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城市园林绿化群落存在的问题
尽管綠化物种多样性已倍受重视,越来越多的观赏植物被引入城市,但往往过于强调区域绿地或某绿地空间的物种丰富度,缺乏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结合,没有将多样性的物种应用于群落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并未明显增加,加上不当的配置方式,往往导致群落结构的单一和单调,群落结构的缺陷未明显改观,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只要是所谓的“乔、灌、草”结构,甚至树木种植密度稍大,就被冠以“生态群落或生态园林”。但事实上,基于多样性的群落自维持机制并未形成或发挥,建植的群落并不稳定,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能量维持群落正常的生态过程。因此,绿地群落的问题已经成为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瓶颈”。
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绿地群落构建途径
2.1 开发以地带性物种为核心的多样化绿化植物品种,培育具自主知识产权的苗木产业绿地群落构建的最直接限制因子是规模化的多样性苗木来源,由于地带性植物的研究开发长期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尤其缺乏品种意识,不重视植物品种间的筛选和园艺品种的培育,品种选育手段和快速扩繁技术落后,苗圃缺乏规模培育植物新品种的引导和技术。
2.1.1 科学认识绿化植物的特点和功能,趋利避害,拓广多样化物种的应用
长期以来,主观上对绿化植物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甚至猎奇,轻易否定和放弃物种,导致绿地物种的贫乏。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就造成适应性强、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被旁落;无序的“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作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苗木的植物被抛弃,具有某些不足的绿化植物更被轻易否定。植物本身无所谓低劣好坏,春萌、夏绿、秋实和冬枯是正常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关键是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栽培养护水平。如何合理评价和衡量城市绿化植物,必将深刻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应用。因此,应将生物多样性列入主要的绿化评价指标,尤其是绿地应用地带性植物的丰富度和比例,加强多样性的绿化植物特性及其群落配置的研究和示范,特60应增加对植物生长和群落发育的耐心。
2.1.2 引导发展生产多样性植物品种的苗圃
城市绿化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也不应该“毕其功于一役”,应有长期的发展目标和足够的耐心,正确引导苗木生产。杜绝城市绿地直接移用山林树木,绿地苗木必须来自苗圃,从制度上促进地带性物种资源的研究开发。
由于城市土壤、小气候和污染物等特殊生境的胁迫,直接引进地带性物种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应重视种内不同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加强抗逆性和适应性的试验,避免盲目引种,加大适应性品种的培育,制止盲目追求新颖绿化植物径级的倾向,树立·百年树木”的执着精神,脚踏实地;同时,有节制地引进外域特色物种,特别是那些原产我国,并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如花灌木、观果植物、色叶植物和宿根花卉等,将为城市绿化提供丰富的物种资源。
通过重点培育绿化植物苗木产业,特别是建立种类丰富、批量较大和供应稳定的苗木基地,确保不同生态功能、多彩景观的绿地群落植物来源,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构筑具有地域区系和植被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
2.2 模拟地带性群落的结构特征,遵从“生态位”原则,构建适宜的复层群落结构
绿地群落植物配置核心是生态位的配置,利用不同物种生态位的分异,采用耐荫性、个体大小、叶型、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等方面差异较大的植物,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互惠共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
经过长期演化,顶级群落是与当地气候和土壤等相适应的最佳生态结构。因此,绿地群落应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种植设计,借鉴地带性自然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幅度,营造以乔木为骨架和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乔、灌、草复合群落,并充分考虑群落的发展和动态演替规律,促使城市绿地群落与潜在植被特征相接近,形成接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增加总体物种潜在的共存性,为动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确保群落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和时间结构的合理性。城市植物群落也应追求自然美,优化物种、群落外貌、形态和色彩等组合,重视植物的景观、美感、寓意和韵律效果,产生富有自然气息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达到生态、科学和美学高度和谐的效果,并与城市景观特色、建筑物造型相融合。
2.3 恢复和重建城市近自然群落,创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在城市部分区域,特别是公园、河岸、绿带、人造森林和科普基地等,适当恢复或重建部分近自然群落,创建城市新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为野生生物的觅食、安全和繁衍提供良好空间,促进城市自然保育,满足市民接触自然野趣和自然生态教育的需求。
根据生境的自然特点和功能,采用适宜的群落类型,如以种类丰富的草地代替单一的草坪,依照地带性野花的花期、花色、植株高度、习性等,辅以混播或混作,可构建色彩斑斓的低维护自然野花群落,改变单一草坪或杂乱野草的格局。再如,开发利用丰富的湿地资源,改变以往搬套陆地的绿化方式,建造带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构建水生和湿生群落,发挥近自然绿地群落的独特效益。
