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与竞争:中国面临的挑战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在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与竞争中的优势经历了巨大发展变迁。与此同时,面对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国目前在国际经贸舞台上也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与挑战的背后根源与影响因素,对于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来看,中国目前在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与竞争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五大方面:
  
  未完全摆脱粗放型外贸发展方式,出口产业的资源、环境压力大,能源对进口依赖程度高,外贸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第一,中国外贸增长方式仍然带有一定的粗放型特征,较低层次商品所占出口商品结构仍然较高。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很大比例。这种模式一方面导致出口商品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目前,在中国出口结构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比较高,初级产品的比重有了显著降低,但应该看到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中多是内涵能源,资源、环境成本较高、以及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例如钢铁产品的出口会体现出较高的能源消耗等。在看到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在表象上明显优化的同时,更应透析其背后内涵的资源。能源、技术,利益分配等因素。所以说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未完全摆脱粗放型发展方式。在目前的状况下,从一定程度上讲。中国出口增长越多,资源消耗就越多,对中国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会越严重。目前,较低层次的外贸结构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第二,能源商品自给不足,对进口依赖程度高,资源瓶颈、环境保护的约束日益严重,影响中国产业安全。中国重要能源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外能源形成较大的依赖。能源是战略资源,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目前,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据国际能源机构分析,到2010年将超过50%,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有80%需依赖进口,使中国已存在较大的石油供给及购买风险。石油对国外市场的高依存度也易导致价格风险。尤其是国际油价过高时会增加相关行业的生产成本,削弱相关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中国原油进口市场较为集中,对中国经济安全也有一定不利影响。目前,中国较大的原油进口市场依次为伊朗,沙特、阿曼,苏丹、安哥拉、也门等高风险国家。自这些国家石油进口占中国石油总进口的70%左右,进口石油海上运输要经过阿拉伯海,马六甲海峡及台湾海峡等敏感地区,一旦供应及运输中断,将对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中国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人均矿产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0、1/20,3/5。许多资源如铁矿石、铬,钴、铂、钾盐和金刚石等严重短缺。目前,国内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使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日益加大。中国的能源结构中85%都是燃煤结构,污染较高,这也带来了较大的环境风险。因此,在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下,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可能严重受阻。
  
  贸易摩擦压力较大
  
  近年来,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压力一直比较大,具体表现在:
  一是反补贴成为中国贸易摩擦的新热点。中国在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后,近年来,又骤然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今年前6个月,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共发起反补贴调查6起,反补贴已成为当前贸易摩擦的新热点,反补贴应对也已成为目前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重点。
  二是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案件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中国与美、欧发生的贸易摩擦较突出,同时,从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蔓延。按商务部的统计,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欧洲反倾销调查的第一大国,美国自2006年11月以来连续对华发起8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从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目前,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呈不断增长之势。
  三是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贸易壁垒日趋多样化。中国在海外遭遇的贸易保护手段日趋多样化,包括特保条款、337知识产权调查、质量、技术、卫生和环保标准等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外广泛的关注,不少国家还以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为借口,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成为影响中国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知识产权、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加。
  四是贸易摩擦向多领域扩展。贸易摩擦逐步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其他产品延伸;产业上从传统的农业和纺织,汽车等向电子信息、通讯。生物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升级。同时,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层面延伸,如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
  
  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体上看,中国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再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具体表现为
  第一,自主技术大多处在产业链低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总体来看,中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自主知识产权所转化的产品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比较,技术含量低,规模化生产能力弱、生产成本高,而且在国外注册专利的产品不多,在国际上转让的专利少,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据统计,在8大类高新技术中,国外在中国已取得了85%以上的技术专利,其中95%的高端性技术被垄断。中国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中国近半数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外,在移动通讯、无线电传输等高新技术领域,来自国外的发明专利申请占比更是高达90%以上。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中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成为中国产业进一步发展和进人国际市场的瓶颈。另外,中国很多重要的装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第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再创新能力较弱。由于一些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或者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所脱节,造成不断重复引 进和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有的甚至陷入“引进—落伍—再引进—更落伍”的不良循环,长期不能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消化吸收创新引进的外来技术,无疑是技术进步的一条捷径。据经济日报报道“当年日本、韩国引进欧美技术走的就是这条路子,他们用于引进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入比例达1比5,而中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比0.07,差距还相当明显”。
  第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专利技术运营水平不高。由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成果的科技含量大部分较低,因而缺乏企业的技术和财力的支持,很少能够转化为规模生产,所以形成了发明成果—生产产品—市场商品之间的梗阻,缺乏技术产品化、产品商品化、商品品牌化的畅通渠道,致使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能力很弱。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往往市场性不强,成果转化困难,往往只注重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忽视了市场需求。跨国公司不仅拥有巨大的专利技术实力,而且具有较强的专利实施能力。一些跨国公司作为产品和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往往把专利嵌入各种国际标准中。相比之下,中国大企业集团的专利组织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运用水平较低,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缺乏自主权、话语权。
  
