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语言要有“温度”
师:这一节我也很喜欢,当我第一次读时,就被第一节深深地打动了。多有情趣,多有味道!我们一起轻轻地来读。
生:第2节中蚂蚁“小跑步”“做体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非常地生动形象,写出了蚂蚁的情态。另外,“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很诙谐幽默,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蚂蚁的张皇。
师:你能用朗读把它诠释出来吗?(生朗读)
师:你把这种情境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生:我觉得第3节写得非常好。雪花飘落的声音非常细微而难以察觉,很多人都没有听到过,作者展开联想,把它描摹得栩栩如生,让这种声音在我们耳边萦绕。“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呀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是诗意化的描写,意境很美。“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合了”特别使人感到温馨。
师:你能读出这种温馨吗?(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努力。谁能读得更温柔些?(生朗读)
师:她对这一节把握得很好,我们为她鼓掌。
生:第11节,首先举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马路上疾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了作者所说的“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过滤”一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们对声音应有选择性,人应该接受有益的声音,要学会听,有选择地听。
师:你觉得这一节最关键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是对这一节的总结。
生: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师:真聪明。你带着同学们读一读这一节。(生领读)
这是李凤老师执教《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品读精妙”环节的一段案例李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总能快速判断,及时点评,而且内涵丰富。或情感认同或明辨质疑,或引领提升,或赞赏肯定具体明了,言辞恳切。温暖如春的言语中流淌的是对学生的深度关怀和人文呵护;“暖心窝”的话语中溢满的是心灵关爱和激励元素,给学生以修正的信心十足的勇气和跃跃欲试的冲动。她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一线语文人很深的启示:只有对学生体现出适度、恰切的赏识和尊重的温度语言,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品格。
二、教师语言要有“深度”
师:“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我记得《背影》最后是“唉!我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呢!”用了两个感叹号,如果让你来点,你怎么点?为什么?
生:我会在“怎么了呢”后面加一个省略号,在“父亲老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觉得“怎么了呢”是一个过程是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过程。而“父亲老了”是对父亲他辛苦了大半辈子的感叹吧。
师:感叹他什么?
生:感叹他艰辛。
…………
生:“怎么了呢”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省略号。
生:前面“怎么了呢”是个疑问。
师:问谁?
生:问自己。
师:还可以问谁?
生:父亲。
生:读者。
师:还可以问谁?……那么加省略号呢?
生:还有心,还有……他没有了目标。
师:哎哟,这个省略号,点点点点,能说一二三四五六,甚至更多。(生点头赞同)这个有创意。好,请坐。我们刚才说可以问作者,可以问父亲,可以问读者,还可以问我们中国的农民,还可以问这个社会。
这两组追问源自丁卫军老师的《台阶》课堂实录,是第三板块“读课文,谈美点”中对文章结尾句的标点解读。这应该算是本课最有创意、最为亮丽的设计。添加标点悟情感,无限深意在其中。既是品味语言表达之妙,也是深化理解文章主题,感悟社会人生;既是与作者对话,读懂作者意图,也是与自己对话,读出个性体验,触发了孩子们更深刻的思考,更理性的探究。一次次重审文本,一次次重审自己心中的父亲形象,不断修正,丰满这一形象,逐步达成了对那个时代农民命运的理解,逐渐醒悟了这一代农民的辛酸与苦涩,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享受幸福的残酷现实。由此可见,这里的“深度”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起始表层,而是向更高层面发展,从而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完成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三、教师语言要有“美度”
再请看李凤老师执教《你一定会听见的》的教学片段。
师:如果你微笑着看待世界,世界就会对你微笑。因为生活它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你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个世界,也跟你欢笑。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耳朵叫醒,把眼睛叫醒,把心灵叫醒,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美妙的音乐!
…………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还要有审美的心,你发现了没有?作者之所以把自然界的这些声响描述得如此的美妙、神奇,就是因为他有一颗感受美的心,有一个会创造的灵魂。你们发现了吗?如果没有这样一颗心,我们就不可能听到蒲公英梳头的声音,不可能听到小蚂蚁跑步的声音,也不可能听到清风拂过明月的声音。同学们,只要我们把自己的感官唤醒,一定能聆听到、感受到世界上众多曼妙的声音,与此同时,我们就一定会不断地在声音中成长、成熟起来。
“倾听李凤老师的课堂语言,仿佛是久旱不雨、骄阳似火的夏日吹来的一股清凉之风,让烦躁浮动的心,瞬间得以静息,有了归属,有了思想。那平和的语气,那亲切的语调,那唯美的语态,以求渐臻‘无痕’之境,无不彰显了‘无痕’语文的魅力。倾听李凤老师的课堂语言,始终保持着与全体,与每一个个体间真诚、亲和而又密切的精神对流。从这种对流中,你看不出有任何一点矫情、夸饰,甚至看不出有较多的努力、技艺,一切都是言出肺腑,都是风行水上。”(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冯卫东语)美哉,语言!美在自然、亲和。
除此之外,课例中李凤老师的课堂语言善用修辞格。排比、比喻、拟人等信手拈来,驾轻就熟,不着痕迹。多用短句、设问句式和对称结构,来引导评价学生,总是恰如其分,用到妙处。这样的语言精美之至,极具表现力、感召力和美感。学生听后怎会不被打动、感染呢?怎能不积极主动呢?课堂生成怎能不精彩、灵动呢?美哉,语言!美在辞格、句式。
