示遗憾,“我不站在他们一边。”奥巴马说。
压死克莱斯勒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担保贷款持有者当中的“一小撮”。截至4月29日夜,克莱斯勒各方谈判中的症结集中在总计持有69亿美元债券的46家机构。
持有其中70%的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集团、高盛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四大贷款商”,已经接受了政府提出的偿还22.5亿美元(占69亿美元的33%)的提议,然而在全体投票中,一组自称为“非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接受者委员会”的金融机构拒绝妥协。这一组包括Oppenheimer Funds, Perella Weinberg,, Stairway Capital Management等20家投资公司及对冲基金公司。
“就是这群‘无赖’使整个谈判无果而终。”投资顾问公司Amherst Partners分析师谢尔登·斯通(Sheldon Stone)说。但在这些公司眼中,这一指责并不公平。
“作为破产法中清偿对象队列中的第一个,我们提出接受41.4亿美元(60%),但最终被忽视和否决了。”这批由投资公司和对冲基金组成的利益方如此表示。
不难看出,破产是利益相关方博弈的结果,按照标准普尔公司的估计,上述贷款商将追回20.7亿至34.5亿美元债务(30%-50%),这就意味着在破产重组中有可能得到大于政府的33%的提议。
对菲亚特来说,承担克莱斯勒的巨额债务和经销商的负担,则不如接手“干净的”克莱斯勒。按照目前的协定,菲亚特将最初获得“新克莱斯勒”20%的股份,以后可能提高至35%。
虽然克莱斯勒规模近年来已经显著收缩,但其3200个经销商组成的庞大网络,与其日本竞争对手数量更少、每家规模更大的经销商网络相比,明显处在规模效应的劣势地位,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经济研究员加里·贝特里斯(Gary Burtless)说。
而UAW,按照先前的约定,将获得“新克莱斯勒”55%的股份;美国政府将持有8%的股权,加拿大政府将持有2%。有消息称,未来克莱斯勒董事会可能由九人组成,政府和菲亚特均将派驻董事。纳德利在致克莱斯勒员工的一封信中表示,破产重组结束时,自己将辞去CEO职务。
在这一破产案中,自然还有潜在的“输家”。首先,克莱斯勒目前的股东私募基金公司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和戴姆勒公司将分别丧失80.1%和19.9%的普通股股权。
白宫官员表示,克莱斯勒经销商当中的一部分需要关闭。按照美国破产法第11章,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时,可以选择终止经销代理权。当然,经销商可以反对并起诉,但最终取决于法官判决。克莱斯勒供货商也会受到影响。同样,破产中克莱斯勒可以选择终止买卖合同。
克莱斯勒金融服务公司(Chrysler Financial)将关闭,由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MAC)承接其全部贷款融资业务。
对克莱斯勒员工来说,虽然政府“不期望有任何‘白领’或‘蓝领’失业”,但这并不包含对非工会工人的保护。此外,破产重组中克莱斯勒仍有权利要求UAW解除与工人的契约,当然这同样需要法官判决。克莱斯勒目前在美国约有5.4万名员工。
克莱斯勒已经在2007年将其退休工人医疗费用转移到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因此退休工人医疗暂不会受到影响,但并不能排除克莱斯勒要求该基金停止医保合同的可能。
前景不明
克莱斯勒已经向纽约破产法庭申请破产,第一场庭讯将于5月1日举行。在“新克莱斯勒”成功脱壳之前,美国将提供35亿美元确保克莱斯勒生产经营,如有需要可能再提供45亿美元。此外,加拿大政府可能提供最多26亿美元,帮助其境内的克莱斯勒分公司重组。
“破产是为了重组,我相信克莱斯勒能够以更强、更健康的姿态获得重生。”奥巴马当日表示。
目前来看,克莱斯勒重组失败、从破产保护步入清算的可能性不大,一些专家表示,菲亚特看中的是克莱斯勒在美国已有的经销网络及通过它“打入”美国市场的便利,菲亚特与克莱斯勒能否顺利“联姻”是重组的关键。
然而在技术上,60天的期限显然比较紧迫。此前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用了三年时间走出破产保护,汽车部件供应商德尔福(Delphi)自2005年11月就已进入破产保护至今未有结果,而钢铁制造商LTV Steel破产重组用了七年时间。
另一大潜在风险是,将接手“新克莱斯勒”55%股权的UAW养老保险基金公司,主要由克莱斯勒员工组成。“从工会掌握并管理钢铁公司的经验来看,这个选择可不怎么明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哈利·西肯(Harley Shaiken)说。
“美国人应当继续购买克莱斯勒汽车,因为这背后有政府的全力支持。”奥巴马说。但仍有专家担忧,普通消费者并不会深究破产保护与破产清算的区别,“‘破产’一词就足够把他们吓跑了。”
即便如此,对大部分宏观经济学家及一些行业专家来说,总体上来看,克莱斯勒申请破产重组的好处远远大于继续背负所有负债蹒跚前行的前景。