  出口产品的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仍较为薄弱
  
  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和国际水平相比,中国品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首先是世界品牌少。目前,中国已经有17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缺少世界水平的品牌。2008年由Millward Brown评选的世界品牌百强榜中,中国只有4家,全部是国有垄断企业。中国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另外,品牌价值也比较低。具体表现在:
  第一,企业的自主品牌意识不强。中国很多企业集中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鞋业,食品、五金、玩具等。在这些企业中贴牌生产十分普遍,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没有自主技术。主要依靠较低的劳动力,资源价格获取利润。很多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创建的压力和动力不足。
  第二,品牌运营能力弱,品牌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企业对品牌的建设没有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没有进行长远有效的规划。一些企业急功近利,把品牌等同于名气,不愿意花大力气搞开发,只愿意走捷径,投入巨资做广告。由于没有技术创新的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企业在打造品牌过程中存在品牌高度雷同的问题,品牌的核心价值不清晰、缺乏个性、品牌气质趋于雷同。中国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培育了不少在国内很有影响的品牌,但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由于不善于利用品牌,造成品牌资源的闲置、浪费。另外,还有一些老字号企业因不善于品牌经营造成品牌的闲置。
  第三,缺乏对品牌的有效保护。缺乏对品牌的有效保护表现在国内市场上是一些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受大量假冒仿冒产品的侵害,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育起来的品牌优势丧失。在国际经济合作中表现为,一是与外商的合资中没有重视民族品牌的保护,跨国公司通过兼并或收购中国市场占有率高的本土品牌,将其弃而不用而培育自己的品牌占领中国市场,使中国许多有成长潜力的自主品牌被封杀。二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许多很有市场前景的商标被国外公司抢先注册,产权落到他人之手。
  
  投资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仍还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
  
  目前,中国一部分大企业已初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不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国际贸易经验不足、抗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额中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数量仅占11%。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较落后,具体表现在:
  第一,海外发展的战略不清晰、缺少详尽的市场调查和论证。企业对国家指导方针和政策了解不全面,缺乏明确的海外发展规划,跨国经营短期行为较多。缺乏周密思考,战略上犯有盲动错误。中国非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往往没有足够的实力做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而一些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常会有政令式决策的倾向。
  第二,经营分散,难以较好的利用当地资源和优势要素。大部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各自为政、孤军奋战,彼此缺少横向的联系与合作,呈分散化个体经营的模式,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以及生产等资源上实现共享与互补。中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贸易型企业远多于实体企业,这种贸易型企业是由外贸公司为了发展贸易业务在海外建立分公司设立的,一般规模很小,难以发挥影响力,其功能是联系客户,催缴货款,监督发货等,真正意义上获取资源、占领市场,利用当地优势生产要素型的对外投资屈指可数。
  第三,缺乏权威的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经验,因此,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确实有很大的困难。作为相关政府部门和贸易投资促进机构理应承担起向企业提供各种支持的义务,包括提供各种对外投资所需的信息。然而,由于各自为阵,疏于交流合作,相关部门向企业提供的海外市场信息有的零零星星,没有完整性的权威;有的及时性差,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快速,高效获取信息的愿望难以实现,容易贻误时机。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财贸所)
其他文献
摘要: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过渡,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本文详细分析了固定资产在新税制下的账务处理问题。  关键词:增值税;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2008年11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过渡。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中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加强我国企业反倾销应诉工作迫在眉睫。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三种应对模式,即企业自行应对、行业协会组织应对和政府统一应对。这三种应对模式在应对反倾销的各个过程中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优缺点。我国企业应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在国家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力量,赢取反倾销诉讼的胜利。  关键词:应对反倾销 预警机制 应诉    The Comparison Should Te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历来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关注,它关系到农民利益的维护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本文通过对乐清市推行村账乡镇代理制的调查分析,指出了推行村账乡镇代理制的意义,以及存
青岛如隆公司的领导者是侯松涛,在他身上闪烁着众多光环——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青岛市政协十一届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工商联常务委员、青岛市优秀中国特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