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语文课堂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要做到在备课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尊重,在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尊重,特别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学生 尊重
为了实施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 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曾力图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将课堂 还给学生。我们喊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口号,想尽种种办法,做出种种努力,可驻足回眸却发现学生还是被“主人”了一把。于是我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 ,逐渐的我们从课标中归纳出了一个关键词 ——尊重。教师作为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尊重就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一、在备课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备课是课堂讲授的前提,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因此,要保障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保证对学生的尊重,老师在上课前就必须认真备课。那么如何备课,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人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哪?我认为 在备课时要抱定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目标不放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法,教师的方便,教的精彩,教的舒服,而是应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要明确我们备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在备课时应考虑如果我是学生,在学习中我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怎样才能较好地掌握。只有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教学活动才有开展的可能和意义,所以在备课中我们应特别重视,精心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好,哪些是他们感兴趣的,哪些是远离他们生活的。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知识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因而它的基础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所以在备课中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已知中引进,对文章的理解要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鱼我所欲也》一文时,我设计由学生熟悉的陈毅的《梅岭三章》一诗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一句导入,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很轻松地进入了文本;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一文前,我设计这样一个作业,学生回家后,堵上耳朵,把自己封闭在黑暗中静静地呆上五分钟,然后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理解,失语、失明、失聪的海伦海勒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是多么不易,引领她走出黑暗也寂静的沙莉文老师是多么了不起,而健康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带着这种情感再去学习课文,学生就很容易与作者、老师达成情感共鸣。
二、尊重还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
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共同的依据,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中介。邱学华老师认为,“课本,课本,教学之根本。”因此,掌握和驾驭教材是备课的首要条件,只有熟悉教材,你才能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培养了学生哪些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了什么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再准确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认为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来说,一节课中学生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难点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举例《蒲公英》一课,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多次遇到,可学生又没有很好的掌握这一方法,所以在备课时我把掌握这一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不管是课上的引导提示,口头练习还是课后作业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难点设计为小男孩与蒲公英之间有哪些相似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小男孩在战争中失去父母失去了家,这与蒲公英在路边被人任意践踏相似,小男孩在原野上欢快地跑与蒲公英被踩倒后仍精神地生存相似。从而明确写蒲公英就是写如小男孩的人。后来的教学实践也证明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是正确的。
三、尊重也表现在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教学方法作为保证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介,在备课过程中轻视不得。精备了学生和教材却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仍然是不完满的教学活动,甚至会因为教法的选用不当,而使得精备学生、精备教材的努力付之东流。教学方法的使用得当才能将教师在备课过程所把握的学生特点及对教材的精确分析体现出来,才能准确高效又充满激情地将教材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尊重这一主题词。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必须精备教法,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在上课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如何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A.从广度开拓,扩大知识覆盖面。在教读一些内容较浅显,好理解的文章时,可采用这一方法,审慎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存储,使他们吸取多种营养,尽量把课上丰满。比如:于漪老师上《晋祠》一课,备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进行广度上的开拓。
(1)学生依次介绍一处祖国的名声古迹,要求:一说清楚,二讲速度(时间两分钟);
(2)教师出示《中国名胜词典》告诉学生此书共收4400多个条目,引出课题。指点有“晋”字做为依据,“晋祠”条目可在陕西省部分查到;
(3)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所收的“晋祠”条目;
(4)请学生把这段话标上句子顺序,并将条目介绍的有关内容与课文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5)请学生比较“条目”与课文介绍的异同,发表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条目”与课文在介绍晋祠与太原的空间距离时数字有差异,“三绝”所指的对象有出入。“槐树”的朝代说法不统一。学生思考议论后明确认为:数据的差异由方位的差异决定,课文写“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四十里”,而条目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两者并不矛盾;对第二个问题,一学生用《中学语文阅读手册》中的有关内容做了完整的阐释:“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多。”“槐”有“隋槐”、“唐槐”两种说法,是因为隋朝统治时间短,隋唐相隔不长,所以二种说法皆可。复习了隋的统一和覆灭时间,并水到渠成地点了文史知识:朝代短暂的往往在习惯上与后一个朝代并提,如秦汉、隋唐、金元等。 短短的一堂语文课,引进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知识容量要比一般的课堂的知识容量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在于漪老师的课堂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知识面不断扩大。
