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之爱,就是不管世俗的差异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0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侯少卿

早就了解跨性别,最近几年才知道LGBT这词


  人物周刊:这次“出柜”算不算是你对自己的生活“交代”最彻底的一次?
  李银河:其实都不能叫“出柜”,因为“出柜”一般指的是LGBT人群公布他们的隐蔽的性倾向和身份,那公布我是异性恋怎么能叫“出柜”呢?实际上他(“大侠”)才是“出柜”,告诉大家,他(心理上)是男性。
  人物周刊:那对外界“交代”的话有没有一个底线,有什么事情是你没必要一定要说的?
  李银河:当然啦,实际上我把“我不是同性恋,是异性恋”这句话说完了也就行了,不想让媒体过多地、太紧地逼近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性,我为什么一定要谈呢是吧?这个性,对每个人都是隐私的。还有生活中的好多细节,我也不希望大家知道,干嘛呀,是吧。
  人物周刊:你对 LGBT这个名词的了解也是近几年的事?
  李银河:对。我了解跨性别这类人,已经很多年了。但直到大概四五年以前,美国使馆有一个文化处的官员到社科院去交流的时候,才听说LGBT这个词。他当时把LGBT各个字母代表什么都跟我说了,然后说“在美国现在不知道LGBT就别当政治家了”,给我印象很深。在美国,LGBT就是一个政治的话题,在中国还比较偏文化……其实也是政治。中国在联合国那个反性倾向歧视公约(决议)里面投的是弃权票,这不是政治嘛,这表明我们在同性恋问题上的政治态度。
  人物周刊:你已经告诉大家,性别应该取决于心理上的性别认同,所以大侠是男性,性倾向也是同样道理。但还是有不少人坚持认为大侠生理上是个女的,你和(他们认为的)“她”之间就是同性恋,这种声音特别顽固和强大。
  李银河:缺少常识吧,因为这个跨性别人群,比同性恋比例还低,所以多数人是根本不知道他们存在的。然后呢更进一步地,能够对同性恋和跨性别做出区分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多数人都不理解呗,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
  其实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金星夫妇。金星是跨性别,做了手术,跟德国男人结婚,那个德国男人并不因为和金星结婚就变成同性恋,对吧。我跟他(大侠)的关系不是一样?就是性别反过来嘛,就是他是跨性别,我也并不因为跟他交朋友,我就变成女同性恋了对吧。这个东西对很多人是有点绕,所以想不过来。
  人物周刊:一个人怎么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跨性别的人?这个当中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判断标准?
  李银河:反正有好多具体的遭遇可以说明啊,你好比说他(大侠)吧,一开始他以为自己是同性恋,然后就在女同性恋圈子里找朋友,就从来没找到过他喜欢的,因为同性恋女人喜欢的就是女人,而他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是女人,所以就老找不到合适的。他小时候就喜欢女老师,大了以后有过很多的女朋友,全都是异性恋女人,就是说他在同性恋群里找不到朋友,这个不是很说明问题吗?而女同性恋里的Tomboy就可以找到女同里的P啊,就很适应啊。而且跨性别的人是绝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女性,这是一个区别。
  人物周刊:我们跟跨性别的人聊,拿什么来判断自己跨性别?还有一点就是对与自己原来的性别相关的生理特征表示排斥,比如说我有乳房我想束胸,比如说我不喜欢去上生理性别的那个厕所。
  李银河:对,他们厌恶自己的(原有的生殖)器官、性征。其实我原来对跨性别做手术就有看法,有一次我问陈焕然(著名的整形医生),为什么跨性别的人非得做手术不可呢?如果说你觉得你是另外一个性别,你就按那个性别那个样子去生活就完了嘛。你为什么非得有了他的生理才能按他那个样子生活呢?我对他们这群人做手术一直是画问号的,觉得没必要。
  如果是因为社会压力,“你想像一个男人那样生活,就必须把女人的器官都去了”,这样的强加是不对的,这是对他们的一种约束或者压抑。可是有时候是自己憎恨那个器官,那他去做这个手术,你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去阻止他了。因为他觉得长在他身上就难受,就要把它去了。
  人物周刊:大侠他也做过部分的手术,那他的动机和原因?
  李银河:他应该是厌恶(自己原来的器官)。
  人物周刊:只是单纯的厌恶?
  李银河:因为我和别人都没给他压力,就是你不是不能(以女人身体来)按男人那样生活啊。
  人物周刊:那这就是他对自身有种强烈的性别表达?
  李银河:对啊,我是个男人我怎么能有这个东西呢?
