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封闭管理中德育与社会生活的链接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gh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教育缺少实效性。教育者煞费苦心、口若悬河、传经布道,听者消极对抗、漠然相对、我行我素。一厢情愿,水土不服成为品德教育的症结所在。其实“品德教育的源头只能是现实生活”(叶澜),任何脱离社会生活的品德教育即使说得再崇高,也只是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校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紧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个理念,并借鉴国外的几种教育理论,走扎扎实实地创建社会化的学校德育特色之路。
  一、参与社会生活
  积淀精神财富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则》一书中,主张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他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学校的社会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生活不能脱离社会,学校应体现当前社会的生活,学校生活应是社会的典型的生活。由于道德观念是在参与社会中形成的,所以应进行更大范围的、间接的、生动的道德教育,通过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手段、材料对学生的个体产生影响,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把他们置于必须作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之中。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学校要尽可能提供或创设一个更加接近社会生活原形的情境;二是必须选择社会生活的主流展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才不会背离社会生活教育的本意,才能让学生紧贴时代的脉搏,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在高尚的道德情境中得到熏陶、思想得以净化。
  2004年初,我校聘请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郎永淳先生为名誉校长,郎永淳先生慨然应许。后经多次努力,促使玫琳凯公司与我校签订协议,成立“玫琳凯春蕾特教学校”,每年资助我校女童2万元,使我校50名女生不再担心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郎永淳先生及北京友人的关爱,我们选出十名学生精心组织了一台歌舞晚会,于2004年3 月来到首都北京举行演出。演出气氛非常感人,当郎永淳回赠给学生礼物时,他和许多学生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相机记录下这永恒的瞬间,相信这种记忆会沉淀成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经时光的剥蚀,历久而弥新,这使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真情回报。
  
  二、模拟社会生活
  在“道德两难”中锤炼价值观
  
  认知结构主义学派柯尔伯格认为,在明确区分道德和非道德、确定了道德的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和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教育,在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答案,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依据“道德两难法”,我们要求各班级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认知情况设置社会化的场景,把学生分成对立的两组或若干组进行模拟,针对不同的行为进行道德的判断和选择,最终形成正确的、有价值的道德观。如组织一、二年级同学模仿在超市里购物,当看到自己非常喜爱的图书或玩具,可是又没有钱去买时,碰巧,前面一位老大娘的钱包丢在地上,是把钱捡起来还给老大娘,还是偷偷地占为己有去买自己喜爱的图书呢?通过这样的活动,旨在教育学生要注意节约、克制欲望、拾金不昧,理性地对待生活与消费。在中、高年级,我们曾模拟这样的场景:在公共汽车上,当你看到小偷正在偷别人的钱包时,你会怎么办?这个活动主要教育学生在面对危险视而不见与保持良知之间进行艰难选择。同时,还教育学生既要勇于斗争,又要善于保护自己。
  实践证明,由于“道德两难法”是在精心组织的各种游戏中进行的,学生对此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样做,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品德教育中压制灌输的僵化模式,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观照社会生活同步
  让学生品德社会化
  
  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教育家涂尔干在《道德教育论》中认为:“教育是由年长一代施加影响,这不是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它的目的是引起和发展儿童一定的体力,智力和道德状态,是由整个政治社会和特定的环境对他提出的明确的预定要求。”
  观照“政治社会”和“特定的环境”是对学生提出明确教育要求的依据和出发点,反过来“政治社会”和“特定的环境”才是学生品德教育的唯一土壤,因此,创设“政治社会”和“特定的环境”就成为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
  上学期,为了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自觉遵纪守法,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诱惑,认识到违法的严重性,我们到法院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上法制课,讲解社会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种种现象并组织学生参观了县看守所。当看到高高的大墙里面失去了自由的犯人时,学生们表情凝重,若有所思,他们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回校后,一位九年级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社会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充满了刺激、随心所欲,同时充满了竞争、险恶,我们只有遵纪守法、好好学习,学好本领才能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四、融入社会生活
  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衡量一个人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在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养过程中,知识有重要的作用,但“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道始于情。”为此,我们在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助残日”,我们都要与职工子弟小学、县城西小学举行“手拉手”联谊活动。健听的孩子为听障生送来了一组组精彩的舞蹈,而听障生则用自己亲手制作的精美的工艺品和绘制的儿童画作为回赠。到了离别的时刻,他们手拉手,依依惜别。我们连续举办了几次这样的活动,学生之间结下了珍挚的友谊,听障生普遍感觉自己已成为主流社会中的一员,不再是被人遗忘、被人瞧不起的残疾人。他们珍藏着那种友谊和感情,而正是这种感情,使他们对社会不再陌生和敌视,为以后融入主流社会奠定了心理基础。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在封闭管理中,让学生的品德教育社会化,既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帮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以后踏入社会融于主流,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从某种角度说,听障生品德教育社会化更为他们的一生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齐欣
其他文献
5月4日,一个青春的节日。晚上,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第十届《五月的鲜花》演出。满台的朝气,满台的生动,满台的青春。我早已白发苍苍,但一首首老歌,一段段新舞,又让我找到了青春的感觉,而且找到了火红岁月的感觉。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青春激越澎湃的日子啊!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句名言:“以革命的名义。”“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好多好多年了,久违了。以革命的名义,实质上是以青春的名义;忘记过
温家宝总理在张北三中为农村教师作的报告《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办好农村教育的意志和决心。农村教育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意义十分深远。办好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育投入,核心在党委政府,根本在教师队伍。本文结合总理报告,仅就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谈谈体会。    一、完善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体系,  健全招聘管理机制    “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
[摘要]如何理解生态文明与德育的关系,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路径,本文阐发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及对德育的重要意义,提出实现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需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科学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需要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应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新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生态文明;德育;思考   [作者简
温家宝总理在《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中指出,农村教育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好。在报告中,总理表达了对奋斗在一线的农村教师的殷切期望,并且提出了造就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的殷切希望。对总理的这个希望,我有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资源配置是造就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的  重要条件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从何体现?从战略上讲,教师的
所谓生活德育,指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有利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实施生活德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参与和营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作为一所全寄宿制初级中学,作为一所集聚了上虞市较多资优生的品牌初中,春晖外国语学校开展生活德育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具有广阔的实践前景。    一、“生活德育”的重心所在:习惯教育   
最近读到了一首诗,诗的题目是“你到哪里去了,放风筝的孩子”。诗中这么写道:  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  放风筝的孩子,就是堆雪人的孩子,  放风筝的孩子,就是粘知了的孩子,  放风筝的孩子,就是捉萤火虫的孩子。  ……  曾经舞动一代人童年的天空,  天空是那么蓝,  蓝得旷远,蓝得勾魂,蓝得像海。  天没有老,  可是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难道像萤火虫被人捉去了?  像知
8月2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河北省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温总理在报告里阐述了为什么要重视农村教育以及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指明了如何发展农村教育并强调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好。农村教育的发展被提到了如此高的位置,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农村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真正来临。  “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