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组织细胞病致骨髓坏死一例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54岁。3个月前,因感全身骨痛,以左髋部为甚,伴间歇性低热,来我院就诊,查Hb100g/L,WBC3.4×109/L,分类正常。骨盆摄片左髋部未见异常。于1986年11月16日住本院外科。入院后,予对症治疗,但骨痛日益增剧,且以左胸、腰椎、左髋部为甚,活动受限。伴高热,曾解黑便1次。化验全血细胞进行性下降,故于入院后第8天转入内科。查体:T38.7℃,恶液质,皮肤可见散在瘀点、瘀斑,无黄染。表浅淋巴结未扪及。胸骨压痛明显,心脏未见异常。肝肋下5cm,脾肋下2cm。左髋关节骨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Hb58g/L,WBC1.6×109/L,中性23%,淋巴49%,嗜碱1%,单核4%,浆细胞1%。异常组织细胞22%,计数100个白细胞见中晚幼红细胞各2个,见到吞噬脂肪之吞噬细胞。血小板70×109/L,RC0.9%。血AKP17U,血培养阴性。大便潜血强阳性,三次两个部位骨髓穿刺基本为干抽。骨髓象见细胞整个结构破坏,破碎的胞核呈嗜碱性,破碎的细胞散在于无一定形状的嗜酸性物质中。诊断骨髓坏死,恶组?骨髓活检:外观呈粉红色,髓质疏松,极易断裂。印片后,瑞氏染色镜下改变同骨髓象。骨髓活检:切片光镜下见骨髓组织内细胞整个坏死,呈现一片红染景象,细胞结构完全消失,仅见细胞轮廓。病理诊断:骨髓坏死。骨盆摄片见左股骨上段粗隆下有一境界不清之密度减低区,疑骨质破坏。腹部B超:肝脾肿大,腹主动脉旁,胰腺上方见一直径1.5cm肿大淋巴结。临床诊断:恶阻?骨髓坏死。给予抗生素、输新鲜血等治疗,但高热稽留,病情迅速恶化,于入院第13天死亡。

其他文献
我们对28例尿毒症病人红细胞膜阳离子的转运情况进行了研究。以22例正常人为对照。发现哇巴因敏感Na泵活力明显抑制,哇巴因不敏感、速尿敏感Na-K协同转运也明显降低,哇巴因不敏感、根皮苷敏感Na-Li交换系统基本正常。本文还对尿毒症组中透析与否、透析方法、以及一次透析对上述转运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临床意义作了讨论。
二尖瓣脱垂(续)
期刊
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窦细胞与肝细胞损伤关系的研究报道很少。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电镜观察了慢乙肝患者70例肝窦枯否氏细胞分布状况,窦内皮细胞及贮脂细胞的形态变化,以探讨它们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
期刊
作者分析了本院收治的141例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总结了几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恶组,介绍了皮肤型、神经型、脾自发性破裂、肠穿孔型、多发性浆膜型及慢性复发型的特殊临床表现。对本病的诊断进行了讨论。
Goodpasture综合征一例
期刊
静脉注射D-氨基半乳糖诱发兔急性肝损伤、严重肝坏死时(Ⅲ~Ⅳ级),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SGST)与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均显著升高;轻微肝损伤时(Ⅰ~Ⅱ级),SGST活性升高者显著多于SGPT升高者。肝炎患者的结果与动物实验大体相似,不仅在轻微肝损伤时显示SGST的敏感性优于SGPT,在严重肝坏死时也表现了SGS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改变的良好相关性。本文结果表明,SGST活性测定作为反映肝脏
患者女,21岁。因畏寒、发热,左胸痛7天;乏力、食欲不振、气急2天,于1986年3月28日入院。发病以来大小便正常。患者平素健康,偶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未经检查及治疗。
期刊
患者男性,65岁,患冠心病8年室性早搏半年。近3个月服慢心律100mg一日3次治疗。患者于1986年8月26日误服慢心律26片(50mg/片),总量1300mg。2小时后感到恶心、头痛、头晕,6小时后四肢麻木手颤,言语不清急诊入院。查体:血压128/70,神清,呼吸平稳,不能言语,但可听懂医生的问话。瞳孔正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双肺清,心界不大,心率64次,律齐,四肢肌力IV°,肌张力正常,神经反
期刊
研究发现,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血清T3与患者的梗塞量及病情严重呈负相关,rT3呈正相关,T4则无明显关系。表明连续测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T3和rT3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但有若干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神经系统症状以肌无力最为常见,高血压所致的脑部症状亦较普遍,部分病人出现手足搐搦、肌肉痉挛和感觉障碍。需与周期性麻痹等病变进行鉴别诊断,以免漏诊而延误治疗。此外,尚对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机理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