  人物周刊:不过“大侠”对自己的这种性别认同似乎也是来自于你的专业知识,跟你接触以后?
  李银河:对,一开始他以为自己同性恋呢。

用“酷儿”好一点


  人物周刊:这些年你遭遇到各种言论攻击,你觉得社会对于性少数人群的接纳度有怎样的变化?
  李银河:接纳度还是提高了。我们跟北大做过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电话调查,中国人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还是相当高的,在个别指标上超过美国。
  人物周刊:美国是因为他们宗教上的阻力?
  李银河:对,宗教原因。其中一个指标,你认为同性恋跟异性恋应不应当有同等的就业机会?中国的受访者中有91%说应当,然后美国是86%,香港也是86%(记不得是哪年的数字了),大陆的反而接纳度更高一些。
  跟美国相比,公众的态度是有一个很有趣的区别。美国是一个纺锤形,就是两头大中间小,奥巴马连任的时候,47%的人赞成同性婚姻,43%的人反对同性婚姻,中间百分之十几的人态度不明朗。中国是一个枣核形,完全不能接受同性恋的占百分之一二十,认为同性恋完全没错的百分之一二十,大多数人在中间,这跟我无关,或是我不知道什么的。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中庸嘛,大家都不喜欢对事情持特别极端的看法。   人物周刊:同语的徐玢说,二十多年前,是你把同性恋概念第一个引入中国社会的,二十年以后又是你的这个事,让跨性别头一次被全社会认识。这是一种偶然还是……
  李银河:这是偶然的,其实我的那些学术著作里,早就提到跨性别的人群了,易装的、易性的,有定义也有论述,但是没有人注意到,只有这事出来大家才注意到,大概也是他们比例太小了,在人群里。
  而且也是和自己的私生活有关了,所以就引起关注了。其实在金星那已经(开始了),你得有一个人在那儿。要是光是理论,大多数人都不关心,也不会去看这个理论和学术上是怎么定义的,可是你有一大活人往这一站就不一样了。
  人物周刊:这些概念和定义、分类,的确复杂。你说过,“其实没必要分那么细,非常态的人称为酷儿就可以了。”为什么?
  李银河:对,其实“酷儿”(queer)这个词是泛指所有在性的问题上“越轨”的人群或者倾向。“酷儿”把性、性别、LGBT、虐恋什么的,全都包括了,也包括那种无性恋,男的也不爱,女的也不爱,就是与众不同。我觉得这样给人一种更自由的感觉,有的时候这个东西也会变动的。你比如说我一会儿变成这样了,一会儿变成那样了,怎么办?
  而且这里面有一点“身份政治”。福柯讲,所谓同性恋不是to be而是to do。不是说你成为一个同性恋者,或者说你是一个同性恋者,而是说你去做同性恋这个活动、这个事。这个身份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的。
  在19世纪性学之前,没有“同性恋”这个词。古希腊时,同性恋是个普遍的社会实践,每一个少年都有一个师傅教他格斗和文化,同时也是他的性伴侣。然后这个小孩长大以后就去结婚生子了,就异性恋了。可是谁也不会说这些人都是同性恋者,那时候就没这个概念。同性恋成为一个身份,是在19世纪以后这个词才出现的,它实际上对人也并不是一种很精确的理解。
  后来同性恋这个身份成了政治斗争的需要。如果根本不存在同性恋这样一种身份的话,那你怎么争取权利,做平权斗争?但实际上它并不是对这种现象一个确切的描述。比如女权运动中也有身份政治的问题,你要说女人根本就不存在,女性不存在,那你怎么搞平权呢?可是实际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这个人是个女人,那个人是个男人呢?
  所以用“酷儿”就好一点,不是那么特别明确的身份了,谁都说不清酷儿到底是个啥。

跟这个人,偏巧发生了爱情


  人物周刊:有人觉得,你干嘛不找个正常男人,非得找个这样的?
  李银河:(笑)这世上是有好多正常男人,偏偏我的找伴侣的标准,是爱。我对别的东西,都比较忽略。跟这个人,偏巧发生了爱情。
  人物周刊:相爱相处上,他和别的(生理性别和性别认同一致)的男人,有啥不一样?
  李银河:就是我对别人没有爱,对他有。就这点区别。
  人物周刊:“大侠”当时对你一见钟情,但也是隔了一段时间才表白?
  李银河:嗯,“激情”的产生,多半因为可望不可即吧,就像是13世纪的骑士和贵妇。但因为我们俩在外人看来“差”不少,他一开始也没表白。
  人物周刊:对他来说,那些学历、社会地位的外在条件,也会成为追求你的障碍?
