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词作及《念奴骄·赤壁怀古》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在词、诗、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本文以苏轼的词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苏轼词作的成就,并对其词作名片《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赏析。
   关键词:苏轼 成就 词作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1037.01-1101.08),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宋词豪放派主要代表,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等。
   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将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但是苏轼在人生仕途上,却是一生不得自由。多次被朝廷贬谪,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却没有背弃对自由的追求,而是“此心安处是吾乡”,对生命,对功利价值,对内心感受的关照,让苏轼在内心扩展出了一方辽阔的精神家园。
   苏轼幼年在父亲苏洵的精心培育下,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后又遇恩师欧阳修,在其提携与指导下,其文学艺术造诣不断进益。苏轼的文学创作伴随其一生,并未因政治牵扯去很多精力后而停止,而是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苏轼一生共创作诗2700多首,散文4800多篇,词300多篇,数量之巨、质量之优冠绝北宋。
   一.苏轼词作成就
   苏轼的词作创作以深厚的哲学思考和文学素养,不单为自己找到了精神家园,也实现了对世俗感性的超越,融合时代的价值感和审美要求于一体而为词“立法”。可以说,词至苏轼才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时代,如王灼《碧鸡漫志》所云:“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东坡词出,确使词风为之一振,主要体现在题材内容、风格意境、音律形式上的创新与突破。
   1.扩大了词的题材与内容,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打破了晚唐五代时期词作内容局限于男女私生活的传统,一改“小道”、“艳科”的创作题材,将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论政等丰富的内容写入词中,从而洗去词原来的香泽之态,一改词作表露的纤弱无力的情感,而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在苏轼之前,词被称为诗之余,只不过是人们娱宾遣兴的一种雕虫小技,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即便是到了五代十国和背诵初期,词的题材也多是描写男欢女爱,风花雪月以及离别愁绪之类情感。但是到了苏轼,苏轼词“无意不可辱,无事不可言”,小到人情世故,达到田野风光,山川历史,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使得词自苏轼之后,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的拓宽了,这对词而言,有着史无前例,根本性的改变。
   词作是苏轼最为突出的文学成就。苏轼对词体进行全面改革,在理论上打破了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在创作实践中,认为“词为诗之苗裔”,认为诗词同源,存在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表现功能与艺术本质一致。在其倡导下,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改变了传统观念。提高词的文学地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使词转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改变了作为音乐附属品的地位,为词作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2.创新了词的风格与意境,开启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苏轼拓展了词的气象,将词的气势提升至豪迈有力,而开创词的豪放一派,一改晚唐五代到宋初词作含蓄多情、清丽婉转的风格,使得词作走出纤弱的风格、狭小的境界,赋予词作气象恢宏的风格与意境。
   词作风格上,苏轼提倡词的“自是一家”。所谓“自是一家”即作为词人,要有自己的风格,苏轼提倡“出新意于法度之 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大大丰富了词的风格。提倡词品与人品应相一致,追求豪放壮美的风格和意境,抒发真我的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做到“文如其人”。
   因此,苏轼在词创作中,不断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赋予词新意境,成为北宋时期词作“豪放派”的重要代表,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其将传统的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豪情之词,充分借用词体形象表达个体性格与理想抱负,赋予词作锐意进取、富有激情、胸怀宽广的性格。
   同时,苏轼词作中饱含了追求坚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洒脱又不失理性,进退自如、宠若不惊,与词境紧密结合,借以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抒发心中豪情。
