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6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主办、前线杂志社承办的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2021年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庆百年华诞 访双奥之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同步启动。
本刊记者与百余名与会编辑记者一起,在北京——首个同时举办夏奥会与冬奥会的城市,追寻红色印迹,探访正在建设的冬奥场馆,感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胡同里走出“新青年”
热播剧《觉醒年代》唤起了大家对一百年前的中国和中国革命先行者的再度关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原箭杆胡同9号)的北京《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挤满了参观人群。
这个整体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的小院落,原有房屋12间,北房是《新青年》的编辑部,南房是陈独秀日常起居场所。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专题展首次汇集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编辑《新青年》時往来书信及编者作者之间的通信手札,并以仿真的形式集中展示了1920年9月至1926年7月间《新青年》刊登的200余篇马克思、列宁著作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
1917年初,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来北京后居住于此,同期由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这里。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参加编辑部工作,并充当主要撰稿人,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由此奠定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青年》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重要历史时机,迅速宣传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5号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在他当值编辑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并集中刊发了8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同时,他还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第6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散发传单时,被反动派当场逮捕,《新青年》编辑部也遭到了搜查。1920年2月,为躲避北京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离京赴沪。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有近30期《新青年》杂志在这里编辑出版,影响了一代热血青年。
走进播火者故居
北京西城区文华胡同东段深处,经过前期布展提升的北京李大钊故居于今年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在李大钊不满38岁的一生中,有10年在北京度过。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今文华胡同24号),是李大钊在故乡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
李大钊故居分为南北两个院落,李大钊及家人租住在北院。走进北房的堂屋,迎面即可见一组中式的中堂陈设。墙上挂着一幅著名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这个堂屋,他曾接待过陈独秀、邓中夏、梁漱溟、章士钊等众多革命同志和友人。
南院内,《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系统展现了李大钊在中华大地播撒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火种、推动创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革命实践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进门处,一段1924年李大钊在莫斯科大剧院演讲影像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这段无声的黑白视频是李大钊存世仅有的8秒钟影像资料。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奉系反动军阀逮捕。4月28日,李大钊从容就义。他在绞刑架前挺直身躯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你们不能因为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百年报业
本刊记者与百余名与会编辑记者一起,在北京——首个同时举办夏奥会与冬奥会的城市,追寻红色印迹,探访正在建设的冬奥场馆,感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胡同里走出“新青年”
热播剧《觉醒年代》唤起了大家对一百年前的中国和中国革命先行者的再度关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原箭杆胡同9号)的北京《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挤满了参观人群。
这个整体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的小院落,原有房屋12间,北房是《新青年》的编辑部,南房是陈独秀日常起居场所。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专题展首次汇集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编辑《新青年》時往来书信及编者作者之间的通信手札,并以仿真的形式集中展示了1920年9月至1926年7月间《新青年》刊登的200余篇马克思、列宁著作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
1917年初,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来北京后居住于此,同期由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这里。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参加编辑部工作,并充当主要撰稿人,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由此奠定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青年》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重要历史时机,迅速宣传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5号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在他当值编辑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并集中刊发了8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同时,他还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第6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散发传单时,被反动派当场逮捕,《新青年》编辑部也遭到了搜查。1920年2月,为躲避北京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离京赴沪。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有近30期《新青年》杂志在这里编辑出版,影响了一代热血青年。
走进播火者故居
北京西城区文华胡同东段深处,经过前期布展提升的北京李大钊故居于今年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在李大钊不满38岁的一生中,有10年在北京度过。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今文华胡同24号),是李大钊在故乡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
李大钊故居分为南北两个院落,李大钊及家人租住在北院。走进北房的堂屋,迎面即可见一组中式的中堂陈设。墙上挂着一幅著名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这个堂屋,他曾接待过陈独秀、邓中夏、梁漱溟、章士钊等众多革命同志和友人。
南院内,《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系统展现了李大钊在中华大地播撒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火种、推动创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革命实践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进门处,一段1924年李大钊在莫斯科大剧院演讲影像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这段无声的黑白视频是李大钊存世仅有的8秒钟影像资料。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奉系反动军阀逮捕。4月28日,李大钊从容就义。他在绞刑架前挺直身躯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你们不能因为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百年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