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is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浅显,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关键词]探究方法 问题 假想 探究
  探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探究,又如何实施探究,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学生兴趣是探究的起点,他们的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又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因此,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谜设障。例如在学习《向命运挑战》一课时,老师先出示一幅霍金的坐在轮椅上的相片,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人?学生一下子兴趣来了,都想知道老师手中的相片究竟什么人。二要巧妙的引入课题。导入 新课要具有延伸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
  二、拓展探究方法,开启探究性学习之门
  探究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浅显,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实践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疑问——活动——发现——结论。人们常说,听过会忘,看过能记,做过才能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现,在动手中感悟,自己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得出方法。如在指导《颜色变的戏法》一文时候,叫学生带好美术课上用的颜料。在课堂上老师提出:把红色+蓝色=?;红色+黄色=?;红色+蓝色+黄色=?;……。让学生动手调配色彩,然后认真观察,最终得出结论,这样能使学生对颜色从理性认知,上升到感性理解。又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布置学生调查:我们这个地方环境受到那些破坏,使我们的生活受到那些影响?学生对了解此问题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他们的观察、了解、访问后,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
  2、在比较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对比——结论。在比较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如在教学 “安静”、“宁静”、“寂静”,“战斗”、“战役”、“战争”等词语时,可以先叫学生讲讲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句话,然后比较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最后得出“安静”、“宁静”、“寂静”,是从静的程度上有区别;“战斗”、“战役”、“战争”是从时间、范围上有区别的结论。语文教学还可以从体裁、题材、内容、写作方法进行课文间的比较,也可以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假设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假想——探究——结论。先对语文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得出结论。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假设: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后,准备转移。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主力部队转移的方向,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如果五壮士选择走通往主力部队转移方向那条,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查找的资料,对走这两条路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五壮士选择走通向狼牙山顶峰这条路,是为了部队主力和人民群众的安全着想,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通过假想使学生更加认知了五壮士不畏牺牲的壮举,从而激发学生对革命英雄的敬仰和崇敬之情。
  三、注重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集体的智慧,在探索交流中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应该强调的是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者,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但要注意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只会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现象就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引导和调节。另外,在一堂课中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太长,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才能收到成效。
  学语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经常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提出:“父母各自不同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小组讨论时,先让要让每位成员发表见解,然后经过探讨,最后达成共识。如意见不统一时,各自摆一摆理由,由小组成员大家评判或各自保留意见,听听其他组同学和老师的见解。这种合作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四、体验探究趣味,获得成功的欢乐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后,终于解决了一个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时,他们能从探究中体验到快乐,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大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推动不断探究的巨大力量。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因此,当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取得的点点成绩,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尝到探究的甜头,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给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并细心呵护学生探究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运用多媒体优化初中生物教学,是当今生物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多媒体课件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生物教学 多媒体 优化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的课讲得很精彩,头头是道,分析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但由于忽视了综合、归纳、渗透,结果造成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暴露出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如学生难以在公众面前发言,小组成员有时不能和睦相处,小组讨论噪音较大,讨论时活动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出现“搭车”现象等等。因此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师师、师生、生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且包括学生间面对面的促进性作用,还有各自的个人责任、社会技能以及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在学校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心理素质为基础。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意志、情感等因素的助长和推动下完成的,一个人整体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中国在加入世界贸
2014年秋,恩施市教学研究培训中心组织思想品德联片教学研究活动,我代表书院中学参加此次活动,并执教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为他人开一朵花》中第一框《心中有他人》,针对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养尊处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体会他人的困难和感受。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学生关注、理解身边处境困难或不幸的人,主动对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呢?备课时,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情感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