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天花,人类还没有消灭任何一种病毒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6vi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世纪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到造成上亿人死亡的西班牙大流感,从科学与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存发展史,就是一次次与各种病毒搏斗的历史。但遗憾的是,尽管人类每一次都幸运地从病毒的魔爪之下逃脱并繁衍至今,但几乎从来没有真正地彻底战胜过病毒,将病毒置于死地。
  事实上,人类与绝大部分病毒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生物学家饶毅最近就撰文指出,病毒的出现远远早于人类。人类懂得的病毒不多,但病毒早就“见识过”多种动物。在没有人类之前,病毒就见过、“对付过”多种动物。现存病毒与人类共存有多种关系,包括致病,也包括互利互惠,还有很多井水不犯河水。人类基因组有很多病毒来源的序列,它们不仅有可能致病,也可能是动物/人类进化的基础之一。
  病毒属于微生物的一个种类。如今,人们已经从科学上认知的病毒有5000种以上,但只有160多种可以致人患病。即便在所有已被人类认知的病毒里,绝大部分也是与人类和平共处的。

绝大多数病毒与人类和平共处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各国研究人员启动了人体微生物组计划。当时发现,人体内微生物细胞的数量是人体内细胞数量的10倍,人体内数以万亿的微生物大部分是细菌,也存在病毒与其他微生物。最新研究发现,人体内的大部分微生物还是病毒。
  从一出生开始,婴儿肠道中就存在多种病毒,提示病毒可能来自母亲,通过分娩和哺乳,病毒进入婴儿体内。随着婴儿长大到数周或数月,其中一些病毒的数量会下降。其他一些来自空气、水、食物和其他人的病毒,也会进入婴儿身体。当人发育长大后,病毒进入人体的细胞数量更多,种类更多元化,而且即便一些病毒可致人患病,也会在人体内持续潜伏多年,与人相安无事。与婴儿相比,成年人体内的病毒相对稳定。随着年龄增长,指环病毒科病毒几乎在每个人的体内都存在,这与细菌在人体内的存在情况类似。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每个人体内都生活着约380万亿个病毒,其数量是细菌的10倍。病毒广泛地存在于皮肤、呼吸道、血液、尿液、关节液、母乳和脑脊液中。过去,人们认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无菌无病毒环境,但事实上,中枢神经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也被多种病毒群体占领。比如,一些病毒(尤其是疱疹病毒)可以潜入脑脊液。
  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对死于意外事故等的547名健康者进行检测,发现健康人全身至少携带39种病毒。肺部和肝脏等27个主要部位都有病毒存在。
  病毒寄生于人体,首要目的是生存,且在不影响人的存在和不损害人的健康的前提下生存。因为,如果人体出现了问题,病毒的生存也会难以为继。除了致病作用,病毒在人体内的作用还有几种,一种是拮抗作用,即病毒和菌群在生物体的特定部位生长后,对其他的病毒和菌群有生物拮抗的作用;另一种是营养作用,病毒的存在影响着生物体的物质代谢与转化;最后是免疫作用,病毒的抗原刺激可使宿主产生免疫,从而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
  因此,病毒和微生物与人共生的结果是,影响自身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甚至还会影响人体对一些疾病,如癌症治疗药物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大量生活在人体内的病毒并不会攻击人体细胞。相反,它们会攻击人体微生物群落中一些细菌,这些病毒又被称为噬菌体,是在维护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并保护人的健康。病毒(噬菌体)会潜伏在细菌体内,利用细菌的细胞器进行自我复制,而且经常从细菌体内逸出,去感染更多细菌,并在这一过程中杀死宿主细菌。
  2019年年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呼吸道中发现了一类全新的圆形病毒科病毒,共包含19种病毒毒株,其中少数与牙周病或肺部疾病有关,但有一些病毒还可以帮助人体对抗呼吸系统疾病。
  2019年,芬兰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粘附在猪和虹鳟鱼黏液上的噬菌体(病毒)能存活7天,在此期间,病毒能帮助这些动物抵御一类感染它們的细菌。由此,研究人员推论,如果人们吃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沙门氏菌经过胃时,胃膜表面上的噬菌体(病毒)会攻击沙门氏菌,并在后者导致人患上消化道疾病之前杀死它们。这也是为何一些人吃了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后并不出现肠道症状的原因之一,噬菌体事实上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消灭一种病毒有多难


  当然,有一些病毒会致人患病,严重者还会造成死亡,尤其是高致病性病毒,如埃博拉,造成的病死率可高达50%~90%。在面对这种病毒时,人与病毒的关系确实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幸好,这样致命的病毒只是极少数,除了埃博拉,还有拉沙和马丘波病毒等。
  迄今科学认知到的能引发人患病的160多种病毒中,大部分能引发人的从轻症到重症的疾病,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HIV病毒等。虽然人类无法完全消灭这些病毒,但可以通过疫苗与药物的手段将它们对人的伤害降到最低。例如,流感在好几个时代以来对人造成巨大伤害,数以亿计的人因患流感而死亡,仅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就造成5000万至1亿人死亡。但人类通过疫苗、药物和社会隔离手段,在今天大幅降低了流感的病死率,约为0.1%。
  科学层面的一个基本事实和规律是,绝大部分病毒都不可能被人消灭。迄今,人类唯一消灭了的病毒是天花病毒,也一并灭绝了天花这种传染病。
  天花的根除依靠的是疫苗预防,从人痘苗到牛痘苗再到痘苗,并实现了几乎全员接种。天花疫苗的保护率非常高,一生中不需要再次接种。而且,天花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病毒,从未发生病毒变异导致疫苗失效。此外,天花病毒只感染人类,后者是天花病毒在自然界的唯一宿主。由于自然界中没有发现其他动物能够感染天花,因此,天花在人类中一旦被根除,就意味着天花病毒在自然界无藏身之处,不会因为有其他动物携带天花病毒而再次感染人类。
