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述由头:“知识精英”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任何时代都不能没有知识精英,否则人类文明无法传承。但是自古以来,命蹇和忧患虽不限于贫困,但贫困却一直是一部分“知识精英”经受的最沉重的折磨。例如:最近发生的“杨元元自杀事件”,悄然出现的“蚁族”,2006年北大教授“晒工资事件”……面对贫困,“知识精英”才发现自己只是在知识上“先富起来”,但并没有在与之同步的物质上及精神上“先富起来”。那么,贫困的“知识精英”究竟面临怎样的尴尬局面?原因何在?如何突破?本期特邀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知识的绝对价值不需要用金钱来衡量
知识的价值究竟何在?我认为,首先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它代表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和改造世界的成果,意味着文化和文明。知识的绝对价值不需要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也不可能用金钱来交换。电影《2012》中,富翁要以十亿欧元购买一张活命的船票,挑选出的掌握知识的科学家却可免费上船,就提示出了知识对于人类的意义。而知识对于个人生活的好坏同样具有独立的价值。例如,注意学习健康小常识,肯定要比得了病再花钱去医治要好。
其次,在实践层面,衡量知识的价值,特别是工具性的知识,有一个更常用、更直观的标准:这种知识能否为拥有者换取财富、地位、名望,能换得多少?也就是知识作为商品时的价值。这时它也脱离不了“价值规律”,知识的供给量、稀缺性、独创性和社会对此的需要程度共同决定了知识价值的大小。所以说,知识不等于金钱,而知识具有多大商品价值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知识精英”的贫困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谁能担当得起“知识精英”的称号?在回顾历史时,这个概念比较严格,它通常指的是开创了新知识或者掌握了当时既存的顶尖知识的群体,是拥有一流的智慧、思想、才华的人才。而“知识精英”的命运也大有不同,有富贵者、清贵者,有贫而不困或困而不贫者,当然也有陷于贫困者。贫困者在我看来有两种原因,一是客观原因,二是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中,有的是沉溺于知识的乐趣,疏于谋划生计;有的套用现在的说法,是智商高情商低,缺乏现实谋生的能力;有些是其创造的知识领先于时代,不能为当时的人认识,客观上不被社会需要,也就难以取得经济利益。主观原因表现为主观上不需要这些知识。某些思想、学说被认为对教权、政权或社会有害,而受到压制,比如“日心说”;某些知识被认为不利于统治,而被人为消灭,比如清初的火枪、火炮制造家戴梓被康熙流放盛京;而在政治不昌明的时候,有时你再有知识,统治者不用你,“学成文武艺”,却不能“货与帝王家”;有的卷入政治斗争却失败,也都是“知识精英”沦为贫困者的原因之一。
但当我们把眼光收回到当前,“知识精英”就变成了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大学生及研究生,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教师、媒体工作者客观说还不能与历史留名的精英相提并论。他们的“贫困”,也非生活难以为继的赤贫。讨论“知识精英”的贫困,讨论知识的贬值,只能是与其它阶层相比较而言,即为什么一些拥有知识的人,却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过得甚至没有部分无知识、少知识的人好?或者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为什么在拥有较多知识后,生活却没发生太大变化?
根据我前面的分析,这有两方面原因。从知识供给角度来看,社会越是缺少知识,知识越是一种稀缺资源,就越容易改变人的命运。封建时代,低下的生产力只能供养极少数知识分子,考上举人、进士,就如同鲤鱼跳过了龙门。1978年恢复高考后,因文化大革命造成正常高等教育断层,大学生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而大学包括研究生扩招以后,同等知识水平的学子大为增加,相应地,就业竞争也就加剧。大学教育的同质化,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缺少独特性,区分度很低,客观上又加剧了这种竞争。
从需求角度看,知识作为商品时,并不是天然就比其它商品具有更高的获利性。如果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制造工厂”的地位,以劳动力成本低取胜;如果房地产业成为经济支柱,社会大量需要的不是学校里学来的高深书本知识,那作为毕业生的“知识精英”比不上高级技工式的“蓝领贵族”,就是很自然的事。如果社会不需要大学教师们(尤其是人文学者)提供独创的思想,他们的创造力被桎梏,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就很难体现“知识精英”的价值。
另外,要实现知识的商品价值,还需要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实现人才的充分竞争。如果社会中较好的位置,大部分被某些既得利益群体垄断,局外人很难“挤”进去,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关爱贫困的“知识精英”,就是关怀我们的未来
相应地,要改变“知识精英”贫困的现状,在我看来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使学子们能学有所用,不需要与农民工竞争同样的岗位。其二,改革大学教育,使学习内容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将精英教育主要集中在研究生阶段。其三,在招收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有企业人员时,保证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对私营企业招收贫困大学生提供补贴或税收减免,以帮助贫困学子就业。其四,对所创造的知识具有绝对价值却不具备太多商品价值者,如某些基础性学科,国家应提高工资或给予津贴、补贴。其五,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一些专家等“知识精英”,能通过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在市场中获利。
而在所有贫困的“知识精英”中,最让我挂心的是无业、失业或者工作极不稳定的贫困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似乎越来越难摆脱“贫者恒贫”的命运。这是让人很痛心的。而无出路的中下层知识分子通常是社会中一种不稳定的因素,代表着对既存社会制度的反思和对现有社会秩序的反叛。当然,目前贫困大学生大多还处在抱有希望与忍受现状两种状态并存的阶段,更多地还是对自己提出“努力”、“坚强”等等要求。但如果不论个人如何奋斗也摆脱不了现状,很难说他们不会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拷问和思考,进而对社会不满,向社会发泄。正因为如此,社会需要更多地关爱、帮助贫穷大学生。不能让他们看不到出路,不能让他们绝望。我们要知道,关爱贫困人群,就是在关怀我们自己的未来,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发展夯实基础。(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知识的绝对价值不需要用金钱来衡量
