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神思》篇“游”论研究综述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e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神与物游”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从其中“游”字入手,对关于“游”这一问题的各种研究思路做简单的梳理,主要包括“‘游’的定义及之与‘神’和‘物’的关系”“刘勰之‘游’与庄子之‘游’的关系”“‘游’的审美境界与审美体验”“‘游’与心理距离”“对‘游’的其他理解”五个部分。
  【关键词】文心雕龙;神思;神与物游;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15-02
  《神思》篇作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本篇开头,有着这样的表述:“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1]在这里,作者提出的“神与物游”是本篇枢机之一,也是诸多学者历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那么,此处“游”究竟指什么?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在诸位学者的解释中,对于这些问题的阐发角度虽总体相近,却也各有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本文将通过对这一问题研究史的梳理,厘清“游”的具体所指。
  一、“游”的定义及之与“神”和“物”的关系
  在魏晋六朝这个人与文学俱向自觉发展的时代,诗的“缘情”属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作家们对自然景物能感动人心这一现象也开始格外注意。生活在南朝梁的刘勰亦不能摆脱其影响。
  在童庆炳先生看来,“神与物游”作为一个整体,大概描写的是一种艺术想象在成熟之际的特征。在这个整体之中,“游”与主体的精神活动之“神”和对象物之“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解释。
  第一层是“流动”“变化”之意,同时也是“游戏”,自由的游戏。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由是精神在一定限度內的自由,也正是因为它并非绝对,所以刘勰的“神与物游”又了有第二层意义:“游”受“物”的牵引,“物”一旦成为“心中之物”,就有了它的的性格与运动的轨迹,因此“神”也就必须依照“物”的规定去“游”。“神与物游”的第三层意思是,这种“游”是双向的互动的,“神”深入“物”,“物”也深入“神”,两者互相引动[2]。也就是说,“神”并非放荡无归的胡思乱想,“物”也并非完全客观的现实景象,“神”须附着于“物”,“物”的形成又依赖着“神”的塑造,二者之间的互动与连结正是通过“游”这一活动贯通与实现。
  刘勰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时代风尚,决定了他“外儒家而内释老”的思想特点,这种思想贯穿着《文心雕龙》的行文过程。在我国古代诸多哲学或文学作品中,都可以见到“游”这一意象的存在。刘勰将之运用到创作论中,并放在“神”与“物”之间进行考量,在这里,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刘勰的影响——他认为随物而发的情感应有一定的限度,不应是漫无目的、放荡无归,这正体现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的要求。同时,他也受道家的影响,这将在下文涉及。
  二、刘勰之“游”与庄子之“游”的关系
  上文中提到,“游”是中国古典美学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许多篇目中都有提及,比如《诗经》(如“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屈原的《远游》(如“愿轻举而远游”)、《列子》(如“列子好游”)、陆机的《文赋》(如“心游万仞”)等。那么刘勰之“游”又与前人之“游”具体有着怎么样的联系?下面就以对“游”的概念有深入阐发的《庄子》为例进行分析。
  《庄子》作为道家学说的经典著作,据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统计,其中提到“游”的概念有96次之多。比如“乘物以游心”“游心于无穷”“游方之内外”等等。白长虹辨析了刘勰之“游”与庄子之“游”的一致性与不同。
  在一致性方面,刘勰深得庄子“游心说”的妙处,是对其飘逸自适、乐观豁达的美学意蕴的继承。在不同之处,庄子的“游”更像一种蒙眬的状态,只能存在于人的精神天地和心灵世界,强调超然物外,是一种基于对人生、世界的思考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而刘勰更加理性地对“游”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了细致描绘,把“游”当作一个文艺范畴进行考察,进入了艺术审美视野,重点在于文学创作,与客观现实事物有更为密切、广泛的联系。因此,刘勰之“游”少了一份庄子的神秘缥缈,而容纳进了更多的人间世事与现实景观[3]。