  李银河:嗯,就像当初我和王小波,社会地位也差挺多的。不过对侠子,倒也没成为障碍,毕竟激情之爱,就是不管世俗的差异。好像《仲夏夜之梦》里沾上神奇的花粉,你就爱上你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人……
  人物周刊:但你对他,这么多年都不是激情?
  李银河:嗯,就是一种“细水长流”吧。其实从恋爱心理学而言,男追女模式,好像成功率高吧,更和谐。女追男,一般不成。我的初恋就是这样。因为社会上有这种“男强女弱”的模式,就形成了大家这种恋爱心理。我在调查青春期恋爱时,老师说,那些情窦初开的孩子们,男孩追女孩,屡试不爽;女孩追男孩,屡攻不克。连中学阶段的恋爱模式都这样。
  人物周刊:“大侠”给你的是一种踏实感,和受到照顾的感觉?这个和王小波非常不同?
  李银河:我真的是被侠子照顾得特别好。跟他在一起,我就可以什么事都不操心,从来不去购物,不做家务,也不去买衣服。以前和小波在一块儿,这些事都是我做的。小波给我更多的是精神和知识层面的滋养,交流。
  人物周刊:他们俩还有一点不同是,“大侠”喜欢孩子?
  李银河:对,我现在算有了一点母性。过去没有。我记得特别早的时候,有人说,“一个女的不生孩子,就不是完整的一生。”当时听了挺反感的。为什么女人一定有母性?我不服气。兔子都是一窝一窝生的,这算多大一个伟大的事情?
  人物周刊:现在呢?
  李银河:现在总得有点母性了吧。(笑)离他远点,会想着他。他也会发短信给你说,“想你了。”
  人物周刊:你喜欢的一定是非常“男性化气质”的男人?
  李银河:对,特别阳刚的男人,我就喜欢这样子。要是女里女气,不会有感觉的。
  人物周刊:那么说起来,你自己也是很有“女性气质”投射的?
  李银河:我的女性气质比较差,按照传统刻板的印象,差挺老远的。我也不爱化妆,见外人才化,平常都乱七八糟的。侠子有时问,你到底是不是女人呀?(笑)
  人物周刊:所谓“男性阳刚、女性阴柔”的气质,其实也是社会规范。
  李银河:是啊,一般来说,女人就该小鸟依人,春藤绕树。我不是,我还是有点女汉子。
  人物周刊:你是女权主义者,可“大侠”说,“男人在外沾花惹草没事儿,女人就得从一而终。”这和你的观念不冲突?
  李银河:我当然反对大男子主义了,绝对不可以。他的好多做法,比如爱做家务,那不是大男子主义。但个别观点,像“女人守贞”,有性的双重标准,这个我是反感的。我们有过争执。但那只是他的观点,他不会去做。
  人物周刊:现在的自己,还会经常有孤独感吗?   李银河:孤独是一种哲学意味上的。即便有再温馨亲密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够真正避免精神上的孤独。我最近要出的书《一个无神论者的进修》,都是自己跟自己说话,各种人生感悟。也写到孤独、激情,还是和社会生活中的状态和感受不同。
  人物周刊:也还会常常怀念王小波?
  李银河:是,有的时候,看看他的书。最近有人编他的选集,杂文选,让我写序。那个标题《我是一只骆驼》,就是他情书里的话。我重新翻,流眼泪……(长久的沉默)
  不过也会笑。特逗。逗乐。他说,“你一不高兴,就爱哭。你一哭,我就目瞪口呆。”看到这个,想起当时,挺好玩的。

冒险,淘气,挑战社会


  人物周刊:这几年为什么对虐恋小说这么有创作冲动?
  李银河:我1998年出版了一本《虐恋亚文化》,当时我的性学三部曲,《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这个东西也是非常有趣的吧。
  我在网上写过,同性恋现在经过同性恋社团、LGBT群体的努力已经基本上被正名了,我下一个目标就是为虐恋正名,为什么呢?虐恋大家的误解更多,好多人把它误解成家庭暴力。包括在西方,那年我去加州大学开性别研讨班,其中Gayle Rubin,非常非常有名的一个性别问题专家、人类学家,也是虐恋、同性恋,她说在她们女权主义里有一个sex war,就是性战。她们当时为了淫秽品的问题有过争议,“反色情派”,也就是美国的反色情大妈,就拿虐恋的图,那些截图、那些形象来作证据,说你看这女的被鞭打了吧?被捆绑了吧?被欺凌了、施加暴力了吧?可是呢,另一派说你就不看看虐恋里边更多的是男人做奴隶呢,而且还有主奴关系是女女的,你不能说是男权欺负妇女吧,还有男男的,怎么说呢?反正虐恋是大家误解非常非常多的。
  我看到有一批调查资料,人口中有5%-30%的人有过虐恋的活动,比如说性咬。有10%-49%的人有过虐恋想象,性行为过程中会想象被强奸,或者被鞭打、被欺负被虐待什么的。
  人物周刊:对你的质疑,除了“扰乱社会风气”、双重标准(认为别人有婚外性、一夜情的权利,自己不做),还有就是你倡导平权的同性恋这个群体,很多人认为是性乱、传染病和性病高发人群?