知识的价值究竟何在?我认为,首先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它代表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和改造世界的成果,意味着文化和文明。知识的绝对价值不需要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也不可能用金钱来交换。电影《2012》中,富翁要以十亿欧元购买一张活命的船票,挑选出的掌握知识的科学家却可免费上船,就提示出了知识对于人类的意义。而知识对于个人生活的好坏同样具有独立的价值。例如,注意学习健康小常识,肯定要比得了病再花钱去医治要好。
其次,在实践层面,衡量知识的价值,特别是工具性的知识,有一个更常用、更直观的标准:这种知识能否为拥有者换取财富、地位、名望,能换得多少?也就是知识作为商品时的价值。这时它也脱离不了“价值规律”,知识的供给量、稀缺性、独创性和社会对此的需要程度共同决定了知识价值的大小。所以说,知识不等于金钱,而知识具有多大商品价值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知识精英”的贫困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谁能担当得起“知识精英”的称号?在回顾历史时,这个概念比较严格,它通常指的是开创了新知识或者掌握了当时既存的顶尖知识的群体,是拥有一流的智慧、思想、才华的人才。而“知识精英”的命运也大有不同,有富贵者、清贵者,有贫而不困或困而不贫者,当然也有陷于贫困者。贫困者在我看来有两种原因,一是客观原因,二是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中,有的是沉溺于知识的乐趣,疏于谋划生计;有的套用现在的说法,是智商高情商低,缺乏现实谋生的能力;有些是其创造的知识领先于时代,不能为当时的人认识,客观上不被社会需要,也就难以取得经济利益。主观原因表现为主观上不需要这些知识。某些思想、学说被认为对教权、政权或社会有害,而受到压制,比如“日心说”;某些知识被认为不利于统治,而被人为消灭,比如清初的火枪、火炮制造家戴梓被康熙流放盛京;而在政治不昌明的时候,有时你再有知识,统治者不用你,“学成文武艺”,却不能“货与帝王家”;有的卷入政治斗争却失败,也都是“知识精英”沦为贫困者的原因之一。
但当我们把眼光收回到当前,“知识精英”就变成了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大学生及研究生,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教师、媒体工作者客观说还不能与历史留名的精英相提并论。他们的“贫困”,也非生活难以为继的赤贫。讨论“知识精英”的贫困,讨论知识的贬值,只能是与其它阶层相比较而言,即为什么一些拥有知识的人,却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过得甚至没有部分无知识、少知识的人好?或者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为什么在拥有较多知识后,生活却没发生太大变化?
根据我前面的分析,这有两方面原因。从知识供给角度来看,社会越是缺少知识,知识越是一种稀缺资源,就越容易改变人的命运。封建时代,低下的生产力只能供养极少数知识分子,考上举人、进士,就如同鲤鱼跳过了龙门。1978年恢复高考后,因文化大革命造成正常高等教育断层,大学生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而大学包括研究生扩招以后,同等知识水平的学子大为增加,相应地,就业竞争也就加剧。大学教育的同质化,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缺少独特性,区分度很低,客观上又加剧了这种竞争。
从需求角度看,知识作为商品时,并不是天然就比其它商品具有更高的获利性。如果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制造工厂”的地位,以劳动力成本低取胜;如果房地产业成为经济支柱,社会大量需要的不是学校里学来的高深书本知识,那作为毕业生的“知识精英”比不上高级技工式的“蓝领贵族”,就是很自然的事。如果社会不需要大学教师们(尤其是人文学者)提供独创的思想,他们的创造力被桎梏,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就很难体现“知识精英”的价值。
另外,要实现知识的商品价值,还需要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实现人才的充分竞争。如果社会中较好的位置,大部分被某些既得利益群体垄断,局外人很难“挤”进去,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关爱贫困的“知识精英”,就是关怀我们的未来
相应地,要改变“知识精英”贫困的现状,在我看来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使学子们能学有所用,不需要与农民工竞争同样的岗位。其二,改革大学教育,使学习内容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将精英教育主要集中在研究生阶段。其三,在招收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有企业人员时,保证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对私营企业招收贫困大学生提供补贴或税收减免,以帮助贫困学子就业。其四,对所创造的知识具有绝对价值却不具备太多商品价值者,如某些基础性学科,国家应提高工资或给予津贴、补贴。其五,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一些专家等“知识精英”,能通过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在市场中获利。
而在所有贫困的“知识精英”中,最让我挂心的是无业、失业或者工作极不稳定的贫困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似乎越来越难摆脱“贫者恒贫”的命运。这是让人很痛心的。而无出路的中下层知识分子通常是社会中一种不稳定的因素,代表着对既存社会制度的反思和对现有社会秩序的反叛。当然,目前贫困大学生大多还处在抱有希望与忍受现状两种状态并存的阶段,更多地还是对自己提出“努力”、“坚强”等等要求。但如果不论个人如何奋斗也摆脱不了现状,很难说他们不会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拷问和思考,进而对社会不满,向社会发泄。正因为如此,社会需要更多地关爱、帮助贫穷大学生。不能让他们看不到出路,不能让他们绝望。我们要知道,关爱贫困人群,就是在关怀我们自己的未来,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发展夯实基础。(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