尽管綠化物种多样性已倍受重视,越来越多的观赏植物被引入城市,但往往过于强调区域绿地或某绿地空间的物种丰富度,缺乏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结合,没有将多样性的物种应用于群落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并未明显增加,加上不当的配置方式,往往导致群落结构的单一和单调,群落结构的缺陷未明显改观,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只要是所谓的“乔、灌、草”结构,甚至树木种植密度稍大,就被冠以“生态群落或生态园林”。但事实上,基于多样性的群落自维持机制并未形成或发挥,建植的群落并不稳定,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能量维持群落正常的生态过程。因此,绿地群落的问题已经成为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瓶颈”。
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绿地群落构建途径
2.1 开发以地带性物种为核心的多样化绿化植物品种,培育具自主知识产权的苗木产业绿地群落构建的最直接限制因子是规模化的多样性苗木来源,由于地带性植物的研究开发长期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尤其缺乏品种意识,不重视植物品种间的筛选和园艺品种的培育,品种选育手段和快速扩繁技术落后,苗圃缺乏规模培育植物新品种的引导和技术。
2.1.1 科学认识绿化植物的特点和功能,趋利避害,拓广多样化物种的应用
长期以来,主观上对绿化植物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甚至猎奇,轻易否定和放弃物种,导致绿地物种的贫乏。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就造成适应性强、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被旁落;无序的“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作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苗木的植物被抛弃,具有某些不足的绿化植物更被轻易否定。植物本身无所谓低劣好坏,春萌、夏绿、秋实和冬枯是正常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关键是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栽培养护水平。如何合理评价和衡量城市绿化植物,必将深刻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应用。因此,应将生物多样性列入主要的绿化评价指标,尤其是绿地应用地带性植物的丰富度和比例,加强多样性的绿化植物特性及其群落配置的研究和示范,特60应增加对植物生长和群落发育的耐心。
2.1.2 引导发展生产多样性植物品种的苗圃
城市绿化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也不应该“毕其功于一役”,应有长期的发展目标和足够的耐心,正确引导苗木生产。杜绝城市绿地直接移用山林树木,绿地苗木必须来自苗圃,从制度上促进地带性物种资源的研究开发。
由于城市土壤、小气候和污染物等特殊生境的胁迫,直接引进地带性物种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应重视种内不同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加强抗逆性和适应性的试验,避免盲目引种,加大适应性品种的培育,制止盲目追求新颖绿化植物径级的倾向,树立·百年树木”的执着精神,脚踏实地;同时,有节制地引进外域特色物种,特别是那些原产我国,并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如花灌木、观果植物、色叶植物和宿根花卉等,将为城市绿化提供丰富的物种资源。
通过重点培育绿化植物苗木产业,特别是建立种类丰富、批量较大和供应稳定的苗木基地,确保不同生态功能、多彩景观的绿地群落植物来源,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构筑具有地域区系和植被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
2.2 模拟地带性群落的结构特征,遵从“生态位”原则,构建适宜的复层群落结构
绿地群落植物配置核心是生态位的配置,利用不同物种生态位的分异,采用耐荫性、个体大小、叶型、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等方面差异较大的植物,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互惠共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
经过长期演化,顶级群落是与当地气候和土壤等相适应的最佳生态结构。因此,绿地群落应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种植设计,借鉴地带性自然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幅度,营造以乔木为骨架和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乔、灌、草复合群落,并充分考虑群落的发展和动态演替规律,促使城市绿地群落与潜在植被特征相接近,形成接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增加总体物种潜在的共存性,为动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确保群落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和时间结构的合理性。城市植物群落也应追求自然美,优化物种、群落外貌、形态和色彩等组合,重视植物的景观、美感、寓意和韵律效果,产生富有自然气息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达到生态、科学和美学高度和谐的效果,并与城市景观特色、建筑物造型相融合。
2.3 恢复和重建城市近自然群落,创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在城市部分区域,特别是公园、河岸、绿带、人造森林和科普基地等,适当恢复或重建部分近自然群落,创建城市新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为野生生物的觅食、安全和繁衍提供良好空间,促进城市自然保育,满足市民接触自然野趣和自然生态教育的需求。
根据生境的自然特点和功能,采用适宜的群落类型,如以种类丰富的草地代替单一的草坪,依照地带性野花的花期、花色、植株高度、习性等,辅以混播或混作,可构建色彩斑斓的低维护自然野花群落,改变单一草坪或杂乱野草的格局。再如,开发利用丰富的湿地资源,改变以往搬套陆地的绿化方式,建造带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构建水生和湿生群落,发挥近自然绿地群落的独特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