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探究从何种类型的自然生境中更易分离得到溶藻微生物,采用高氏1号培养基分别从水库底泥、湖泊底泥、农田土壤、林地土壤等四种来源共36份样品中分离了7 600株菌,并最终从
【机 构】
:
湖北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河湖生态修复与藻类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
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CB037), 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201406010101006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究从何种类型的自然生境中更易分离得到溶藻微生物,采用高氏1号培养基分别从水库底泥、湖泊底泥、农田土壤、林地土壤等四种来源共36份样品中分离了7 600株菌,并最终从中筛选得到了5株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溶藻菌,其中4株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1株为黄杆菌(Flavobacterium sp.),5株菌溶藻效率的变化范围为62%~95%。结果表明,当采用高氏1号培养基作为分离培养基时,湖泊底泥和水库底泥中的成功筛选概率最高,农田土壤次之,而
其他文献
通过观察青春双歧杆菌在体外培养条件出现波状层次生长的情况,了解该过程中青春双歧杆菌形态的改变及其生物学意义。采用青春双歧杆菌低浓度接种于BS固体平板培养基中,延长培养
观察中药芪莪合剂联合西药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对182例常规抗H.pylori治疗清除失败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Chi 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预测,了解Chi A的基因结构及蛋白质性质。从自有菌株(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eescens S68)中克隆到几丁质酶基因Chi A,利用相关软
泛滥的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往往引起河道堵塞,对水产养殖、航道运输、水利发电以及农林灌溉等造成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水葫芦的防治方法有物理防除、化学除草剂
通过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的方法,分析太岁样品中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太岁样品中的细菌归属于4个门9个目,优势类群依次是芽胞杆菌目(Bacillales,33.01%)、柄杆菌目(Cauloba
为发掘和利用青海冷凉地区蚕豆优良的根瘤菌种质资源,确定根瘤菌的接种效应。将分离、纯化、分子鉴定的16株蚕豆根瘤菌通过盆栽回接试验的方法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筛选出6株根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石油降解菌1217,经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 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在温度5-65℃,pH 2-10,盐度0-9%的
近几十年来,病原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已上升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抗菌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不仅仅见于临床所分离的病原体,而是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