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军校学员素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如何完善日常教学中教法、训法成为当前军校教员的当务之急。只有教法训法研究必须植根于教学实践之中,才更具有活力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体现价值。教法、训法研究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比较艰苦的工作,必须注重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教学 教法 训法
教法、训法在教学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更好的研究更适合的教法、训法,已成为目前军事院校指挥类教员开展教学实践当务之急。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成为教法、训法选择的依据,教学手段是重要因素。
一、教法训法研究必须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一) 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是选择教法、训法的依据
毛泽东同志曾把任务和方法比作是“过河”与“桥”或“船”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法训法之间也好比是“过河”与“桥”或“船”。这里,“桥”或“船”的选择,是依据“过河”的要求而定的: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要求有什么样的教法、训法与之相适应。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内容发生变化,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内容离不开方法,方法是完成教学内容的必备条件。同样,方法也离不开内容,无论是课堂理论教学中的“教法”,还是野外(车间)实习中的“训法”,只要离开了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都将是纸上谈兵、毫无价值的。这就要求在研究教法、训法之前,必须下功夫把教学目的和内容研究透彻;不仅要准确界定课程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浅度,还要把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价值分解,明确知识传授、知识复现、知识运用、技能形成几个主要阶段所要达到的规格和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研究各个阶段的教学方法,最终提出针对性强、效果好的教法和训法。
(二) 教学手段是制约教法、训法的重要因素
教学是由信息拥有者(教员)、传递媒体(载有信息的厂具)和信息接受者(学员)三个方面构成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学手段就是重要的传递媒体。教学手段直接服务于教学活动,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是施展教法、训法的物质条件。方法借助手段,手段的应用便是方法,两者相互联系甚密。在通常情况下,方法和手段是难以严格分开的。因此,改进和创新教学手段,应当是教法、训法研究的题中之意。然而,方法和手段又是可以区分的:一是方法依赖手段。先进的教法、训法必须有先进的手段相配套,不能离开“手段”空谈“方法”,手段跟不上,好的教法、训法就难以形成。二是手段丰富方法。和不断创新的教学手段又使教法与训法更具特色,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加“有的放矢”。所以,教学手段往往是现代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每一个进步与创新,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必然会引起教法、训法的变化和发展,所以教法、训法研究必须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步伐相一致。
二、教法训法研究必须植根于教学实践之中
(一) 植根于实践之中,教法、训法才富有活力
教法、训法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更不是经验式研究,而是实践性研究,是对过去丰富教学经验的总结、归纳、概括和提高。研究的目的不在于说明什么,而在于指导实践,改造教学过程。可以说,研究完全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充实教学改革成果,使教员明确过去哪些做对了,哪些做的不够,下一步该做什么,以便上课更顺手,效果更好一些。
(二) 植根于实践之中,研究活动才富有创造性
一个新的教法或训法,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靠“引进”的,只能通过对现行教法、训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保留好的、摒弃差的,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教法和训法。一般来说,教学中的重、难点和不易讲授的内容,正是教法或训法研究的重点,是正是教学手段的攻坚点,也是新教法、新训法的生长点。
(三) 植根于实践之中,才能发挥教员在教法、训法研究中的主体作用
由于教法、训法研究限定在教学实践过程的时间和空间中,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员便成为研究者的主体。每一位任课教员,尤其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教员,都自然承担着研究教法、训法的职责和任务。这里有几种模糊认识是需要澄清的:一是“无所谓”思想,即不关心、不积极参与研究活动,误以为自己是实践者,理论家们才是研究者;二是“无所作为”的思想,觉得自己研究不出什么成果来,研究是白费劲,有的甚至认为现有的教法、训法已经很好,不必再研究;三是应付差事的思想,跟在人家后面走,推一推,动一动。熟不知,教法、训法研究成果不是少数“笔杆子”撰出来的,需要广大教员的投入。广大教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之日,才是教法、训法研究出成果、出人才之时。