  在对比中,可以看出,刘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对之既有继承,又有开拓,体现出他兼容并包的思想与“通变”的治学态度。
  三、“游”的审美境界与审美体验
  除了“游”的内涵以及对前代思想的继承等问题之外,有些学者对“游”的含义进行了更加广泛地挖掘。比如,赵海认为,之前的部分研究只简单地把游理解为“一起活动”“密切结合”或者说是“交通、融合”,指“神”与“物”之间契合无间,交融贯通,都未免失之过简。通过梳理历代文献中对“游”的阐释,他发现,我国古代“游”的概念与当代西方美学理论中“体验”一词颇为类似,代表着一种通过审美体验从而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的方式或途径。也就是说,“游”的概念涉及“审美的体验”和“自由的、审美的境界”两层意义。
  这个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游”的阐释范围,即认为它不仅是在创作活动中,也不仅是在艺术想象理论中,更是在整个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审美体验。而所谓审美体验,是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进行领悟、玩味、涵泳,以致沉醉其中,受到强烈震撼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样的探索角度不仅重视到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审美性与情感性,更突破了“创作论”的束缚,为“游”的阐释注入了新的思路。
  能提出“游”离不开“物”,是刘勰比前人的进步之处,赵海在指出刘勰进步之处的同时,也涉及了他的不足。他认为,刘勰偏重于心理学角度认识审美体验,而对与“游”相关的人的生命存在值、意义少有涉及,缺少哲学的反思[4]。   四、“游”与心理距离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心物交融说”是批评家们更加关注的问题,而二者之间适当的审美距离却时常被忽略。因此,有些学者便从这个角度解读“游”的含义。比如,陈迪泳从心理距离的维度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不同的阐释:“游”字说明了这种动态融合的状态是自由流淌,既然“神”与“物”之间的交游能呈现出这种流畅、飘逸的动态之美,那么二者之间就是保持了适中距离的状态。正因为有这种虽然小却不至于消失的“距离”,才使得“心”与“物”之间的相游保持了回环往复的态势。[5]也是正因为有了主客体间的“不即不离”,艺术作品才会因产生了某种艺术空间而更能引人入胜。不但在艺术生产中,在艺术欣赏中也是如此。朱光潜先生把这个问题解释为:“凡是艺术都要有几分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远,才能使人了解欣赏;要有几分不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近,才不至于使人由美感世界回到实用世界。”[6]
  五、对“游”的其他理解
  刘建玲又把艺术思维的过程理解做神思之“游”,思维的敏捷度有快慢的区别,神思之“游”也就有迅捷有迟缓[7]。李晓萍从“游”的主体性入手進行解读,认为应当警惕“游”即“神”与“物”的“主客合一”这一类的说法,因为这就已经有了所谓“主体”与“客体”间对立性的预设。“游”非“使游”,而是“自游”[8],是主体完全沉浸在这种虚明状态下,真正无功利地获得美的体验。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好的研究思路。
  而若想达到“游”的境界,便要有“虚静”的心理状态,也即创作主体内心放空,排除杂念,思绪平静,集中精神,从而在创作之时跨越距离,贯通古今,沉醉于审美对象的丰富意蕴中并为之动容,以想象的艺术思维构建起风云变幻的宏阔场景,主客交融,物我两忘而兼成。但如果不能做到“疏瀹五藏,澡雪精神”,那么也就只能是“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了。
  六、结语
  总的来说,“神与物游”作为整体,旨在说明创作过程是作家主观感情与客观描写对象的紧密结合。其中“游”意指作家精神与对象物的自由的交融交流,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说明了想象的实质。从不同角度阐释“游”的所指,有助于真正厘清“神与物游”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也将使读者更加贴近《神思》篇的本意。
  参考文献:
  [1]王运熙.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73.
  [2]童庆炳.《文心雕龙》“神与物游”说[J].龙岩师专学报,1999,(01):3-5。
  [3]白长虹.《文心雕龙·神思》中“神与物游”之“游”试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2,(04):139-141.