  李银河:在西方,艾滋病确实最早是在男同里暴发。但简单地把一种病和一个群体等同,是不对的。1986年我做调查时,国内传播艾滋的主要途径是静脉吸毒,通过同性恋途径传播才0.06%。后来在各方努力下,静脉吸毒得到控制,采血传染也被整治,现在通过性行为传播的比例占到80%和90%,通过男同传播增加的比例也大大增多了。但还是不能将这二者划等号。过去西方有“得艾滋是上帝的惩罚”这种论调,说“你们应该洁身自好,别乱搞”,道德谴责多,这是那时的主流话语,形成很大恐慌。但后来,西方和中国的歧视还是越来越少了。
  人物周刊:你一直致力于推动同性恋的婚姻合法化。那如果婚姻制度的存在本身值得商榷的话,对同性恋而言,追求婚姻的意义在于?
  李银河:我早就知道,同性恋群体也是分两种。有种特别希望通过同性恋婚姻,另外的根本否定婚姻制度。他们并不热衷于进入婚姻。他们认为,一对一的关系,并不一定就比一对多的高明,道德上更好。这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格。
  但问题是,“即使有了同性婚姻,你也不去结婚”,和“你没有这个权利”,不一样。婚姻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你可以不用它。从没有到有,这需要争取。
  人物周刊:有人认为,应该一步到位,实现婚姻的去性别化。
  李银河:西班牙就是这样。你可以随意注册性别。你想注册男,女都行。
  人物周刊:所以你认为性别这个身份的消失,是未来的方向?
  李银河:是,现在就有人提倡将身份证和护照上的“性别”一栏去掉。本来就越来越不好界定。以后证件上只填年龄、出生日期就够了。
  人物周刊:你做的很多研究,普及的性观念,都是挑战社会规范和道德的。这种开放的心态和意识,和你自己在那个年代所受的传统教育,没有抵触?
  李银河:性是多元的,这是一种社会学的理念,包括有的是一对一,有的是多对多的。有的是夫妻,有的一夜情,有的性和爱分离。
  但不是说我自己做到了婚前守贞,它就是对的。我是在压抑中长大的,那是一种很遗憾的感觉。你想想,28岁了,还是处女。这放在全世界,都太晚了吧!像怪物一样。可以说,最好的青春、最好的时光都浪费了。是好后悔,特别批判的心理,怎么不早点知道那些呢?
  人物周刊:你最开始做研究的时候,想到过要改变社会吗?
  李银河:对,就是一种挑战心理。有点冒险,有点淘气。觉得过去太亏了,活得太压抑了,有点要挑战旧有规范和模式的心理。希望社会能发生积极的改变。
  人物周刊:那你觉得这个世界会更好吗?
  李银河:我是乐观主义者。要不然也不会老提同性恋婚姻的提案了。如果觉得一点都不可能,完全没有希望,干嘛做?我觉得,从中国这30年的进程,就给人一种很乐观的感觉。从“文革”到现在,变化多大?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中国还是最容易乐观的。
  人物周刊:哪怕你们被泼粪和恶言攻击?