B.从深度探讨,加强学生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学孜孜以求的根本原则。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善于思索,透过现象洞悉事物之本质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努力向教材深处开掘,设计出精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于漪老师在上“《友邦惊诧论》一课时设计了很多问题,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向深处发展,如:为何说“只要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略有知觉”寓含什么深意?起什么作用?改成“略有知识”行不行?这样咬文嚼字,帮助学生在深入消化课文的同时,也进行了深入思维的严格教训,有助于学生表达思想感情时做到准确、严密、传神。
C.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如果学生的活动层次少,不能人每个学生参与,那就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而合作讨究的学习方式就应运而生了。 第一层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使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荐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次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也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
如在进行文言文翻译环节是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同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见解,师生共享,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利用差异资源,达到较高境界的途径。在合作中鼓励学生自我组合,寻找对手结成小组,通过探究达成共识。
在讲读《哨子》一文时,我提出“哨子”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同学们想一起,你是怎样认识“哨子”的?针对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产生了三个答案:(1)“哨子”事情令人深思,细想起来确实给人很大启发。“哨子”是坏事,因为了花了冤枉钱,但却又可以变成好事,因为吸取了教训。这就是“哨子”的得大于失。(2)还是顺境好,人人都希望有个顺利的环境,况且真正身处逆境时,心里才不好受呢!(3)我们希望一帆风顺,但逆境来了也不怕。由引可见,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又是一种资源,师生共享。
……
当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定,最适合他们的才是最好的,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还要学生自己选择。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喜欢与人交流,有的学生擅长归纳概括;有的学生擅长朗读背诵。我们老师不应该强求一律,这就是对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的尊重。
在学习《将进酒》一文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两种学习方法供学生自由选择:(1)说出诗人情感的变化;(2)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于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空间,就出现了不同方式的学习汇报。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只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只要适合学生,在教学中我们都可采用
四、尊重更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要想让学生在这一舞台上进行表演,就必须使他们积极有效的参与进来。此处的参与不是我讲他记,而是让学生确实走到教学中,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课程就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再只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的主人地位得到了尊重,从而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1)学习目标自我确定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习自我确定。这样就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2)学习方法自我选择。
(3)学习评价自我调控.。
在单元总结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制订测试重点,交换答题并交换判卷,从而让害怕考试的学生,喜欢上考 试,从而成为快乐而主动的求知者。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提醒自己,学生是主人,是求知者,我也是求知者,在求知中,老师与学生地地位是平等的,只有与学生共创共生,才能形成双赢的“学习共同体”。
作者简介:
金燕勇(1965——),女,汉族,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河北省名师。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院附属中学)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学生 尊重
为了实施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 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曾力图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将课堂 还给学生。我们喊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口号,想尽种种办法,做出种种努力,可驻足回眸却发现学生还是被“主人”了一把。于是我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 ,逐渐的我们从课标中归纳出了一个关键词 ——尊重。教师作为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尊重就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一、在备课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备课是课堂讲授的前提,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因此,要保障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保证对学生的尊重,老师在上课前就必须认真备课。那么如何备课,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人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哪?我认为 在备课时要抱定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目标不放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法,教师的方便,教的精彩,教的舒服,而是应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要明确我们备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在备课时应考虑如果我是学生,在学习中我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怎样才能较好地掌握。只有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教学活动才有开展的可能和意义,所以在备课中我们应特别重视,精心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好,哪些是他们感兴趣的,哪些是远离他们生活的。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知识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因而它的基础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所以在备课中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已知中引进,对文章的理解要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鱼我所欲也》一文时,我设计由学生熟悉的陈毅的《梅岭三章》一诗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一句导入,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很轻松地进入了文本;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一文前,我设计这样一个作业,学生回家后,堵上耳朵,把自己封闭在黑暗中静静地呆上五分钟,然后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理解,失语、失明、失聪的海伦海勒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是多么不易,引领她走出黑暗也寂静的沙莉文老师是多么了不起,而健康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带着这种情感再去学习课文,学生就很容易与作者、老师达成情感共鸣。
二、尊重还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
