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纯粹写作才接近神性写作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诗人的写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天性使然,他们靠着天赋的语言和灵感的神光、完美的技术,游刃有余地驾驭着诗艺;而另一类则是受着神的派遣,肩负某种使命,他似与自己为敌,一边同孤独作战,一边与内心搏斗着,他须挣扎在灵魂的拷问与煎熬中。游运就属于后一类的诗歌写作者,他的写作是灵魂写作,他的目光始终对当下倾注了热情与关切, 对当代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透视。
  我不禁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名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结尾中阿辽沙的一段话:“第一和首先的一条是,我们要善良,其次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再其次是永远不要彼此相忘。”人性的善与美似乎是作家们歌颂的永恒主题,而对于有着苦难意识的作家来说,越是恶劣的生存状况往往越能发掘出人性的真实。
  老农带着妓女,在街边数钱/小姑娘衣着时尚光鲜/冬天她们只露大腿不露胸肩/断了手臂的乞丐从身边走过/不知是否有人操控,见人就伸手要钱/卖臭豆腐的老妇过去了/不能判断豆腐是真臭还是假臭/她推车的背影越来越远/新疆的小扒手快速跑过/他们还是孩子,在一个角落数人民币/他们庆幸用新版的人民币迎接新年……
  ——《元旦,我醉倒在街上》
  诗人在新年之夜描述的街头一幕。一行行速写,就是一幅幅世俗临摹图,将那些污浊而卑微的底层生命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他们活得卑微而可怜,他们动物一样地麻木,蝼蚁一样挣扎在贫困和鄙视中,正是因为诗人洞彻了人性原色,因而他的内心才格外地痛苦和沉重。他犀利的笔锋始终对着时代的弊病和现实的黑暗,除了哀怜,他又对那些受侮辱、受损害的生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悯。
  《卖菜的女人》讲述了一位女人在丈夫因地震失去一条腿后,如何以女性的柔韧和坚强,不但负担着丈夫和孩子,还抚养了邻家孤儿,深切地表达了人性之善美。“她把一堆钞票分成两份/一份是邻家孩子上学的生活费/一份是自家的油盐/还有丈夫生日的一杯小酒。”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诗人在《她们都是母亲》中通过强烈的对比和生活的落差折射出人世的苍凉。大街上,擦皮鞋的母亲肩上背着一岁的儿子,她要躬下腰为“貂绒女人”五岁的儿子擦鞋。
  她,从钱包里抽出一张五元的/放在小木凳上/牵着孩子的手/一边亲,一边走/她,捡起钱/看了看背上的孩子/望着离去的母子/露出了苦涩的笑脸——《她们都是母亲》
  同样是母亲,同样是为了孩子,不同的是,“擦皮鞋女人”的孩子是背在肩上,“貂绒女人”的孩子則成了她的顾客,她们露出的一个是苦涩的笑,一个是满足的笑。诗歌在强烈的对进与对峙中拉开了无限的张力,它迸激的人性基石也压抑着读者的心。
  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为罕见的是纯粹的诗人存在, 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斯蒂芬?茨威格语)游运作为纯粹而忧患的诗人,他关注的永远是人性的善与恶,罪与罚,正与邪,生与死。在这个信仰缺失、道德迷离的时代,他追问的是人类未来的命运和走向;他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观照,试图探索着埋藏在人内心的隐秘,寻找着久已失落的心灵坐标,以求回归迷失的精神故乡。因而,他观照人性的目光是平等的、善意的、悲悯的,他赋予每个生命内心的闪光和盲点,以一缕幽光抚慰他们荒芜的焦土。
  在《产房前的抉择》中,产妇声嘶力竭的叫喊考验着丈夫的人性。妻子的难产让他惊悚,而对妻子腹中待产的婴孩又让他充满着期待。“是单保还是双保”在他的内心纠结、折磨着。可是,竟因为他的迟疑与犹豫,致使妻子失去了生命。同样,《地震之后》也让我们看到了更深的人心内震。一个妻子震后余生,从死神的包围中挣脱,当她满怀喜悦地向丈夫报出平安电话时,电话那头竟传来丈夫急切的“存款拿出来没有”的询问声。在丈夫看来,人的生死已居其次,他首先关心的竟是“存款”的安全。金钱的力量已超越一切,金钱战胜了亲情,也压倒了人性基本的善。
  也许游运不是一个灵性写作者,但可以说他是一个接近神性的写作者。他的一些诗完全摒弃了技巧和流派的写作,祛除了诗歌华丽的外衣,以质朴之笔裸露出了时代的伤痕,以犀利之锋刺照出了现实之荒谬,并赋予了人心之温暖。他是时代尘世的逆行者和背叛者,他思想的光芒似凛冽的闪电划过夜空,辉耀出沉寂的星辰,因而,撑起了诗歌坚硬的肋骨。他的《被遗忘的荒野》既是对世界的宣言,又是对现实最生动的诠释:没有足迹的半山坡/一棵银杏的金黄/与太阳媲美/没有路径的峭壁/一片枫叶的鲜红/招徕众人喝彩/没有人烟的山顶/一棵青松的挺拔/装点着关山/被遗忘的荒野/无数小草/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大地。
  (作者简介:汪其飞,男,本科,《星星》图书出版中心,编辑,诗人、诗评人,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新诗)(责任编辑 徐梦渔)
其他文献