  李银河:这是一场进步和保守的拉锯战,有好多反动和保守势力。但前途总是光明的,我相信。
  (实习记者杨静茹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人们看到甘地这个姓氏,便会联想到圣雄甘地,这对尼赫鲁-甘地家族来说是一笔异常丰厚的政治资产  12月16日,拉胡尔·甘地接替母亲索尼娅·甘地,成为印度国大党历史上第六位主席。  现年47岁的拉胡尔·甘地自2013年1月起出任国大党副主席,此次权力交接是国大党在为2019年大选做准备。拉胡尔的支持者打出了“2017年的国大党主席,2019年的印度总理”标语,道出了拉胡尔的使命,但要实现这个使命并不容
诗词热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背诵量大,还真是一项本事  写了十多年的古典诗歌,突然之间遇到了一个全民热谈古典诗词的浪潮,有点错愕——一档名叫《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自今年春节以来引起了全民关注,热度可谓空前。看着各个平台上讨论这个节目的声音,心里不胜感慨,又有一些怅惘。  这种情况,对于这个曾经璀璨的诗国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肯定很多人去读诗。从这一方面来看,电视节目已经收取了所期待的效应。
“我觉得世界越来越狭窄了,在现存的答案之外,供人们提供建议的空间变得很小。这是我们出版界应该担负的责任——提出新的选择和更多可能性”    rwzkjpz@163.com  马场公彦先生是中国的常客。2010年出版《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一书后,他常被邀请访问中国,以学者身份参加学术研讨会、举办讲座。这个月在成都言又几书店举办的“亚洲书店论坛”上,马场先生作为日本岩波书店总编辑出席。  他能说流利的
专家们估计,朝鲜在特朗普任内将会造出洲际导弹并能实现弹头的小型化,到那时,平壤发射的导弹能在30分钟内打到洛杉矶,而朝鲜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大国的眼皮底下完成的。这让很多人感到疑惑不解。拿朝鲜怎么办?几十年来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并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完美解决方案。理论上,美国有四个战略选择:先发制人的打击,有限的常规军事攻击,斩首行动,接受现实。先发制人打击的话,胜算应该是很大的,但要制服朝
每到秋天開学,都有年轻爸妈谈起分离时刻的焦虑。朋友圈里,到处都在讨论孩子入园入托入学,如何化解孩子的焦虑,使其欣然领受。专家支招,无非是“提前给孩子做心理建设”、“让孩子带上自家的玩具或照片”、“提前熟悉环境”之类。好是好,可是这些话题反复炒作,就形成一种潜在的信息:分离焦虑是糟糕的,要尽量避免。  这大概是一种既无谓也无益的抗拒。  我们知道,分离焦虑绝不是一个病理的概念,人人都有,再正常不过。
严顺开希望朴素的从艺观念能传承给年轻一辈:“我宁可没钱,生活贫穷一些,跟人家老板没法比,但有好东西出来。我希望自己每部戏都能比前一部有所进步,哪怕只是0.001步,观众能笑,观众喜欢,这才是我们一辈子的幸福”  实习记者 张宇欣 发自上海/ 编辑 翁倩 rwzkstar@163.com喜剧大师的悲凉晚景  “这肯定是我最后一部戏了,再也不会有这么好的剧本打动我……”  8年前,在电视剧《我的丑爹》
在Quincey的领导下,可口可乐的并购步伐或许会更加明显    3月30日,可口可乐宣布对高级管理层进行调整,新的管理层调动将在董事长James Quincey出任新CEO之后生效。  根据公布的内容,可口可乐将增设首席增长官、首席创新官和首席信息官等三个可以直接向CEO报告的职务。其中,首席增长官的职能将覆盖整合后的全球市场营销、客户及商务领导、战略等部门,致力于驱动公司旗下五大战略饮料的增长
【美】《财富》  7月  近期,全球多次遭遇大规模网络勒索病毒攻击,政府机构、大型企业和个人纷纷告急,全球海运巨头丹麦马士基、全球最大传播服务企业英国WPP集团、美国医药巨头默克公司、日本汽车企业本田和丰田等都在受害者之列。甚至连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设施辐射监测系统都被迫转成人工操作模式。英国希思科(Hiscox)保险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公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网络犯罪给全球经济带来4500亿美元的损
在人们使用越来越多塑料制品的同时,塑料垃圾正如同潮水一般流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环境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塑料污染已与气候变化一样,正在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现在全球每年消耗2.45亿吨塑料,其中四分之一用于包装,是最常见的用途。全球范围内,只有14%的塑料包装被回收,三分之一的包装完全没有被收集,直接污染着我们的街道、海滩和海洋。  大量塑料垃圾通过填埋、焚烧等方式侵占和污染着我们
“我们在孵化一个东西,在娱乐行业,你说孵化期很短吗?其实很长的,(但)要想办法让他被认识,被几千万人、几亿人喜欢,这是多屌的事情”  第一次见到王以纶是在他主演的第一部网剧《我与你的光年距离》发布会上。出生于1996年的他很自然地被划分到高颜值“小鲜肉”行列。他是加拿大华人,2015年回到台湾,以第三期成员的身份加入男子团体SpeXial。  任兆年见王以纶第一眼,“看到他的光跟热是不一样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