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20)13—0135—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率的提高,我县农村主要劳动力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部分劳动力流向了深圳、青海和新疆等外地工价高的地区,另一部分劳动力逐年向县城的建筑工地、商场和餐饮等行业转移,而他们的孩子却留在家乡逐渐变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当中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监管,隔代教育弊端突出,加之受社会环境、手机和网络等媒体的影响,久而久之使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有的开始厌学、逃课、泡网吧;有的变得不善言谈、焦虑自闭,还有的已经严重到抑郁暴躁的地步。因而,如何教育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 亲子关系不健全,心理问题突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夫妻一起外出打工,平时把孩子委托监护人抚养,长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成长,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普遍存有失落和自卑心理。久而久之,他们出现了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的个性特征,变得内心封闭、不善言谈、行为孤僻,更有甚者变得性格叛逆、抑郁暴躁。
2. 监管不到位,行为习惯不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爷爷奶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自身精力有限,加上隔代教育等因素,对孩子都比较溺爱。在平时的监护中,他们大多把重心放在了孩子吃饱穿暖和安全教育方面,却不能很好地给予学习、生活和社交方面的指导,更不能及时从思想或道德层面去教育和引导孩子。另外,留守儿童正处于自我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此时段他们的自制力和辨别能力都很弱,容易被外界的新鲜事物所吸引。由于平时对留守儿童监管不到位,久而久之其行为习惯就发生了变化,有些变得爱看电视不受约束,不按时写作业;有些变得爱好打游戏,不按时作息,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家庭作业缺少指导,学习成绩较差。从我县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综合成绩处于中下水平,成绩优异的则为少数。经调查了解,造成留守儿童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在家缺少有效的指导。在家里爷爷奶奶只是看着孩子做作业,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质量,即使孩子遇到不懂的地方向老人请教,爷爷奶奶也是无能为力。留守儿童在缺乏有效监督和指导的情况下容易变得寻求自己喜欢的事做,如玩玩具、睡觉、看电视、玩手机等等,慢慢地,他们对学习失去了热情和信心,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变成了老师眼中的差生。
二、对策
1. 父母应尽量给予亲情关怀,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引导是无价的,更是无可替代的。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双方应尽量与孩子相伴共同生活,或者至少留一人陪伴孩子,这样孩子在遇到困难和需要倾诉心事的时候,家长可以及时地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排解他们心中的不快和困惑。即使在孩子有误入歧途的倾向时,家长也能及时地进行管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学校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和教师是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重要的指引者,应该多给孩子们关心和关爱,多与他们谈心交流,对于那些有心理問题的留守儿童要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引导他们渡过心理烦躁期,让留守儿童真实地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关爱和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学校可根据留守儿童不同的心理需求定期安排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户外活动或者讲座。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建立学校和家庭联系沟通的教育渠道,共同帮助他们解开心里的困惑。
3.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相关政策,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要改革和完善相关教育制度,多给予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在务工地区读书的机会,从制度上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流动性问题的解决。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改善他们的办学条件。有条件的学校建议开办寄宿制,并在学校建立亲情聊天室等有利于监护留守儿童的服务机构。最后,要千方百计发展地方经济,增添就业岗位,为农村富余的劳动力拓宽挣钱的途径,进而降低劳动力的流失。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的现象,要有效解决这一关系国家全面科学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通力协作,着重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模式变革,统筹城乡公共品供给,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得到和城镇儿童同样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20)13—0135—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率的提高,我县农村主要劳动力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部分劳动力流向了深圳、青海和新疆等外地工价高的地区,另一部分劳动力逐年向县城的建筑工地、商场和餐饮等行业转移,而他们的孩子却留在家乡逐渐变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当中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监管,隔代教育弊端突出,加之受社会环境、手机和网络等媒体的影响,久而久之使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有的开始厌学、逃课、泡网吧;有的变得不善言谈、焦虑自闭,还有的已经严重到抑郁暴躁的地步。因而,如何教育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 亲子关系不健全,心理问题突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夫妻一起外出打工,平时把孩子委托监护人抚养,长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成长,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普遍存有失落和自卑心理。久而久之,他们出现了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的个性特征,变得内心封闭、不善言谈、行为孤僻,更有甚者变得性格叛逆、抑郁暴躁。
2. 监管不到位,行为习惯不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爷爷奶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自身精力有限,加上隔代教育等因素,对孩子都比较溺爱。在平时的监护中,他们大多把重心放在了孩子吃饱穿暖和安全教育方面,却不能很好地给予学习、生活和社交方面的指导,更不能及时从思想或道德层面去教育和引导孩子。另外,留守儿童正处于自我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此时段他们的自制力和辨别能力都很弱,容易被外界的新鲜事物所吸引。由于平时对留守儿童监管不到位,久而久之其行为习惯就发生了变化,有些变得爱看电视不受约束,不按时写作业;有些变得爱好打游戏,不按时作息,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家庭作业缺少指导,学习成绩较差。从我县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综合成绩处于中下水平,成绩优异的则为少数。经调查了解,造成留守儿童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在家缺少有效的指导。在家里爷爷奶奶只是看着孩子做作业,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质量,即使孩子遇到不懂的地方向老人请教,爷爷奶奶也是无能为力。留守儿童在缺乏有效监督和指导的情况下容易变得寻求自己喜欢的事做,如玩玩具、睡觉、看电视、玩手机等等,慢慢地,他们对学习失去了热情和信心,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变成了老师眼中的差生。
二、对策
1. 父母应尽量给予亲情关怀,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引导是无价的,更是无可替代的。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双方应尽量与孩子相伴共同生活,或者至少留一人陪伴孩子,这样孩子在遇到困难和需要倾诉心事的时候,家长可以及时地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排解他们心中的不快和困惑。即使在孩子有误入歧途的倾向时,家长也能及时地进行管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学校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和教师是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重要的指引者,应该多给孩子们关心和关爱,多与他们谈心交流,对于那些有心理問题的留守儿童要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引导他们渡过心理烦躁期,让留守儿童真实地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关爱和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学校可根据留守儿童不同的心理需求定期安排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户外活动或者讲座。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建立学校和家庭联系沟通的教育渠道,共同帮助他们解开心里的困惑。
3.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相关政策,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要改革和完善相关教育制度,多给予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在务工地区读书的机会,从制度上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流动性问题的解决。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改善他们的办学条件。有条件的学校建议开办寄宿制,并在学校建立亲情聊天室等有利于监护留守儿童的服务机构。最后,要千方百计发展地方经济,增添就业岗位,为农村富余的劳动力拓宽挣钱的途径,进而降低劳动力的流失。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的现象,要有效解决这一关系国家全面科学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通力协作,着重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模式变革,统筹城乡公共品供给,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得到和城镇儿童同样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