千钧一发  我爱的人就在前面,她像花仙子一样,美丽、苗条,吹拉弹唱,能写会画,笑起来像个快乐的安琪儿,生气起来像个温顺的小兔子,不是古典的林黛玉,而是最近评选出的最美湘女,一身轻飘飘的,嫦娥奔月……  我总在赶,却怎么也追不上她,比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晦涩难懂!  一  在一个最美的村庄里,我遇见了她。  她好像披着婚纱,从谁的婚礼上跑过来,后边还跟着个漂亮的孩子。  她站在一棵树的下面,轻飘飘的,是
期刊
摘要:电影既是一种文化产业,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电影源于西方,他国电影在北美能否展示成功,体现了电影行业对其文化认同和制作水准的认可。中国电影冠军《泰囧》和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都是东方喜剧电影,但在北美电影市场的表现却呈现两个极端。这样的现象引人深思,本文就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喜剧电影 《泰囧》 海外输出  奥斯卡奖是所有电影人的梦想,中国和印度也不例外。中国希望凭借《泰囧
期刊
从临近入冬开始,洋节便一个一个接踵而至——万圣节、平安夜、圣诞节……同学之间的问候也从“万圣节快乐”“平安夜快乐”一直到“Merry Christmas”,充满了“洋味”。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的洋节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我们只是赶个潮流,并不能真正理解它们真正的意义。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则更应该得到关注与继承。  说到传统节日,最重要的一定是除夕。贴春联,放鞭
期刊
绥宁胜景(组诗)  花园阁  梦里水乡,托起一座五彩的桥  与晨曦为伍,与夕阳为伴  渔家灯火,不经意间  惊醒了酣睡的鱼儿、鸟儿、花儿  让四季的更迭  让一切的美丽、幸福、纯洁  不知不觉间,成为一壶陈年的老酒  长龙宴上,每个人都如痴如醉  寨市古镇  一座孤城万座山,孤城恰在万山间  1800年的古镇,900年的老县城  石头城里,藏有诸葛孔明的智慧  藏有邓小平征战绥宁的燎原之火  藏有
期刊
摘要:《梅雨之夕》的作者施蛰存是我国最早的“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新感觉派是最早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小说流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支,川端康成等日本作家主张把主观感觉融入到客观事物的描绘中,提倡从感觉出发进而创造现实。而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深受日本影响,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均达到了较高水准,很多作品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中城市文学的典范之作。本文旨在分析《梅雨之夕》展现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参观博物馆成为外国友人了解我国文化特质最快捷有效的方式,而博物馆的英文讲解服务便成为博物馆对外公共服务业务中的重点。但英语讲解服务的现状在技术层面及制度完善上还存在不足。笔者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帮助解决问题,完善制度。  关键词:博物馆 英语讲解 存在问题 发展建议  随着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博物馆已成为外宾了解特色文化最便捷的资源平台,
期刊
张喜洋的诗  隧道  大山张开鱼嘴  吞噬光焰,风  我掉进黑洞  像一尾死里逃生的鱼  寻找生命的出口  桥  站在时光的缺口  捂住胸口的疼痛  静待一列火车  从身体碾过  出站口  它将一位年轻人  送进黄昏  身旁的黑  夕阳红了  北江像个大染缸  捕鱼的夫妻橹声渐近  堤岸上的灯光也是红色的  四周开始变暗  要不是灯光的倒影  你察觉不出水是平静的  沙粒也是平静的  旁边的黑正在
期刊
摘要: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近年来,敦化市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建设,建立健全市、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
期刊
摘要:当下网络小说的影视化已成规模,但在小说的改编过程中存在着粗糙化和平面化的不良倾向。曾国祥导演的电影《七月与安生》则是一次成功的网络小说改编实践。本文将从人物、叙事与主题三个方面探讨改编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网络小说 电影改编 互文  《七月与安生》是网络作家安妮宝贝发表于2002年的网络小说,2016年由台湾新晋导演曾国祥将其改编并搬上银幕。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丰富了原来小說的层次,深化了原
期刊
1  有一天耳朵突然给我发来消息:“我知道什么才算是好小说了!!!”  “什么是好小说呢?”他反问。  接着他继续卖关子,且分了行。  “四个字——”  “不说人话。”  然后头像就黑了。  ——嗯。这就开始不说人话了!  2  耳朵从高中时候起就喜欢文学,后来放弃了高福利的机关工作,调到寒酸的区宣传部创作室。耳朵一直在写小说,用他自己的话说,写是写了,但不死不活,没多大长进。  他的小说从写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