   3.突破词的音律与形式,体现宋代文化精神
   苏轼词作创作突破了音律的束缚,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创新,更好地体现了宋代文化精神。苏轼词彻底摆脱韵律的束缚,从形式上开始有非常明显的创新,词也不再依附于音乐的身份存在于艺术领域,而是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文体,成为无可不说,无所束缚的艺术形式。如晁补之评价东坡词为“横放接触,自是曲中缚不住者”,李清照评价苏轼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真是因为苏轼,彻底改变了词的一贯作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
   首先,苏轼词作中体现的人生态度代表了宋代人文精神。进退自如、宠若不惊的人生态度与苏轼的仕途息息相关,在其词作中将封建社会士人的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体现在出豁达、洒脱、超然的词作风格。
   其次,苏轼词作中蕴含的审美态度概括了宋代文化底蕴。苏轼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是谓“凡物皆有客观”,能发现大自然与社会中所蕴含的美与真,并借以抒发豪情壮志,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甚至被奉为典范。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1.情感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时值苏轼谪居黄州已两年余,当时苏轼已经46岁,在苏轼43岁时,被朝廷新党编造罪名,将苏轼从潮州知州的职位上拉了下来,北押解到京城入狱,这便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乌臺诗案”,在三个多月的牢狱之灾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今天的湖北黄冈担任一个微末的小官员,也开始了苏轼漫长而艰辛的流放生涯。    在黄州生活的期间,苏轼面对历史留下的赤壁山水,面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通过借对三国时期周瑜的凭吊及其才略、功业、气度的追求,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限忧愁——老大未成、怀才不遇、功业未就,但仍未有任何消极情绪,更以关注历史和人生的豁达心态,赋予全词大气磅礴之情感,雄浑苍凉,境界宏阔,将豪气之情寓于景色与咏史中。体现了苏轼开阔的心胸与豁达的情感,留给后人细细品味。
   2.自然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真实而富有变化的文笔勾勒了磅礴雄壮的自然美景,把赤壁景观惊奇与壮美的景色呈现在世人面前,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与豪情并存的自然景色、艺术意境。
   词中描绘的赤壁景观,以山、浪等客观存在暗喻现实世界与历史浪潮,随物赋形,既描绘出了事物的客观形象,又写出了事物的精神。开篇以长江东去的态势,奠定了词的基调——气吞万象、豪情万丈,以自然景色将感情带入了词作。后描述赤壁景色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赋予山海自然景色惊险绮丽的性格,也一定程度上暗指时代背景的更迭,人生的起伏,与自然景色的描绘融为一体,感慨历史过往,以叹今夕。
   苏轼来到城郊外的赤壁,感慨良多,整个词作从苏轼看到浪涛汹涌而去,“大江东去,浪淘尽”,正是对眼前赤壁一派壮观景象的描述,同时也带有苏轼个人的一种感慨。紧接着看到着壮观的景象,想起了三国时期周瑜在赤壁之战,惊心动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也是对过去的一种想象,更是对目前眼前一派景象的客观描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对滔滔海浪的随物赋形,对三国纷争时期英雄“雄姿英发”的感慨,“故国神游”之后忽然念头一转,想到自己的处境,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这首词作随物赋形,从江山景色的壮观到三国历史的追忆,从对英雄的赞叹到个人早生华发,最后归于人生如梦的感叹,不悲不喜的与月共饮,没有过度,不做构思,全文的创作随着自己的思想,穿越时空,将情感与景物交融一体,这首词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随物赋形的创作自由,在这首词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3.气质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气质美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苏轼性格中的英伟豪杰之气,映射与词作中,赋予词作特有的气质,与其主张的“自是一家”相辅相成,其坚强、洒脱、理性的性格与宠辱不惊、进退自如的态度跃然于词作中;第二是借对客观事物的描写,直抒心中情意。苏轼笔下“凡物皆可有观”,其词作可谓“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利用长江、山、浪等自然景物描绘感情,并赋予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以精神或感情色彩,表达苏轼对人生理性的思考,既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又生动的表达了苏轼积极乐观、洒脱自适的人生态度,承载了苏轼自身的性格与气质。
   苏轼作为我国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文学造诣与艺术造诣同样体现在诗、散文与书画中。本文仅以其词作为代表,论述其词作方面的主要成就,一是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二是转变了词作的风格,自成一派,并开启了豪放词作的先河,三是体现了宋代的人文精神与文化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名作之一,本文从其创作背景、创作手法与气质意蕴三个层面对其进行赏析,以期对词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晋中,《苏轼词作的艺术风格》[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2]刘兴儒,《试论苏轼词的艺术风格》[J],《零陵学院学报》,2004.12