(四) 植根于实践之中,教法、训法的成果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教学实践不仅是研究的基础和源泉,而且还是显示、检验和完善、充实研究成果的“试金石”。 当然,离开实践的教法、训法是不可取的。只有与理论相结合,教法、训法才能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其教学训练的成果才更具有可用性。
三、教法训法研究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
教法、训法研究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比较艰苦的工作,必须注
重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 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一种自我总结提高的方法,也叫经验总结法。作为科目组来说,就是以本科目为单位,以课程章节为单元,以过去教学的做法为对象,逐章逐节分析研究,按照教学大纲标准要求进行筛选。对陈旧、不适用的教法训法予以淘汰,对生命力强,形式滞后的教法、训法予以重新组合,使之适应发展了的教学内容需要。这种研究方法虽然易被过去的框框束缚,但它简单、适用、易操作,不失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二) 调查研究法
调查在前,结论在后,是一种常用的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运用这一方法,首先是结合以往教学实际,围绕教法、训法的基本要求列题展开调查。例如,如何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培养学员追求新知、求真务实、独立思考的精神;如何改善讲授方式、增强讲授艺术、提高讲授效率;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等等……..调查可在科目组内用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也可到学员中直接座谈了解。
其次是研究。在对调查素材进行研究时,先要确立“三个标准”:教法、训法必须有利于教学主体积极性发挥;必须体现学员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必须适应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只有依据“三个标准”和调查得来的实际情况,才能经过分析和研究找出适合本科目的新的教法、训法。
(三) 综合研究法
也就是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研究,形成科目综合性的教法训法体系。在一个科目组内,先由授课教员个人介绍自己的教学方法,同行们共同进行分析,除分析教法的优劣取舍外,还要分析其原因;而后就科目的全程教学进行教法归纳和综合,在充分吸取授课教员介绍的行之有效的教法、训法的基础上,采取集体攻关的办法改进那些尚不成熟、教学中又急需的教法或训法,使科目教学形成比较完整的方法体系。体系形成之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不断给予充实。
关键词:教学 教法 训法
教法、训法在教学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更好的研究更适合的教法、训法,已成为目前军事院校指挥类教员开展教学实践当务之急。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成为教法、训法选择的依据,教学手段是重要因素。
一、教法训法研究必须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一) 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是选择教法、训法的依据
毛泽东同志曾把任务和方法比作是“过河”与“桥”或“船”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法训法之间也好比是“过河”与“桥”或“船”。这里,“桥”或“船”的选择,是依据“过河”的要求而定的: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要求有什么样的教法、训法与之相适应。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内容发生变化,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内容离不开方法,方法是完成教学内容的必备条件。同样,方法也离不开内容,无论是课堂理论教学中的“教法”,还是野外(车间)实习中的“训法”,只要离开了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都将是纸上谈兵、毫无价值的。这就要求在研究教法、训法之前,必须下功夫把教学目的和内容研究透彻;不仅要准确界定课程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浅度,还要把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价值分解,明确知识传授、知识复现、知识运用、技能形成几个主要阶段所要达到的规格和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研究各个阶段的教学方法,最终提出针对性强、效果好的教法和训法。
(二) 教学手段是制约教法、训法的重要因素
