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特点,切实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注重知识间的正迁移,多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多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多鼓励学生反向思维,多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多注重一题多解,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创新思维;数学教学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63-01
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中创设“心理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创设打破“常规”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敢问;创设“质疑”的课堂空间使学生敢说;创设“动手”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做、会做,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创设“心理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不惟书”, “只求实”。如:在认识正数和负数时,让学生不能只是孤立地认识,而要培养他们看到一个数就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如看到零上30℃就用30℃表示,零下20℃则用-20℃来表示;当看到收入200记作200元时,那么支出135元应记作什么呢?
二、创设打破“常规”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敢问
培养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教材,多方面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对代数4a作出解释时,可以这样解释:当正方形的边长为a,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a;或苹果的价格是a元/千克,买4千克的苹果需4a元……都是正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我会先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表现。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在教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这一章时,3×3的方格图案中有多少个正方形?再问4×4的方格图案,有多少个正方形呢?进一步让学生在尝试中寻找规律,总结经验,建立数学模型,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思考得到n×n的方格图案中的正方形的个数是(12+22 32 …+n2),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问题犹如一颗小石头,在同学们的心中泛起层层的波澜。
三、创设“质疑”的课堂空间使学生敢说
1.精心组织提供讨论质疑的课堂空间
组织课堂讨论是启迪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方式。所讨论的问题,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由于不受约束,就会发言大胆,思维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出发点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而“讨论式”教学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质疑的课堂空间,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
2.精心设置问题的情境进行提问
提出问题促使产生学生讨论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适当利用一题多问,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强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一问激起千层浪。
如讲:请以给定的图形△△○○=(两个三角形、两个圆、两条平行线)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分类展示,启迪学生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逐步得到提高。
3.精心设计例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讲解“你知道一千万有多大吗?”时可先让学生展开讨论,那么这样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方法。如: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估计1000万册这样的数学课本摞在一起有多高?有几层楼高?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4.精心设计发散思维的练习
有些数学题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的练习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上去理解、思考、从而找到不同的答案,如讲:学生掌握乘方的意义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一组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方算式。① 5×5×5 ② 4×4×4×4 ③ 25×25×5×5,前两题因为是同数连乘,改成乘方算式毫无疑问,对于③题,题目本身就带有探索性。此时的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正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时机。老师应当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一个人人发表独特见解的情境,所以班级里的气氛就会活跃。这说明只要老师精心设计了练习,就能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创设“动手”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做、会做
课堂中要加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发现,如讲解“数据的收集”时可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有效巩固了新知,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如讲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就让学生先自己准备立体图形,然后用自己手中的模型通过拼、剪、贴来认识图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思考的机会,注重知识间的正迁移,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多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多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数学教学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63-01
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中创设“心理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创设打破“常规”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敢问;创设“质疑”的课堂空间使学生敢说;创设“动手”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做、会做,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创设“心理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不惟书”, “只求实”。如:在认识正数和负数时,让学生不能只是孤立地认识,而要培养他们看到一个数就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如看到零上30℃就用30℃表示,零下20℃则用-20℃来表示;当看到收入200记作200元时,那么支出135元应记作什么呢?
二、创设打破“常规”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敢问
培养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教材,多方面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对代数4a作出解释时,可以这样解释:当正方形的边长为a,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a;或苹果的价格是a元/千克,买4千克的苹果需4a元……都是正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我会先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表现。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在教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这一章时,3×3的方格图案中有多少个正方形?再问4×4的方格图案,有多少个正方形呢?进一步让学生在尝试中寻找规律,总结经验,建立数学模型,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思考得到n×n的方格图案中的正方形的个数是(12+22 32 …+n2),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问题犹如一颗小石头,在同学们的心中泛起层层的波澜。
三、创设“质疑”的课堂空间使学生敢说
1.精心组织提供讨论质疑的课堂空间
组织课堂讨论是启迪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方式。所讨论的问题,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由于不受约束,就会发言大胆,思维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出发点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而“讨论式”教学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质疑的课堂空间,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
2.精心设置问题的情境进行提问
提出问题促使产生学生讨论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适当利用一题多问,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强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一问激起千层浪。
如讲:请以给定的图形△△○○=(两个三角形、两个圆、两条平行线)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分类展示,启迪学生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逐步得到提高。
3.精心设计例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讲解“你知道一千万有多大吗?”时可先让学生展开讨论,那么这样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方法。如: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估计1000万册这样的数学课本摞在一起有多高?有几层楼高?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4.精心设计发散思维的练习
有些数学题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的练习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上去理解、思考、从而找到不同的答案,如讲:学生掌握乘方的意义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一组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方算式。① 5×5×5 ② 4×4×4×4 ③ 25×25×5×5,前两题因为是同数连乘,改成乘方算式毫无疑问,对于③题,题目本身就带有探索性。此时的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正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时机。老师应当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一个人人发表独特见解的情境,所以班级里的气氛就会活跃。这说明只要老师精心设计了练习,就能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创设“动手”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做、会做
课堂中要加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发现,如讲解“数据的收集”时可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有效巩固了新知,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如讲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就让学生先自己准备立体图形,然后用自己手中的模型通过拼、剪、贴来认识图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思考的机会,注重知识间的正迁移,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多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多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