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佩斯北京于2011年11月19日开幕的第二届 “北京之声”年度项目以《现实主义之后》为题,对“抽象”这种艺术形式在东西方艺术进程中的交互作用和相互理解进行了讨论。此次展览以全景式的方式集中展示了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抽象主义艺术家和国内不同时期抽象艺术代表人物的作品,整个空间内充满了由几何结构,规律的点、线、面、以及肌理交错,符号重复构成的作品。
从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很多西方美术史中最重要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从唐纳德·贾德的矩形几何雕塑,到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一号》,从这些作品抽象的形式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沉思和极致的抽象美。画廊入口的小空间内可以看到艺术家塔皮埃斯对复合材料的实验和运用,在他的作品中,艺术家自由地选用碎石、沙土和石块入画,表现出综合材料的特殊魅力。他的作品既有抒情的浪漫成分,也有冷抽象的理性痕迹。热与冷的融合使他的作品厚重而有沧桑感,荒诞中彰显出高超的智慧和技巧。此次展览对于熟悉西方抽象艺术历史的观众而言是一次难得的观摩原作的机会,而对普通观众而言则带来了不同于写实主义作品的一种抽象的形式美。
展出的中国有代表性的抽象艺术家也是分属于不同的几代人,包括了国内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丁乙、李松松以及近年来作品创作逐渐转向了语言简化和对形式探究的刘建华、刘的作品。其中丁乙的代表作《十示》,试图用“十”字符号这种纯形式加以抽象的方式来表现一种思想意识;艺术家将 “十”字引入自己的画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纯抽象视觉效果。李松松的作品将照片进行解构,之后再进行图像的重建,在对于图像场景的解构和对人物肖像的重建中,厚重的画面肌理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刘建华的雕塑创作从早期的具象穿旗袍的陶瓷女子演变到如今只有抽象的形式感的作品,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国艺术家查克·克洛斯的身上,这位早期的照相写实主义大师,其作品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抽象的写实主义风格,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有明显的时间区分,更像是对抽象主义绘画的回顾展。
参展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则显露出更为个人化的姿态,他们的创作多以时间、物和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作为依托。王光乐的作品将时间、生命与特有的文化形态化为一种纯形式语言,以此来表达对时间的理解与感受。而梁远苇的作品则在纯粹的形式背后隐藏了日常情感。其用唇膏作为媒介创作的作品《石榴》,从女性的视角和方式对抽象的形式作出了自己的理解。
这个展览带来很多难得一见的西方抽象主义大师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也是一次中国抽象艺术家与国外同行进行的跨时空对话,更有助于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中国抽象艺术作艺术史的比较和文化语境的分析。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既要以西方抽象艺术为参照,又要看到中国抽象艺术于西方抽象艺术发生条件与发展逻辑的本质不同,中国抽象艺术与自身艺术传统的关系,以及中国抽象艺术建立在当代社会文化条件下的当代属性。与西方抽象艺术家所崇尚的绝对理性和哲学思辨所不同的是中国抽象艺术作品蕴含着具体的个人性与叙事性,在抽象的形式背后隐藏着的多元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这是中国抽象艺术区别于西方的内在特征,也是中国抽象艺术作为一种当代表述的特征。在中国抽象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抽象的形式下浸染了外部世界对艺术家心理的影响。
此次展出的作品质量毋庸置疑,但同时也需要看到的是多数参观者对于抽象艺术作品理解的有限性及对作品阅读能力的缺失,相对于写实主义及其他接受度更高的艺术形式而言,抽象风格的艺术作品和老百姓之间还存在不小的距离,而这本身似乎也正好说明了为何抽象艺术总是难免落入曲高和寡的处境了。
从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很多西方美术史中最重要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从唐纳德·贾德的矩形几何雕塑,到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一号》,从这些作品抽象的形式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沉思和极致的抽象美。画廊入口的小空间内可以看到艺术家塔皮埃斯对复合材料的实验和运用,在他的作品中,艺术家自由地选用碎石、沙土和石块入画,表现出综合材料的特殊魅力。他的作品既有抒情的浪漫成分,也有冷抽象的理性痕迹。热与冷的融合使他的作品厚重而有沧桑感,荒诞中彰显出高超的智慧和技巧。此次展览对于熟悉西方抽象艺术历史的观众而言是一次难得的观摩原作的机会,而对普通观众而言则带来了不同于写实主义作品的一种抽象的形式美。
展出的中国有代表性的抽象艺术家也是分属于不同的几代人,包括了国内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丁乙、李松松以及近年来作品创作逐渐转向了语言简化和对形式探究的刘建华、刘的作品。其中丁乙的代表作《十示》,试图用“十”字符号这种纯形式加以抽象的方式来表现一种思想意识;艺术家将 “十”字引入自己的画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纯抽象视觉效果。李松松的作品将照片进行解构,之后再进行图像的重建,在对于图像场景的解构和对人物肖像的重建中,厚重的画面肌理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刘建华的雕塑创作从早期的具象穿旗袍的陶瓷女子演变到如今只有抽象的形式感的作品,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国艺术家查克·克洛斯的身上,这位早期的照相写实主义大师,其作品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抽象的写实主义风格,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有明显的时间区分,更像是对抽象主义绘画的回顾展。
参展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则显露出更为个人化的姿态,他们的创作多以时间、物和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作为依托。王光乐的作品将时间、生命与特有的文化形态化为一种纯形式语言,以此来表达对时间的理解与感受。而梁远苇的作品则在纯粹的形式背后隐藏了日常情感。其用唇膏作为媒介创作的作品《石榴》,从女性的视角和方式对抽象的形式作出了自己的理解。
这个展览带来很多难得一见的西方抽象主义大师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也是一次中国抽象艺术家与国外同行进行的跨时空对话,更有助于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中国抽象艺术作艺术史的比较和文化语境的分析。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既要以西方抽象艺术为参照,又要看到中国抽象艺术于西方抽象艺术发生条件与发展逻辑的本质不同,中国抽象艺术与自身艺术传统的关系,以及中国抽象艺术建立在当代社会文化条件下的当代属性。与西方抽象艺术家所崇尚的绝对理性和哲学思辨所不同的是中国抽象艺术作品蕴含着具体的个人性与叙事性,在抽象的形式背后隐藏着的多元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这是中国抽象艺术区别于西方的内在特征,也是中国抽象艺术作为一种当代表述的特征。在中国抽象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抽象的形式下浸染了外部世界对艺术家心理的影响。
此次展出的作品质量毋庸置疑,但同时也需要看到的是多数参观者对于抽象艺术作品理解的有限性及对作品阅读能力的缺失,相对于写实主义及其他接受度更高的艺术形式而言,抽象风格的艺术作品和老百姓之间还存在不小的距离,而这本身似乎也正好说明了为何抽象艺术总是难免落入曲高和寡的处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