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
对于位于豫西的伊川县来说,从传统基础上看,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太多的先天优势。但该县却能扬长补短,挖掘开发可利用的新资源、新动力、新优势,创新务实地开展工作,上下努力,多措并举,把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拓开了新农村建设的新天地……
敢教农村换新天
伊川县地处八百里伏牛山东麓浅山丘陵地区,总面积1234平方公里,地貌以“一山两川七分岭”为特点,全县辖8镇6乡共369个行政村,总人口75万,可耕地仅有86万亩。伊川不仅仅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县,还被列入全省23个对外开放县、35个扩权县和郑洛城市工业走廊县。
有了目标,就有了追求的动力;有了方向,就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为了将新农村建设的事情做好,伊川县委、县政府围绕自身实际,制定出“以加强小城镇管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农村基础建设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在发展中推进,在推进中完善,在完善中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从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营造浓厚的建设氛围,不断创新和改变工作方式,引领广大干部群众主动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面对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及已取得的良好成效,县委书记郭宜品充满自信。
据了解,为了夯实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基础,伊川县建立了“伊川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有关县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进一步加强了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乡镇也调整充实了本乡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印发了伊新农〔2010〕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伊新农〔2010〕2号《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招标承包保洁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工作任务,完善了工作措施,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配合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浓厚的建设氛围,真正发挥农村群众的主体作用,采取以会代训、专家授课、印发宣传资料和典型经验介绍材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谋划者、实践者、受益者;同时,县新农办会同县广电局专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题报道组,通过伊川电视台开辟“聚焦新农村”等专题栏目,及时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和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
在伊川县城的西北隅,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天然氧吧”的西山植物园,这是当地农民及周边市民休闲的一个好去处。在这个“天然氧吧”旁,有一个“向阳新村”新型农民居住社区。现代化标准楼房,多功能休闲娱乐场所,功能齐全的社区办公及安防设施,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记者真的想不到这是一座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
正在同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研究有关事宜的伊川县城关镇北府店村党支部书记谢高社和副书记周红卫告诉记者,城关镇北府店村位居伊川县县城中心,是2010年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3.5万人。北府店村八个村民小组,870户居民,3300口人,党员121名,现村内无耕地,属标准的城中失地村,村民主要从事建筑业、运输业、养殖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曾多次荣获省级“综合治理先进村”、“五五普法先进村”、“小康村”、“先进党支部”等称号。
两位长年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说,原来他们村在老县城内,房子破旧,居住生活环境很恶劣,是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了农村面貌,大大提高了他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推进农业大发展
有位多年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曾经说过,农村的发展,其主体仍然是农民本身,土地是他们的根,由土地衍生的产业是他们发展的魂。记者在伊川县采访时,品味到其言不虚。
在鸣皋镇、白沙镇的温棚蔬菜基地的蔬菜大棚旁,几位正在采摘大棚番茄的菜农向记者说起他们发展大棚蔬菜的事儿……
“俺们原来种菜都是小打小闹地摸索着干,这几年政府大力支持,既给资金,又帮助指导销售,俺们才稳健地发展起来了,收入也是原来的好几倍!”
“我不懂技术,没有文化,乡里的技术人员就到我的菜棚里指导,现在‘中’了,菜的产量、质量都提高了,还卖上了好价钱哩!”
“没有政府的支持做后盾,我说啥也不敢连着上了几个大棚菜,你看我刚买的轿车!现在的日子美着哩!”
他们的兴奋写在脸上,他们的信心透在话语中,他们的幸福洋溢在乡村的每个角落……
说到政府如何支持、培育、发展适合当地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时,伊川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县政府副县长李君坦率地告诉记者: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改变生产生活环境,过上幸福指数更高的现代化新生活。支撑起这种新生活的支柱就是为农民增收的农村经济产业。所以,我们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培育支柱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结合市场需求和伊川县实际,按照“强龙头、优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思路,重点在城关、平等、鸣皋、白元、水寨、彭婆六个乡镇发展温棚蔬菜基地;在鸦岭、高山、鸣皋等乡镇发展特色杂粮基地;在东干渠、西干渠和彭江路发展优质烟叶基地;在江左、吕店、彭婆等10个乡镇发展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在鸦岭、高山、平等、鸣皋、酒后等乡镇发展肉牛养殖基地;在平等、鸣皋、葛寨、白元、水寨等乡镇发展肉蛋鸡养殖基地。仅2010年就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6个。围绕各产业基地,相继培植龙头企业60家,其中2家省、18家市重点企业,县级重点企业40家。通过龙头带动,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白元乡土门村村头有一片荒山坡,原来到处是荒草荆棘,沟壑纵横,土质贫瘠,别说是村民上去开垦耕种了,就是放牛羊也很少有人去,是一个“鬼见愁”的荒芜之地。
当记者在白元乡党委书记刘龙庄等人的陪同下,登上这片山坡时,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一点荒芜迹象。放眼坡下,荆棘野草不见了,脚下到处是新栽的各种果树苗,从苗地边小牌子上可以看到:礼品核桃、榛子、树莓、桃、李、杏、柿、葡萄……足足有几十种。当他们得知这山坡上种粮食不如种果树时,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乡里协调并组织村民上山拓荒,将荒坡的面貌彻底改变,同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著名果树专家曹尚银研究员联手,引进了以礼品核桃为主的几十种附加值高、见效快的新一代果树良种,以土门村村民徐会轩、徐坤合为主,筹建了总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1200亩的果木产业基地,如今大量的果树幼苗已经成活,小嫩芽在春风中摆动着小手,犹如击打着希望的节拍……