   [3]陈华昌,《试论苏轼词的艺术风格》[J],《文学遗产》,1982.02
   [4]胡珺,《豪放飘逸 清丽典雅——论苏轼词的艺术风格》[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1
   [5]陆业龙,《试论苏轼词作的主体风格》[J],《孝感学院学报》,2001.02
   [6]华明,《诗词中对立与循环的张力——兼谈
其他文献
老师:贝卡,请你用“长城”造句。  贝卡:长城很长。  老师:太简单了,重新造一个。  贝卡:哼,我又不是秦始皇。  湖南省新邵县酿溪镇一小六(6)班 曾 仙
数学老师的语文招 9月10日 18:07:52  我先写一个多位数吧,1234567890,你们会读吗?是不是想读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零”?这种读法,当然不是多位数的正确读法。  可是,我拿这个数考陶斯炜,他就是这样读的,我要他按多位数的读法来读,他就不会了。其实不止陶斯炜不会,班上还有一些同学也是不会读这么多位的数的,至少是读得没那么快!  今天课间,我发现江老师特意来找陶斯炜,把他叫到走廊上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本身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场域,如何在知识达成的基础上做到阅读教学的松弛有效,将阅读与表达融为一体。针对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将给出适宜的阅读教学改进策略,试图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生成性  一.变被动为主动,有效的构建生成性课堂  通常课堂上主体都是学生,但是对于阅读教学
一看到这个标题,你肯定会呵呵一笑,说:“这哪是什么问题呀?当然是2只袜子成一双啊!”真是这样吗?不不不,答案可没那么简单。那到底是几只呢?继续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冬日清晨,尼莫很不情愿地起了床,衣服都穿好了,开始找袜子。他把手伸进装有很多袜子的抽屉中,看都没看,随机拽出了2只袜子。接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啊,不同色,不是一双!”  发现取出的袜子不是一双,于是他把取出的袜子又全给放了回
传说中,“魔法爱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任何愿望。但是,寻找“魔法爱心”的过程困难重重。据说路上有一条河叫机关河,需要踩着魔法白莲的弟弟——前叶过河。走到河中央的时候。白莲会拿出10块一模一样的蛋糕,其中有一块蛋糕隐含机关,寻找的人有3次机会把这块蛋糕找出来。如果没找对,荷叶弟弟就会使劲转圈,再使劲一摇,把你从荷叶上晃下去,这时,食人鱼就会成群结队地游过来……  小兔子美美第一次听到“魔法爱心”的故事
内容摘要:鲁迅演讲对中国现当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无论演讲视角还是立言视角,“鲁迅风”和“鲁迅说”在当今中国依然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演讲 影响 立言  鲁迅的演讲思想和艺术不仅是其整体文学思想和艺术不可分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中国现代演讲思想和艺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中国现当代演讲尤其是文学演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鲁迅演讲在当时的影响,主要是社会影响,包括青年的热烈欢迎,当
内容摘要:“零余者”这一文学形象起源于俄国,并在以日本岛崎藤村的《破戒》与中国以郁达夫的《沉沦》为代表的作品中得到发展。它在中日比较文学中深入人心并成为中日青年反映内心世界、反思生存状况的生动写照。而在我国跨入经济社会的今天,“蚁族”、“蜗居”等青年人的发展瓶颈也不断涌现并成为社会关注、研究的新热点。他们的困境与焦虑与“零余者”存在着诸多相似。以《破戒》及《沉沦》为中心,剖析“零余者”的形象特色,
外婆去世已二十一年了,每次想起她,那个满头白发却能挑着两大桶水健步如飞的小脚老太的身影便迅速浮现在我眼前。这二十多年里,我已记不清她曾有多少次出现在我的梦里,梦里的她仍然那么精神,那么硬朗,那么慈祥……   外婆生于1916年,一生命途多舛,饱经磨难,原本夫家、娘家的家境都不好,而偏偏刚过四十,又经受中年丧夫之痛:我外公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去世时,我舅舅他们七兄妹中尚有四个在十岁以下(我母亲当时不到七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高等教育面对新时期成长的大学生肩负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高校职能,对于社会输入优质人才,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其中高校辅导员是直接面对大学生群体,与大学生直接交流的人。而面对全面大学的新时代,如何在大学群体里,保证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更有成果,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辅导
逻辑学的用处  有个学生请教爱因斯坦逻辑学有什么用。  爱因斯坦问他:“两个人从烟囱里爬出去,一个满脸烟灰,一个干干净净,你认为哪一个人会去洗澡?”  “当然是脏的那个。”学生想都不想,直接回答。  “不对。脏的那个人看到对方干干净净,以为自己也不脏,你觉得他会去洗澡吗?”爱因斯坦反问道。  湖南长沙 许浩然  达不到黄金比  小明今天学了黄金分割,回到家看见爸爸在看电视。小明打量了爸爸一番后,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