“美国汽车业整体,以及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必须收缩到有效率的水平,这毋庸置疑。”这是外界听到最多的一种评论。
对于通用汽车(GM)是否也将寻求破产保护,则两方意见各不相让。有分析人士认为,GM具有更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在债权人当中更难达成一致,此外,拥有更大的退休人员和经销网络负担,很可能步克莱斯勒后尘;另一派则认为,与克莱斯勒相比,GM更有竞争力,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进展,此外,由于其规模巨大,政府可能花更大力气避免其倒闭。
更大的不确定性,则在于美国汽车业未来的增长点,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政策学院院长约翰·格勒厄姆(John Graham)说。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希望汽车业发展清洁能源汽车,这应作为下一个增长点,他说。但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瓶颈不在于企业缺乏资金、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而是消费者的需求疲软。在经济复苏前,国际油价很难启稳。“除了少数富有的消费者、环保人士、新技术痴迷者,普通大众的最大动力,依然是价格”。
按照格勒厄姆的计算,若美国国内汽油价格维持在每加仑2美元的水平,则目前美国国会、政府及汽车销售商提供的减税、购车折扣等措施,均不足以“托起”新能源汽车市场。
但对中国市场,格勒厄姆则持相当乐观的态度,他以上海通用汽车为例,指出GM在中国相当成功,中国企业应当趁此机会寻找可能的并购机会,以打开美国本土市场。“当然,这当中也会有陷阱,因此对菲亚特购入克莱斯勒一事,我建议中国企业密切关注,从中得出经验。”■
在白宫高级官员及政府内阁部长全部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奥巴马称,作为美国汽车工业的一大支柱,克莱斯勒曾经为美国经济、就业和创新能力作出巨大贡献。但它在“太长时间内、太慢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生产了过多市场不需要的低能效过时产品,因此政府不能仅仅为了一家公司存活而无休止地使用纳税人的钱财。”
奥巴马称,“迅速、正式、可控的”破产重组是克莱斯勒“甩掉”包袱、获得新生的关键。他承诺在重组期间,政府确保正常生产,避免解雇员工,并对克莱斯勒产品提供全部保修服务。
多方博弈
当日,奥巴马对政府“汽车工作组”、克莱斯勒CEO罗伯特·纳德利(Robert Nardelli)、以及为避免克莱斯勒破产而作出牺牲的各利益相关方及全体美国民众表示感谢。
他特别表彰了美国汽车工人协会(UAW)、以摩根大通银行为首的银行等克莱斯勒的债权人,以及克莱斯勒的股东戴姆勒公司,但对最终使各方谈判功亏一篑的一些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不妥协”的做法表示遗憾,“我不站在他们一边。”奥巴马说。
压死克莱斯勒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担保贷款持有者当中的“一小撮”。截至4月29日夜,克莱斯勒各方谈判中的症结集中在总计持有69亿美元债券的46家机构。
持有其中70%的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集团、高盛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四大贷款商”,已经接受了政府提出的偿还22.5亿美元(占69亿美元的33%)的提议,然而在全体投票中,一组自称为“非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接受者委员会”的金融机构拒绝妥协。这一组包括Oppenheimer Funds, Perella Weinberg,, Stairway Capital Management等20家投资公司及对冲基金公司。
“就是这群‘无赖’使整个谈判无果而终。”投资顾问公司Amherst Partners分析师谢尔登·斯通(Sheldon Stone)说。但在这些公司眼中,这一指责并不公平。
“作为破产法中清偿对象队列中的第一个,我们提出接受41.4亿美元(60%),但最终被忽视和否决了。”这批由投资公司和对冲基金组成的利益方如此表示。
不难看出,破产是利益相关方博弈的结果,按照标准普尔公司的估计,上述贷款商将追回20.7亿至34.5亿美元债务(30%-50%),这就意味着在破产重组中有可能得到大于政府的33%的提议。
对菲亚特来说,承担克莱斯勒的巨额债务和经销商的负担,则不如接手“干净的”克莱斯勒。按照目前的协定,菲亚特将最初获得“新克莱斯勒”20%的股份,以后可能提高至35%。
虽然克莱斯勒规模近年来已经显著收缩,但其3200个经销商组成的庞大网络,与其日本竞争对手数量更少、每家规模更大的经销商网络相比,明显处在规模效应的劣势地位,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经济研究员加里·贝特里斯(Gary Burtless)说。
