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穴位敷贴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60例临床观察

来源 :云南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d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三伏天穴位中药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疗效。方法:12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除发作期予常规治疗外,缓解期在三伏天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60例,发作期予常规治疗外,在缓解期不给予任何处理药,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结论:中药三伏天穴位贴敷可显著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和控制哮喘发作。
  关键词:中药外治法;三伏天穴位贴敷;哮喘缓解期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26-02
  
  目前公认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虽治疗上一时控制症状并不难,但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关键在于防止复发。在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防治方面,现代医学尚无良策。祖国医学则可采用穴位敷贴法治疗,它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基础上应用中药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对机体的的调整作用,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腧穴特种疗法。笔者于2004~2006年连续2年在夏季三伏天采用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60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l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哮证中医诊断标准制定。
  1.2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哮证缓解期诊断标准;(3)病情分级属轻、中度者;(4)年龄18~65岁;(5)知情同意,志愿受试。
  1.3排除标准(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3)病情严重分极为重度的患者,或合并肺心病、呼吸衰竭的患者;(4)过敏体质者(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或食物过敏,或本次试验用药已知成分过敏);(5)不能坚持治疗1年以上者。
  1.4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120例均为2004年7月~2006年7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8~66岁,平均(54.62±8.31)岁;病程0.5~10年,平均(4.87±1.34)年。中医分型:肺虚证25例,脾虚证18例,。肾虚证17例。对照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9~68岁,平均(55.63±8.73)岁;病程0.5~10.5年,平均(5.61±1.85)年;中医分型:肺虚证26例,脾虚证18例,肾虚证16例。2组资料比较无差异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药物制备 三伏天穴位敷贴主要由:党参、黄芪、白芥子、元胡、细辛、甘遂、半夏各等份组成的药末,用姜汁、蜂蜜调成千糊状(姜汁、蜂蜜用量以适量为度),捏为丸剂,每丸6g。
  2.2取穴天突、大椎、肺俞(双);配穴。脾俞(双)、肾俞(双),每次敷贴选取6个穴位,每次贴药6~8h,如病人感觉灼热难受,可提前将药物自行除去。
  2.3操作方法 2组患者均在每次发作时给予解痉平喘、抗炎、抗过敏、祛痰、吸氧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每年三伏天的初伏、中伏、三伏时,予三伏天穴位敷贴用橡皮膏固定在以上穴位上。如果用药后局部有热烫现象属正常,如局部起泡,可对症处理,下次贴敷时避开此处,时间相对缩短。
  2.4注意事项 对有明显热症者禁用。治疗期间,禁沐浴及同房,戒烟酒,勿食生冷、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控制,双肺哮鸣音等体征完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双肺有少量哮鸣音;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40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显效3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3%。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 体会
  
  本病属祖国医学哮证范畴。痰饮久伏,触遇诱因即发,阻塞气道。宣降失常。缓解期为脏气虚衰,难祛顽痰,而致痰饮久伏。痰为阴邪,内耗气阳,缓解期扶正固本为中医的主要治疗原则。三伏天穴位敷贴属于中医外治法,起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创新于现代。在夏季“三伏”日行三伏天穴位贴敷法,是中医“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治则,结合运气学说和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三伏”之时,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此时在穴位上贴药,药物易由皮肤进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到达有关脏腑,借以调整机体功能,增强抗菌能力,旨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防冬春季发病。笔者采用的三伏天穴位敷贴药党参、黄芪益气健脾化痰,具有调节免疫的功能;元胡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细辛通经走络。温肺化饮;甘遂驱逐痰涎,峻下逐水,促进痰涎排出;半夏味辛性温,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发挥中焦斡旋作用;白芥子辛散利气,温肺祛痰,有明显的解痉平喘作用;且白芥子外敷之泡发作用,拔病外出,可使药液渗透直达病所。诸药合用以渗透力强,吸收快而共奏温阳通滞、消痰化饮、降气平喘、活血散结之功。如此,可祛除宿痰留伏于肺之根,同时健脾益肾,助阳扶正,激活了人体免疫功能,启动激素运行的正常通路,增强肺卫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进而祛除病邪,缓解病痛。穴位选择则根据中医学“阴病阳治”和循经取穴原则,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和经验穴位双侧肺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及大椎、天突。
  现代研究发现,贴药后能增强机体非特异免疫能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皮质醇明显提高。穴位贴药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地反射的调整了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的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了抗病能力,从而到达防治疾病的目的。
其他文献
关键词:麻金木教授;尿路感染;经验  中图分类号:R6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02-02    麻金木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专家,从事中医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40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在辨证施治尿路感染方面积累了独特的经验,笔者有幸跟随老师临证学习,颇受教益,现将麻老师治疗尿路感染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明辨虚实    以病程辨虚实:尿
期刊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脑梗死;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3-0066-01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当前人类致残、致死的疾病之一。笔者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该病30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0例入选CI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
期刊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推拿;针灸;中药;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3-0033-02    笔者近几年来,运用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面神经麻痹8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1例均为1998年1月~2006年5月门诊病人,其中男55例,女26例;年龄7~53岁,平均年龄36.5岁;病
期刊
关键词;前列腺痛;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69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09-01    前列腺痛是以男性会阴、下腹和腰骶部等部位疼痛及排尿异常为主要症状的病症。笔者自2005年3月~2007年3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36例,并与单纯的西药治疗作对照观察,结果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期刊
关键词:口腔糜烂型,扁平苔藓;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7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07-01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ns,OLP)是一种临床上较难治的粘膜病之一。是口腔粘膜的常见病。好发于中老年妇女,与免疫状态、精神因素、感染密切相关。糜烂型OLP症状较重,有0.4%~12.3%的癌变率。近2年笔者采用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智生胶囊Ⅰ号方(ZSJN)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智力、单胺氧化酶(MAO)、β-淀粉样蛋白(β-A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探讨其防治老年痴呆的作用及机理。方法:应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制成老年痴呆大鼠,应用Morris水迷宫法判断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生化及其放免法测定其脑内MAO活性、β-AP及GSH-Px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降
期刊
关键词:带下病;中药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27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3-0062-01    笔者于2002~2006年应用自拟黄芪苍术汤治疗带下病4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92例患者全部来自本院门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年龄14~20岁5例,20~45岁35例,45岁以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方法:将98例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子中西医结合保胎治疗,对照组40例行单纯西医保胎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8%,单纯西医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保胎治疗先兆流产可明显提高保胎成功率。  关键词:早期先兆流产;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4.21 文献标识码:B
期刊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美沙酮维持HIV/AIDS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10-02    近二十余年来,中医药在艾滋病临床治疗与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不断的探索,对HIV/AIDS的中医病因病机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优势逐渐凸显:中医药药源丰富、副作用少,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病人
期刊
关键词:眩晕;中医药疗法;体会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14-02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年龄在20~35岁,以35~60岁患者居多,中年者女多于男,病程短,多属内耳眩晕;老年者男多于女,病程长,多为高血压所致的眩晕。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临床分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