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将习作与生活结合?首先,我精心研读教材,了解教学目标,并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初步设计教学过程,再与同年级组教师共同研究,最终定稿。为了调动学生兴趣,我特意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请电教老师专门拍摄了一段录像。
上课铃响了,我微笑着走进教室。“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学校曾经开展过哪些集体比赛项目?你最喜欢什么项目?”这一问,学生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最喜欢跳长绳”“我最喜欢拔河”。他们快乐地说着,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我接住话语:“有一位同学,他也喜欢拔河,还写了一篇有关拔河的习作,想读读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认真读一读,找出这篇习作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交流后,我让学生对照文本中教师的“眉批”和“总批”,比较一下,自己有没有把存在的问题找出来。不少学生找出了主要问题,我顺势表扬了他们:“你们真了不起!老师发现的问题你们都找出来了,你们也能当小老师了。”学生兴奋的表情写在脸上。
接着重点指导修改第5段(学会把重点部分——拔河的场面写具体),为了改好这部分内容,我把事先准备的录像放给学生看,学生看到自己拔河时的镜头,忍不住哈哈大笑,课堂的气氛又一次活跃起来,学生的话匣子也打开了,有的已经在下面说起来。“请选择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同学,抓住他的动作、姿势、神态仔细观察,然后再和周围的同学交流。”
“下面谁来说给大家听?”唐联昊第一个高高地举起了手,他迫不及待地说:“那天的比赛真是太激烈了。同学们齐心协力,使出吃奶的力气往后拉。你瞧,大力士王磊将绳子扛在肩上,背对同学,像纤夫背纤似的往后拉,小脸涨得通红。”虽然只抓住了一名选手的动作,但我还是带头为他鼓起掌,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胆小的翟忍也高高举起了手,“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握紧绳子,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向后倾,拼命向自己的方向拽绳子。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五(1)班,一会儿又移向五(2)班,摇摆不定。双方的拉拉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用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拉拉队的喊声,红绸带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胜了。”说得真好,既关注双方队员的整体表现,又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作文大王”梁芙蓉胸有成竹地举起手,有条不紊地说道:“扣人心悬的时刻到了,场面立即由低潮转向高潮,同学们的呐喊声融成一片,选手们拍拍手,蹬蹬脚,活络活络筋骨,然后提起粗粗的拔河绳,摆好了pose,成弓步式,用脚顶着脚。哨声一响,同学们便使出吃奶的力气,用力拉紧绳子,只见他们的手都勒红了,汗珠滚滚,红绸带始终在中间。瞧,领头的韩浩,知道自己是排头兵,对后面同学影响很大,身子往后倾斜,双手像螃蟹的钳子一样,紧紧地抓住绳子不放,汗珠顺着脸颊滚落下来,他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两眼如铜铃,恨不得自己是大力士。突然(1)班像发威一样,把红绸带一下子拉到他们一边。‘嘟——’(1)班赢了第一场。下一场要赢,我在心里默默地给队员们打气。健儿们交换了一下位子,腮帮子鼓起,面红耳赤、气喘吁吁,像一个个钢铁战士,重新拿起了绳子。‘嘟——’此时此刻,心声都能摸得着,加油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健儿们紧闭着呼吸,身体几乎躺着,肌肉紧绷,身上的汗毛发直,头发竖起,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红绸带也慢慢靠近(2)班。‘嘟——’我班赢了!”随后,同学们的发言异彩纷呈,于是,我安排学生开始自我修改习作。
下课铃响了,我宣布下课,学生却意犹未尽。我宣布:当天的语文作业只有一项:日记 (题目:话说今天的语文课)
第二天,当我打开学生的日记,不禁怔住了:
“今天的语文课,老师引导得特别细致,同学们听得特别专注、特别投入,比赛的过程都是我们平时亲身经历的,不知不觉中,我们学会了修改习作,不知不觉中,一篇优秀的习作便跃然纸上。原来习作如此简单!