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共同的依据,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中介。邱学华老师认为,“课本,课本,教学之根本。”因此,掌握和驾驭教材是备课的首要条件,只有熟悉教材,你才能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培养了学生哪些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了什么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再准确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认为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来说,一节课中学生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难点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举例《蒲公英》一课,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多次遇到,可学生又没有很好的掌握这一方法,所以在备课时我把掌握这一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不管是课上的引导提示,口头练习还是课后作业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难点设计为小男孩与蒲公英之间有哪些相似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小男孩在战争中失去父母失去了家,这与蒲公英在路边被人任意践踏相似,小男孩在原野上欢快地跑与蒲公英被踩倒后仍精神地生存相似。从而明确写蒲公英就是写如小男孩的人。后来的教学实践也证明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是正确的。
三、尊重也表现在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教学方法作为保证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介,在备课过程中轻视不得。精备了学生和教材却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仍然是不完满的教学活动,甚至会因为教法的选用不当,而使得精备学生、精备教材的努力付之东流。教学方法的使用得当才能将教师在备课过程所把握的学生特点及对教材的精确分析体现出来,才能准确高效又充满激情地将教材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尊重这一主题词。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必须精备教法,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在上课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如何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A.从广度开拓,扩大知识覆盖面。在教读一些内容较浅显,好理解的文章时,可采用这一方法,审慎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存储,使他们吸取多种营养,尽量把课上丰满。比如:于漪老师上《晋祠》一课,备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进行广度上的开拓。
(1)学生依次介绍一处祖国的名声古迹,要求:一说清楚,二讲速度(时间两分钟);
(2)教师出示《中国名胜词典》告诉学生此书共收4400多个条目,引出课题。指点有“晋”字做为依据,“晋祠”条目可在陕西省部分查到;
(3)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所收的“晋祠”条目;
(4)请学生把这段话标上句子顺序,并将条目介绍的有关内容与课文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5)请学生比较“条目”与课文介绍的异同,发表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条目”与课文在介绍晋祠与太原的空间距离时数字有差异,“三绝”所指的对象有出入。“槐树”的朝代说法不统一。学生思考议论后明确认为:数据的差异由方位的差异决定,课文写“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四十里”,而条目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两者并不矛盾;对第二个问题,一学生用《中学语文阅读手册》中的有关内容做了完整的阐释:“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多。”“槐”有“隋槐”、“唐槐”两种说法,是因为隋朝统治时间短,隋唐相隔不长,所以二种说法皆可。复习了隋的统一和覆灭时间,并水到渠成地点了文史知识:朝代短暂的往往在习惯上与后一个朝代并提,如秦汉、隋唐、金元等。 短短的一堂语文课,引进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知识容量要比一般的课堂的知识容量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在于漪老师的课堂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知识面不断扩大。
B.从深度探讨,加强学生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学孜孜以求的根本原则。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善于思索,透过现象洞悉事物之本质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努力向教材深处开掘,设计出精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于漪老师在上“《友邦惊诧论》一课时设计了很多问题,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向深处发展,如:为何说“只要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略有知觉”寓含什么深意?起什么作用?改成“略有知识”行不行?这样咬文嚼字,帮助学生在深入消化课文的同时,也进行了深入思维的严格教训,有助于学生表达思想感情时做到准确、严密、传神。
C.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如果学生的活动层次少,不能人每个学生参与,那就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而合作讨究的学习方式就应运而生了。 第一层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使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荐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次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也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
如在进行文言文翻译环节是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同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见解,师生共享,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利用差异资源,达到较高境界的途径。在合作中鼓励学生自我组合,寻找对手结成小组,通过探究达成共识。
在讲读《哨子》一文时,我提出“哨子”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同学们想一起,你是怎样认识“哨子”的?针对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产生了三个答案:(1)“哨子”事情令人深思,细想起来确实给人很大启发。“哨子”是坏事,因为了花了冤枉钱,但却又可以变成好事,因为吸取了教训。这就是“哨子”的得大于失。(2)还是顺境好,人人都希望有个顺利的环境,况且真正身处逆境时,心里才不好受呢!(3)我们希望一帆风顺,但逆境来了也不怕。由引可见,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又是一种资源,师生共享。
……
当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定,最适合他们的才是最好的,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还要学生自己选择。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喜欢与人交流,有的学生擅长归纳概括;有的学生擅长朗读背诵。我们老师不应该强求一律,这就是对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的尊重。
在学习《将进酒》一文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两种学习方法供学生自由选择:(1)说出诗人情感的变化;(2)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于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空间,就出现了不同方式的学习汇报。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只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只要适合学生,在教学中我们都可采用
四、尊重更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要想让学生在这一舞台上进行表演,就必须使他们积极有效的参与进来。此处的参与不是我讲他记,而是让学生确实走到教学中,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课程就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再只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的主人地位得到了尊重,从而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1)学习目标自我确定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习自我确定。这样就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2)学习方法自我选择。
(3)学习评价自我调控.。
在单元总结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制订测试重点,交换答题并交换判卷,从而让害怕考试的学生,喜欢上考 试,从而成为快乐而主动的求知者。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提醒自己,学生是主人,是求知者,我也是求知者,在求知中,老师与学生地地位是平等的,只有与学生共创共生,才能形成双赢的“学习共同体”。
作者简介:
金燕勇(1965——),女,汉族,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河北省名师。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