  [4]赵海.“神与物游”中“游”的美学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52-55.
  [5]陈迪泳.徜徉于心物之间[D].华中师范大学,2002.
  [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7]刘建玲.中国古典美学中“游”的美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5.
  [8]李晓萍.思通万物,游在其中—— 《文心雕龙·神思》义理疏解[D].山东大学,2017.
  作者简介:
  田睿思,女,汉族,山东德州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
其他文献
【摘要】恒合土家族乡多民族文化经过接触、碰撞、吸收、借鉴,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民情,多民族共享民族文化符号的现象明显,由此促进了恒合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对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共享;恒合土家族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其中的藻井圖案样式对石窟的建筑式样、装饰彩画、彩塑雕像等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既融汇了多样的艺术色彩,又为后世人们的审美经验提供借鉴。同时,宝相花作为莫高窟藻井图案重要的组成元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盛行于唐朝,传达了唐代装饰审美观念,对后世的装饰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宝相花纹;藻井图案;纹样发展;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2
期刊
【摘要】反义复合词有着悠久历史,并一直流传发展于汉语史的各个阶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反义联合是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构词法。它使得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词,形成了汉语中复杂、独特又有趣的词汇现象。  【关键词】反正;反义复合词;发展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118-02  反义复合词作为汉语
期刊
【摘要】杨朔的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自成一家,主要是因为他在散文的诗歌化创作实践上,进行过成功的示范性尝试,取得了丰硕的建树,独具艺术风格和特色,对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及以后散文的创作和审美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其力作《茶花赋》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开头、结构、意境、语言等六个方面,对其所表现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和探讨。  【关键词】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通过查检《广韵声系》及《说文》,将“农”“取”“今”“及”“窊”“圭”“俞”的谐声字及其音义关系进行对比研究,初步确定其声符语义。并通过文献用例逐步确定其声符语源义是“厚多”“急切”“空中”,从而考察出他们的同源词组关系。  【关键词】同源词;谐声学;《广韵声系》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103-02 
期刊
【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黄帝文化则是黄河文化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汇处,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出生于郑州新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郑州提出打造国家黄
期刊
【摘要】《湘行散记》和《湘西》荟萃了湘西的一切神秘、浪漫和平凡,也荡出了沈从文回归桑梓之地所感到的“忧郁”,而这“忧郁”来自作者归旅故乡期间看到的乡土湘西的“常”(不变)与“变”,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对历史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乡土湘西;人事;“常”;“变”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04-03  作为京派代
期刊
【摘要】长诗《出埃及记》以“英雄史诗”的方式重述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和穿越红海的故事。它是古英语中最密集、最隐晦、最复杂的诗歌之一,也是许多批评家争论的焦点。本文旨在尝试为该诗的结构,即在尤尼乌斯手稿中存留至今的顺序辩护,以表明该诗是一篇依据史诗情节、聚焦核心主题认真连贯推进,并且以道德为导向进行叙述的史诗。本文进一步的论点是,虽然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首诗缺少了一些诗节,但其文本的主要部分已经按照作
期刊
【摘要】从美学角度上对王勃所作《滕王阁序》分析,它是艺术家依据自己的艺术直觉通过艺术语言所进行表达的一篇骈文,其中凝结了艺术家个人的美学特性及艺术理念,实现了主题情感与客观意象的意境统一。  【关键词】《滕王阁序》;美学;艺术的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21-02  骈文自汉朝末年兴起,兴盛于南北朝时期
期刊
【摘要】《团圆之后》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陈仁鉴创作的一部戏剧。此剧一反传统的大团圆结局,而是以大悲剧作结,发人深思。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欣赏此剧,剧中叶婉娘和柳懿儿两个女子正是在男权社会下,被迫成为的“他者”,体现着女性话语的缺失和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但同时也透露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时代的局限性,从而引发对现代女性的思考。  【关键词】《团圆之后》;悲剧;“他者”;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