  但问题是,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病毒既寄生于人体,也寄生于其他动物。即使病毒在人群中被消灭了,它们还会生存于其他动物身上,择机来感染人类。这也是只有天花病毒被人类消灭的原因。因此,不管人类的主观意愿想不想与病毒共存,在客观结果上,人与大部分病毒只能是共存的局面。当然,对于那些致命的病毒,人类需要采取各种医疗或非医疗的手段来限制它们,将其对人造成的危险和危害降到最低。
其他文献
沟通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声控”技术步入企业级统一通信应用,使智能化语音成为创新的通信和协作入口。而语音大数据分析云,让呼叫中心在语音转换、存储、调听和质检方面的效率大大提升。  记得小时候看美国的科幻电影,经常被片中人物说出几个简单的口令就可以实现诸如开门、调取资料、查找内容等功能的场景所吸引。彼时科幻影片中的场景,现在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我找技术部的小明。”对着电话说出自然语音,就能轻松接
出自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战斗机大都以“龙”系列命名:猛龙、枭龙……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上,它们每一个都推动着中国航空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每一个都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每一个也都成为中国战斗机家族中的传奇。  采访过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杨伟的人,无一例外都想与这位铸“龙”者,还有他们的“龙族”合影,但因为保密,很多“龙”仍不为世人所知。  神秘的歼-10  1978年,父亲将只上了一个月
8岁,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棋协大师,并获得10岁组全国少儿冠军;  9岁,成为最年幼的国家大师,并夺取国际象棋世界少儿锦标赛冠军;  13岁,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女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  16岁,夺得女子国际象棋世锦赛冠军,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世界棋后。  她叫侯逸凡。    为棋而生    侯逸凡1994年出生于江苏兴化,5岁时,她和比她大五六岁的男孩下跳棋,竟然没有人是她的对手。这样的神奇表现让父母隐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总结交流我国交响乐创作与发展经验,凝聚新时代语境下进一步提升中国交响乐创作的共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交响乐创作与发展座谈会,2019年1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韩新安,中国音协副主席关峡、余隆、张千一,中国音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建国、王宏,中国音协副秘书
20世纪中期开始,反映革命历史的军事题材电影(如《红日》《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就成为中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其音乐也在中国电影音乐中独树一帜,尤其是其中那些概括影片思想主题或表达剧中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主题歌和插曲(如《谁不说俺家乡好》《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传唱至今,成为20世纪名副其实的红色经典。正是这些久唱不衰的电影歌曲,使得这种军事题材电
2018年,注定成为中国汽车发展史上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而作为中国汽车业合资合作的范本,一汽与奥迪合作也迎来三十周年。在30年的时间节点,一汽奥迪在中国豪华车市场创造的“500万辆的成绩单”令人振奋。  这一年,中国迎来了扩大开放的历史最强音,汽车行业也进入了全面开放的倒计时。当本土自主汽车品牌崛起,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可以独资建厂,合资汽车企业该如何发展,一汽奥迪给出
五一小长假的短暂放松过后,生活又恢复到以往的常态。上班后的第一天,一股强烈的西北风让已然抬升的气温迅速下降了10度以上,使原本在假期已脱去厚衫换上夏装的人们不得不又重新把自己包裹起来。到了下午窗外虽然天空湛蓝阳光明媚,但从协会大门的缝隙涌灌而入的大风所发出的鸣响声中,能明显感受到外面的风势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了加大的趋势。  可能是假期后的第一天上班,惯性的始然让假期后遗症带来的慵懒在室内暖暖的阳
回望共和国史,1 97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以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为标志,已持续五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突现转折之势。在时隔良久之后的追述中,一代人的迷失、怀疑和“觉醒”,均藉此萌发。  对刚刚二十出头的共和国来说,如此危难局面并非首次遭遇,但其剧烈和影响的深远程度却又前所未见①。今天看来,创造“新”中国、 “在中国发现历史”和中国主导的未来,三条侧重点各不相同的当代史叙述路径,恰在此时
贾达群,作曲家、理论家,中国第五代音乐家群体在创作、理论和教育诸领域中富于创造和开拓精神,成果丰厚,并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代表之一。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理论二级教授,博士生導师;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音乐分析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学术委员、教育部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中国美
虽然心里面有准备,但今年7月1日听到严宝瑜教授仙逝的消息仍然不免震惊与悲痛,想写点什么纪念他,却感觉心里沉甸甸的,无从下笔。  严宝瑜教授是我国知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音乐教育家。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去学习研究,在文学界、音乐界尤为如此。本文中,我想从自己的切实感受来记录他的人格魅力和他对人生的态度与价值观。  初见严宝瑜先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他已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