当屏幕上出现我们班和五(1)班拔河的画面时,同学们兴奋地叫起来:王磊、翟忍……一个个熟悉的面孔。这是我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看着激烈的比赛场景,听着震耳的叫喊声,我仿佛回到了拔河赛场……”
想不到,指导学生在生活中选择写作素材,让习作演绎生活,会这么事半功倍!可见,没有生活,就没有习作。离开了生活,习作就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以儿童生活为内容的习作教学是儿童生活中言语交际的一种需要,通过以生活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认识,形成主体人格。这使我认识到写作是生活的需要,不是一种点缀,不是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本身。我们要让学生放飞心灵,放飞希望,用纯真去感悟生活,用笔触去抒写生活。让习作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游戏。
(作者单位:南京市共青团路小学)
上课铃响了,我微笑着走进教室。“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学校曾经开展过哪些集体比赛项目?你最喜欢什么项目?”这一问,学生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最喜欢跳长绳”“我最喜欢拔河”。他们快乐地说着,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我接住话语:“有一位同学,他也喜欢拔河,还写了一篇有关拔河的习作,想读读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认真读一读,找出这篇习作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交流后,我让学生对照文本中教师的“眉批”和“总批”,比较一下,自己有没有把存在的问题找出来。不少学生找出了主要问题,我顺势表扬了他们:“你们真了不起!老师发现的问题你们都找出来了,你们也能当小老师了。”学生兴奋的表情写在脸上。
接着重点指导修改第5段(学会把重点部分——拔河的场面写具体),为了改好这部分内容,我把事先准备的录像放给学生看,学生看到自己拔河时的镜头,忍不住哈哈大笑,课堂的气氛又一次活跃起来,学生的话匣子也打开了,有的已经在下面说起来。“请选择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同学,抓住他的动作、姿势、神态仔细观察,然后再和周围的同学交流。”
“下面谁来说给大家听?”唐联昊第一个高高地举起了手,他迫不及待地说:“那天的比赛真是太激烈了。同学们齐心协力,使出吃奶的力气往后拉。你瞧,大力士王磊将绳子扛在肩上,背对同学,像纤夫背纤似的往后拉,小脸涨得通红。”虽然只抓住了一名选手的动作,但我还是带头为他鼓起掌,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胆小的翟忍也高高举起了手,“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握紧绳子,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向后倾,拼命向自己的方向拽绳子。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五(1)班,一会儿又移向五(2)班,摇摆不定。双方的拉拉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用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拉拉队的喊声,红绸带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胜了。”说得真好,既关注双方队员的整体表现,又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作文大王”梁芙蓉胸有成竹地举起手,有条不紊地说道:“扣人心悬的时刻到了,场面立即由低潮转向高潮,同学们的呐喊声融成一片,选手们拍拍手,蹬蹬脚,活络活络筋骨,然后提起粗粗的拔河绳,摆好了pose,成弓步式,用脚顶着脚。哨声一响,同学们便使出吃奶的力气,用力拉紧绳子,只见他们的手都勒红了,汗珠滚滚,红绸带始终在中间。瞧,领头的韩浩,知道自己是排头兵,对后面同学影响很大,身子往后倾斜,双手像螃蟹的钳子一样,紧紧地抓住绳子不放,汗珠顺着脸颊滚落下来,他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两眼如铜铃,恨不得自己是大力士。突然(1)班像发威一样,把红绸带一下子拉到他们一边。‘嘟——’(1)班赢了第一场。下一场要赢,我在心里默默地给队员们打气。健儿们交换了一下位子,腮帮子鼓起,面红耳赤、气喘吁吁,像一个个钢铁战士,重新拿起了绳子。‘嘟——’此时此刻,心声都能摸得着,加油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健儿们紧闭着呼吸,身体几乎躺着,肌肉紧绷,身上的汗毛发直,头发竖起,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红绸带也慢慢靠近(2)班。‘嘟——’我班赢了!”随后,同学们的发言异彩纷呈,于是,我安排学生开始自我修改习作。
下课铃响了,我宣布下课,学生却意犹未尽。我宣布:当天的语文作业只有一项:日记 (题目:话说今天的语文课)
第二天,当我打开学生的日记,不禁怔住了:
“今天的语文课,老师引导得特别细致,同学们听得特别专注、特别投入,比赛的过程都是我们平时亲身经历的,不知不觉中,我们学会了修改习作,不知不觉中,一篇优秀的习作便跃然纸上。原来习作如此简单!
当屏幕上出现我们班和五(1)班拔河的画面时,同学们兴奋地叫起来:王磊、翟忍……一个个熟悉的面孔。这是我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看着激烈的比赛场景,听着震耳的叫喊声,我仿佛回到了拔河赛场……”
想不到,指导学生在生活中选择写作素材,让习作演绎生活,会这么事半功倍!可见,没有生活,就没有习作。离开了生活,习作就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以儿童生活为内容的习作教学是儿童生活中言语交际的一种需要,通过以生活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认识,形成主体人格。这使我认识到写作是生活的需要,不是一种点缀,不是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本身。我们要让学生放飞心灵,放飞希望,用纯真去感悟生活,用笔触去抒写生活。让习作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游戏。
(作者单位:南京市共青团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