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论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流变与转型

来源 :国际安全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k213071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特征.当下探讨“国家安全”,应注意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联系和区别,古代“国家安全观”可以体现在历代王朝对君王贤能、仁义、礼法、政治制度、民本思想的评议上.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存在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的总基调,其特征是有备无患、具有防御性.“国家安全”与“天子”“臣民”的能动性存在依附关系,与礼法秩序、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统合存在构建关系,民本思想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国家安全”是“外”与“内”的统合体.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国家安全观”存在重中原而轻“夷狄”、重文轻武、重谋轻力等种种局限.历代政权在具体实现“国家安全”方面,重视遣师戍守、设界立关,重视舆图绘制,通过以边拱安、屯田守边、设立“情报”机构等手段强化国家安全.近代以来,维护国家安全的国家“边界线”越来越清晰,中华民族的“总体安全观”越来越强烈,安全观从以皇权为核心转变为以“民族国家”为核心,从“内防”“陆防”为主转向以“外防”“海防”为主,进一步向现代概念上的“国家安全观”转变.
其他文献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经济形式,各类贷款业务相继产生,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校园贷款的审批门槛较低,导致校园贷款存在一系列法律问题.校园贷款是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同时具备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校园贷款的申请操作程序较为简便,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广泛关注,为了全面发挥出校园贷款的应用成效,需要全面分析经济法下校园借贷现象的法律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法律风险预防能力,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