教学是由信息拥有者(教员)、传递媒体(载有信息的厂具)和信息接受者(学员)三个方面构成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学手段就是重要的传递媒体。教学手段直接服务于教学活动,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是施展教法、训法的物质条件。方法借助手段,手段的应用便是方法,两者相互联系甚密。在通常情况下,方法和手段是难以严格分开的。因此,改进和创新教学手段,应当是教法、训法研究的题中之意。然而,方法和手段又是可以区分的:一是方法依赖手段。先进的教法、训法必须有先进的手段相配套,不能离开“手段”空谈“方法”,手段跟不上,好的教法、训法就难以形成。二是手段丰富方法。和不断创新的教学手段又使教法与训法更具特色,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加“有的放矢”。所以,教学手段往往是现代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每一个进步与创新,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必然会引起教法、训法的变化和发展,所以教法、训法研究必须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步伐相一致。
二、教法训法研究必须植根于教学实践之中
(一) 植根于实践之中,教法、训法才富有活力
教法、训法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更不是经验式研究,而是实践性研究,是对过去丰富教学经验的总结、归纳、概括和提高。研究的目的不在于说明什么,而在于指导实践,改造教学过程。可以说,研究完全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充实教学改革成果,使教员明确过去哪些做对了,哪些做的不够,下一步该做什么,以便上课更顺手,效果更好一些。
(二) 植根于实践之中,研究活动才富有创造性
一个新的教法或训法,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靠“引进”的,只能通过对现行教法、训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保留好的、摒弃差的,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教法和训法。一般来说,教学中的重、难点和不易讲授的内容,正是教法或训法研究的重点,是正是教学手段的攻坚点,也是新教法、新训法的生长点。
(三) 植根于实践之中,才能发挥教员在教法、训法研究中的主体作用
由于教法、训法研究限定在教学实践过程的时间和空间中,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员便成为研究者的主体。每一位任课教员,尤其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教员,都自然承担着研究教法、训法的职责和任务。这里有几种模糊认识是需要澄清的:一是“无所谓”思想,即不关心、不积极参与研究活动,误以为自己是实践者,理论家们才是研究者;二是“无所作为”的思想,觉得自己研究不出什么成果来,研究是白费劲,有的甚至认为现有的教法、训法已经很好,不必再研究;三是应付差事的思想,跟在人家后面走,推一推,动一动。熟不知,教法、训法研究成果不是少数“笔杆子”撰出来的,需要广大教员的投入。广大教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之日,才是教法、训法研究出成果、出人才之时。
(四) 植根于实践之中,教法、训法的成果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教学实践不仅是研究的基础和源泉,而且还是显示、检验和完善、充实研究成果的“试金石”。 当然,离开实践的教法、训法是不可取的。只有与理论相结合,教法、训法才能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其教学训练的成果才更具有可用性。
三、教法训法研究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
教法、训法研究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比较艰苦的工作,必须注
重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 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一种自我总结提高的方法,也叫经验总结法。作为科目组来说,就是以本科目为单位,以课程章节为单元,以过去教学的做法为对象,逐章逐节分析研究,按照教学大纲标准要求进行筛选。对陈旧、不适用的教法训法予以淘汰,对生命力强,形式滞后的教法、训法予以重新组合,使之适应发展了的教学内容需要。这种研究方法虽然易被过去的框框束缚,但它简单、适用、易操作,不失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二) 调查研究法
调查在前,结论在后,是一种常用的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运用这一方法,首先是结合以往教学实际,围绕教法、训法的基本要求列题展开调查。例如,如何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培养学员追求新知、求真务实、独立思考的精神;如何改善讲授方式、增强讲授艺术、提高讲授效率;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等等……..调查可在科目组内用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也可到学员中直接座谈了解。
其次是研究。在对调查素材进行研究时,先要确立“三个标准”:教法、训法必须有利于教学主体积极性发挥;必须体现学员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必须适应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只有依据“三个标准”和调查得来的实际情况,才能经过分析和研究找出适合本科目的新的教法、训法。
(三) 综合研究法
也就是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研究,形成科目综合性的教法训法体系。在一个科目组内,先由授课教员个人介绍自己的教学方法,同行们共同进行分析,除分析教法的优劣取舍外,还要分析其原因;而后就科目的全程教学进行教法归纳和综合,在充分吸取授课教员介绍的行之有效的教法、训法的基础上,采取集体攻关的办法改进那些尚不成熟、教学中又急需的教法或训法,使科目教学形成比较完整的方法体系。体系形成之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不断给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