师:这一节我也很喜欢,当我第一次读时,就被第一节深深地打动了。多有情趣,多有味道!我们一起轻轻地来读。
生:第2节中蚂蚁“小跑步”“做体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非常地生动形象,写出了蚂蚁的情态。另外,“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很诙谐幽默,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蚂蚁的张皇。
师:你能用朗读把它诠释出来吗?(生朗读)
师:你把这种情境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生:我觉得第3节写得非常好。雪花飘落的声音非常细微而难以察觉,很多人都没有听到过,作者展开联想,把它描摹得栩栩如生,让这种声音在我们耳边萦绕。“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呀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是诗意化的描写,意境很美。“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合了”特别使人感到温馨。
师:你能读出这种温馨吗?(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努力。谁能读得更温柔些?(生朗读)
师:她对这一节把握得很好,我们为她鼓掌。
生:第11节,首先举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马路上疾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了作者所说的“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过滤”一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们对声音应有选择性,人应该接受有益的声音,要学会听,有选择地听。
师:你觉得这一节最关键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是对这一节的总结。
生: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师:真聪明。你带着同学们读一读这一节。(生领读)
这是李凤老师执教《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品读精妙”环节的一段案例李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总能快速判断,及时点评,而且内涵丰富。或情感认同或明辨质疑,或引领提升,或赞赏肯定具体明了,言辞恳切。温暖如春的言语中流淌的是对学生的深度关怀和人文呵护;“暖心窝”的话语中溢满的是心灵关爱和激励元素,给学生以修正的信心十足的勇气和跃跃欲试的冲动。她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一线语文人很深的启示:只有对学生体现出适度、恰切的赏识和尊重的温度语言,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品格。
二、教师语言要有“深度”
师:“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我记得《背影》最后是“唉!我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呢!”用了两个感叹号,如果让你来点,你怎么点?为什么?
生:我会在“怎么了呢”后面加一个省略号,在“父亲老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觉得“怎么了呢”是一个过程是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过程。而“父亲老了”是对父亲他辛苦了大半辈子的感叹吧。
师:感叹他什么?
生:感叹他艰辛。
…………
生:“怎么了呢”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省略号。
生:前面“怎么了呢”是个疑问。
师:问谁?
生:问自己。
师:还可以问谁?
生:父亲。
生:读者。
师:还可以问谁?……那么加省略号呢?
生:还有心,还有……他没有了目标。
师:哎哟,这个省略号,点点点点,能说一二三四五六,甚至更多。(生点头赞同)这个有创意。好,请坐。我们刚才说可以问作者,可以问父亲,可以问读者,还可以问我们中国的农民,还可以问这个社会。
这两组追问源自丁卫军老师的《台阶》课堂实录,是第三板块“读课文,谈美点”中对文章结尾句的标点解读。这应该算是本课最有创意、最为亮丽的设计。添加标点悟情感,无限深意在其中。既是品味语言表达之妙,也是深化理解文章主题,感悟社会人生;既是与作者对话,读懂作者意图,也是与自己对话,读出个性体验,触发了孩子们更深刻的思考,更理性的探究。一次次重审文本,一次次重审自己心中的父亲形象,不断修正,丰满这一形象,逐步达成了对那个时代农民命运的理解,逐渐醒悟了这一代农民的辛酸与苦涩,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享受幸福的残酷现实。由此可见,这里的“深度”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起始表层,而是向更高层面发展,从而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完成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三、教师语言要有“美度”
再请看李凤老师执教《你一定会听见的》的教学片段。
师:如果你微笑着看待世界,世界就会对你微笑。因为生活它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你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个世界,也跟你欢笑。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耳朵叫醒,把眼睛叫醒,把心灵叫醒,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美妙的音乐!
…………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还要有审美的心,你发现了没有?作者之所以把自然界的这些声响描述得如此的美妙、神奇,就是因为他有一颗感受美的心,有一个会创造的灵魂。你们发现了吗?如果没有这样一颗心,我们就不可能听到蒲公英梳头的声音,不可能听到小蚂蚁跑步的声音,也不可能听到清风拂过明月的声音。同学们,只要我们把自己的感官唤醒,一定能聆听到、感受到世界上众多曼妙的声音,与此同时,我们就一定会不断地在声音中成长、成熟起来。
“倾听李凤老师的课堂语言,仿佛是久旱不雨、骄阳似火的夏日吹来的一股清凉之风,让烦躁浮动的心,瞬间得以静息,有了归属,有了思想。那平和的语气,那亲切的语调,那唯美的语态,以求渐臻‘无痕’之境,无不彰显了‘无痕’语文的魅力。倾听李凤老师的课堂语言,始终保持着与全体,与每一个个体间真诚、亲和而又密切的精神对流。从这种对流中,你看不出有任何一点矫情、夸饰,甚至看不出有较多的努力、技艺,一切都是言出肺腑,都是风行水上。”(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冯卫东语)美哉,语言!美在自然、亲和。
除此之外,课例中李凤老师的课堂语言善用修辞格。排比、比喻、拟人等信手拈来,驾轻就熟,不着痕迹。多用短句、设问句式和对称结构,来引导评价学生,总是恰如其分,用到妙处。这样的语言精美之至,极具表现力、感召力和美感。学生听后怎会不被打动、感染呢?怎能不积极主动呢?课堂生成怎能不精彩、灵动呢?美哉,语言!美在辞格、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