刘龙庄说,“核桃是新品种,皮薄肉丰,三年成果,保守地算,成果后每亩收入都可以在8000到2万元之间。为了使上坡种果树的农民们都有稳定收入,我们组建了红石山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让更多的农民挣到更多的钱!”……
新型农民享尊严
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和谐安定的环境中享受快乐和幸福,不仅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目的,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朴素要求。
在郑村社区、江左社区、任沟村社区、瑶张村社区等一批新建起来的新型农村社区,路平了街宽了,树绿了花儿红了,就连一套套健身器材也被村里的老人、孩子们玩儿得得心应手。陪同记者采访的县领导介绍,俺这里的新型农村社区美着哩,环境整洁,鸟语花香,有健身场地,有娱乐室,有文化大院……就连俺们这些在机关工作的同志都觉着生活在这些社区的农民群众是幸福和快乐的。
在水寨镇司马沟村的新型农村社区,记者见到了刚从新房建筑工地赶来的该村党支部书记司马灿彬。司马书记告诉我们,原来他们村全在一个沟里住,环境很差,是新农村建设让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侯占国县长概括道:“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目标,结合伊川县实际,从现实条件中寻找工作突破口,务实而开创性地使各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实整治了农村的卫生环境,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健全了工作机制,使各个环节的工作得到具体落实;动员各界力量,对新农村建设实施帮扶,尤其是在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方面,一是尊重群众意愿。采用‘4+2’工作法,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行民主商议、民主决策,不搞强迫命令,充分体现农民群众在新型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进行分类指导。根据基础条件、发展水平不同,分类指导,梯次推进,成熟一批建设一批,工程不搞一刀切。三是抓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规划、城中村改造等进行有机衔接,与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紧密结合。”
听了侯占国县长的介绍,再回味几天来的所见所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伊川县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既没有沿袭别人的路子,也没有浮于表面做“形象工程”,而是依托当地实际,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可行之路。
对于位于豫西的伊川县来说,从传统基础上看,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太多的先天优势。但该县却能扬长补短,挖掘开发可利用的新资源、新动力、新优势,创新务实地开展工作,上下努力,多措并举,把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拓开了新农村建设的新天地……
敢教农村换新天
伊川县地处八百里伏牛山东麓浅山丘陵地区,总面积1234平方公里,地貌以“一山两川七分岭”为特点,全县辖8镇6乡共369个行政村,总人口75万,可耕地仅有86万亩。伊川不仅仅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县,还被列入全省23个对外开放县、35个扩权县和郑洛城市工业走廊县。
有了目标,就有了追求的动力;有了方向,就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为了将新农村建设的事情做好,伊川县委、县政府围绕自身实际,制定出“以加强小城镇管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农村基础建设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在发展中推进,在推进中完善,在完善中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从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营造浓厚的建设氛围,不断创新和改变工作方式,引领广大干部群众主动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面对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及已取得的良好成效,县委书记郭宜品充满自信。
据了解,为了夯实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基础,伊川县建立了“伊川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有关县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进一步加强了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乡镇也调整充实了本乡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印发了伊新农〔2010〕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伊新农〔2010〕2号《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招标承包保洁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工作任务,完善了工作措施,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配合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浓厚的建设氛围,真正发挥农村群众的主体作用,采取以会代训、专家授课、印发宣传资料和典型经验介绍材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谋划者、实践者、受益者;同时,县新农办会同县广电局专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题报道组,通过伊川电视台开辟“聚焦新农村”等专题栏目,及时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和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
在伊川县城的西北隅,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天然氧吧”的西山植物园,这是当地农民及周边市民休闲的一个好去处。在这个“天然氧吧”旁,有一个“向阳新村”新型农民居住社区。现代化标准楼房,多功能休闲娱乐场所,功能齐全的社区办公及安防设施,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记者真的想不到这是一座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
正在同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研究有关事宜的伊川县城关镇北府店村党支部书记谢高社和副书记周红卫告诉记者,城关镇北府店村位居伊川县县城中心,是2010年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3.5万人。北府店村八个村民小组,870户居民,3300口人,党员121名,现村内无耕地,属标准的城中失地村,村民主要从事建筑业、运输业、养殖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曾多次荣获省级“综合治理先进村”、“五五普法先进村”、“小康村”、“先进党支部”等称号。
两位长年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说,原来他们村在老县城内,房子破旧,居住生活环境很恶劣,是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了农村面貌,大大提高了他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推进农业大发展
有位多年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曾经说过,农村的发展,其主体仍然是农民本身,土地是他们的根,由土地衍生的产业是他们发展的魂。记者在伊川县采访时,品味到其言不虚。
在鸣皋镇、白沙镇的温棚蔬菜基地的蔬菜大棚旁,几位正在采摘大棚番茄的菜农向记者说起他们发展大棚蔬菜的事儿……
“俺们原来种菜都是小打小闹地摸索着干,这几年政府大力支持,既给资金,又帮助指导销售,俺们才稳健地发展起来了,收入也是原来的好几倍!”