而UAW,按照先前的约定,将获得“新克莱斯勒”55%的股份;美国政府将持有8%的股权,加拿大政府将持有2%。有消息称,未来克莱斯勒董事会可能由九人组成,政府和菲亚特均将派驻董事。纳德利在致克莱斯勒员工的一封信中表示,破产重组结束时,自己将辞去CEO职务。
在这一破产案中,自然还有潜在的“输家”。首先,克莱斯勒目前的股东私募基金公司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和戴姆勒公司将分别丧失80.1%和19.9%的普通股股权。
白宫官员表示,克莱斯勒经销商当中的一部分需要关闭。按照美国破产法第11章,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时,可以选择终止经销代理权。当然,经销商可以反对并起诉,但最终取决于法官判决。克莱斯勒供货商也会受到影响。同样,破产中克莱斯勒可以选择终止买卖合同。
克莱斯勒金融服务公司(Chrysler Financial)将关闭,由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MAC)承接其全部贷款融资业务。
对克莱斯勒员工来说,虽然政府“不期望有任何‘白领’或‘蓝领’失业”,但这并不包含对非工会工人的保护。此外,破产重组中克莱斯勒仍有权利要求UAW解除与工人的契约,当然这同样需要法官判决。克莱斯勒目前在美国约有5.4万名员工。
克莱斯勒已经在2007年将其退休工人医疗费用转移到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因此退休工人医疗暂不会受到影响,但并不能排除克莱斯勒要求该基金停止医保合同的可能。
前景不明
克莱斯勒已经向纽约破产法庭申请破产,第一场庭讯将于5月1日举行。在“新克莱斯勒”成功脱壳之前,美国将提供35亿美元确保克莱斯勒生产经营,如有需要可能再提供45亿美元。此外,加拿大政府可能提供最多26亿美元,帮助其境内的克莱斯勒分公司重组。
“破产是为了重组,我相信克莱斯勒能够以更强、更健康的姿态获得重生。”奥巴马当日表示。
目前来看,克莱斯勒重组失败、从破产保护步入清算的可能性不大,一些专家表示,菲亚特看中的是克莱斯勒在美国已有的经销网络及通过它“打入”美国市场的便利,菲亚特与克莱斯勒能否顺利“联姻”是重组的关键。
然而在技术上,60天的期限显然比较紧迫。此前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用了三年时间走出破产保护,汽车部件供应商德尔福(Delphi)自2005年11月就已进入破产保护至今未有结果,而钢铁制造商LTV Steel破产重组用了七年时间。
另一大潜在风险是,将接手“新克莱斯勒”55%股权的UAW养老保险基金公司,主要由克莱斯勒员工组成。“从工会掌握并管理钢铁公司的经验来看,这个选择可不怎么明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哈利·西肯(Harley Shaiken)说。
“美国人应当继续购买克莱斯勒汽车,因为这背后有政府的全力支持。”奥巴马说。但仍有专家担忧,普通消费者并不会深究破产保护与破产清算的区别,“‘破产’一词就足够把他们吓跑了。”
即便如此,对大部分宏观经济学家及一些行业专家来说,总体上来看,克莱斯勒申请破产重组的好处远远大于继续背负所有负债蹒跚前行的前景。
“美国汽车业整体,以及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必须收缩到有效率的水平,这毋庸置疑。”这是外界听到最多的一种评论。
对于通用汽车(GM)是否也将寻求破产保护,则两方意见各不相让。有分析人士认为,GM具有更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在债权人当中更难达成一致,此外,拥有更大的退休人员和经销网络负担,很可能步克莱斯勒后尘;另一派则认为,与克莱斯勒相比,GM更有竞争力,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进展,此外,由于其规模巨大,政府可能花更大力气避免其倒闭。
更大的不确定性,则在于美国汽车业未来的增长点,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政策学院院长约翰·格勒厄姆(John Graham)说。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希望汽车业发展清洁能源汽车,这应作为下一个增长点,他说。但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瓶颈不在于企业缺乏资金、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而是消费者的需求疲软。在经济复苏前,国际油价很难启稳。“除了少数富有的消费者、环保人士、新技术痴迷者,普通大众的最大动力,依然是价格”。
按照格勒厄姆的计算,若美国国内汽油价格维持在每加仑2美元的水平,则目前美国国会、政府及汽车销售商提供的减税、购车折扣等措施,均不足以“托起”新能源汽车市场。
但对中国市场,格勒厄姆则持相当乐观的态度,他以上海通用汽车为例,指出GM在中国相当成功,中国企业应当趁此机会寻找可能的并购机会,以打开美国本土市场。“当然,这当中也会有陷阱,因此对菲亚特购入克莱斯勒一事,我建议中国企业密切关注,从中得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