“我不懂技术,没有文化,乡里的技术人员就到我的菜棚里指导,现在‘中’了,菜的产量、质量都提高了,还卖上了好价钱哩!”
“没有政府的支持做后盾,我说啥也不敢连着上了几个大棚菜,你看我刚买的轿车!现在的日子美着哩!”
他们的兴奋写在脸上,他们的信心透在话语中,他们的幸福洋溢在乡村的每个角落……
说到政府如何支持、培育、发展适合当地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时,伊川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县政府副县长李君坦率地告诉记者: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改变生产生活环境,过上幸福指数更高的现代化新生活。支撑起这种新生活的支柱就是为农民增收的农村经济产业。所以,我们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培育支柱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结合市场需求和伊川县实际,按照“强龙头、优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思路,重点在城关、平等、鸣皋、白元、水寨、彭婆六个乡镇发展温棚蔬菜基地;在鸦岭、高山、鸣皋等乡镇发展特色杂粮基地;在东干渠、西干渠和彭江路发展优质烟叶基地;在江左、吕店、彭婆等10个乡镇发展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在鸦岭、高山、平等、鸣皋、酒后等乡镇发展肉牛养殖基地;在平等、鸣皋、葛寨、白元、水寨等乡镇发展肉蛋鸡养殖基地。仅2010年就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6个。围绕各产业基地,相继培植龙头企业60家,其中2家省、18家市重点企业,县级重点企业40家。通过龙头带动,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白元乡土门村村头有一片荒山坡,原来到处是荒草荆棘,沟壑纵横,土质贫瘠,别说是村民上去开垦耕种了,就是放牛羊也很少有人去,是一个“鬼见愁”的荒芜之地。
当记者在白元乡党委书记刘龙庄等人的陪同下,登上这片山坡时,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一点荒芜迹象。放眼坡下,荆棘野草不见了,脚下到处是新栽的各种果树苗,从苗地边小牌子上可以看到:礼品核桃、榛子、树莓、桃、李、杏、柿、葡萄……足足有几十种。当他们得知这山坡上种粮食不如种果树时,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乡里协调并组织村民上山拓荒,将荒坡的面貌彻底改变,同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著名果树专家曹尚银研究员联手,引进了以礼品核桃为主的几十种附加值高、见效快的新一代果树良种,以土门村村民徐会轩、徐坤合为主,筹建了总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1200亩的果木产业基地,如今大量的果树幼苗已经成活,小嫩芽在春风中摆动着小手,犹如击打着希望的节拍……
刘龙庄说,“核桃是新品种,皮薄肉丰,三年成果,保守地算,成果后每亩收入都可以在8000到2万元之间。为了使上坡种果树的农民们都有稳定收入,我们组建了红石山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让更多的农民挣到更多的钱!”……
新型农民享尊严
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和谐安定的环境中享受快乐和幸福,不仅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目的,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朴素要求。
在郑村社区、江左社区、任沟村社区、瑶张村社区等一批新建起来的新型农村社区,路平了街宽了,树绿了花儿红了,就连一套套健身器材也被村里的老人、孩子们玩儿得得心应手。陪同记者采访的县领导介绍,俺这里的新型农村社区美着哩,环境整洁,鸟语花香,有健身场地,有娱乐室,有文化大院……就连俺们这些在机关工作的同志都觉着生活在这些社区的农民群众是幸福和快乐的。
在水寨镇司马沟村的新型农村社区,记者见到了刚从新房建筑工地赶来的该村党支部书记司马灿彬。司马书记告诉我们,原来他们村全在一个沟里住,环境很差,是新农村建设让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侯占国县长概括道:“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目标,结合伊川县实际,从现实条件中寻找工作突破口,务实而开创性地使各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实整治了农村的卫生环境,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健全了工作机制,使各个环节的工作得到具体落实;动员各界力量,对新农村建设实施帮扶,尤其是在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方面,一是尊重群众意愿。采用‘4+2’工作法,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行民主商议、民主决策,不搞强迫命令,充分体现农民群众在新型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进行分类指导。根据基础条件、发展水平不同,分类指导,梯次推进,成熟一批建设一批,工程不搞一刀切。三是抓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规划、城中村改造等进行有机衔接,与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紧密结合。”
听了侯占国县长的介绍,再回味几天来的所见所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伊川县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既没有沿袭别人的路子,也没有浮于表面做“形象工程”,而是依托当地实际,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