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它可理解为反思认知、自我认知等,即“人对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元认知的意义在于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的学习的。根据元认知的原理,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以此来调控自己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进行学习,不断自觉、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思、调节和控制的过程。研究表明,自我调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它是随时监控与调节自身学习的活动。显然,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归宿之一就在于使他们学会对自身学习行为进行主动有效的监控,掌握与其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般来说,小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较差,他们很难做到计划自己的学习行为,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很难做到随时监察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随时吸收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或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结果不会正确地进行自我质疑、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校准,只惟一求助于教师的标准答案,其原因就在于小学生的数学“元认知”水平低下。故此,应加强小学数学元认知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一)创设问题,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主动预习、自觉构建学习目标
数学学习的实质是问题的解决。学生只有面对问题,才会有思维,才能有调控。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采取先让学生全面了解问题的整体,再将总问题分解为前后具有逻辑关系的几个问题,层层递进,组成一堂课的内容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预习,自觉构建学习目标。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之前,我预先布置了一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年、月、日’这一内容,请大家回去思考,在学习新知之前,你打算做些什么,可以互相交流。”第二天随机抽查的情况是:
1.有的学生回去后自学了课文内容,重点知识部分画了着重号,不懂的地方打了问号,以便提醒自己上课时注意听。
2.有的学生回去后根据课文提供的年历卡进行了统计:一年有几个月?其中大月、小月、平月各几个?并向大人询问了记忆的方法,以便上课用于交流。
3.有的学生在家翻阅了近几年的年历卡,仔细看了每年二月份天数的变化情况,并向自己提问: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有没有排列规律?怎样判断平年和闰年?
4.寻找自己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举办奥运会的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
这样学生在学习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调节好了情绪和精神状态,同时,通过互相交流,基本明确了学习目标:①认知目标——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会记忆大月、小月和平月的方法,熟记每个月的天数;掌握闰年、平年的排列规律,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②技能目标——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自我控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情感目标——结合历史年份的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精心设问,启迪学生层层探究,拓展思维空间
新授知识时,重点部分,教师应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按照问题的线索展开层层探究。在探究活动安排上,我们根据自我监控的需要,应突出两点:一是层次感,即随着问题的递进,探究内容层层深入,思维空间随之拓展,逐步增强自我监控的活动力度;二是整体感,使学生意识到每一步探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整体的目的,使监控活动不偏离探究目的有序展开。
例如:特级教师钱希有执教的“圆柱和球”一课,充分展示了教师设问探究开拓学生思维的艺术。所教部分过程如下:
1.认识圆柱:教师与学生同在桌面上滚圆柱形物体。师提问:“你们发现圆柱形物体是怎样滚的?”生答:“来回滚”。
2.认识球:教师与学生找出球形物体在桌面上滚动。师提问:“你们发现球是怎么滚的?”生答:“球是向四面八方滚的”。
3.师提问并引发讨论:“为什么圆柱和球滚得不一样?”生答:“因为球是圆的,所以球可以向四面八方滚,而圆柱 的两头不是圆滚圆滚的。”
4.教师联系实际,向学生提出了各种生活现象问题:
a.为什么足球要做成球形,而不做成圆柱形?
b.为什么汽车的轮胎不做成球形,而做成圆柱形?
c.球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这种特点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谁能举例说明?
d.想一想,圆柱只能来回滚,生活中有应用这种特点的例子吗?
e.请同学们再大胆想象一下,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圆柱和球的特点,为人类做哪些好事?
由于教师能精心设计问题,启迪学生层层探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紧紧揪住同学们的心,突破难点,巧妙地将新受内容置于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同学们对数学充满好奇,感到想学、乐学、好学。
(三)重思维表露,提高反思、评价技能
如果说设问、探究为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提供材料和操作空间,那么思维表露就是训练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有声的语言表达反馈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口述中自我监控,使思维由混沌趋向清晰。而作为教师应充分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说出推理过程,是培养学生反思、评价技能的重要方面。学完新课后,可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关键的是什么?你想提醒自己或大家应注意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学生在表达思维过程中,我们应注意采取延缓性评价,把调节、修正机会尽可能留给学生。
例如:在学生自学完“比例”后,我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你学会了什么?你掌握了哪些知识?下面我们来个擂台赛,看谁能够把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要求清晰、流利、完整,富有新意和创造性。学生纷纷抢答:
生1:我学会了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生2:我补充,比例要符合两个特征,①必须是两个比,②而且这两个比必须是比值相等。
生3:通过自学,我知道根据比例的意义可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生4:我还知道,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生5:我还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
生6:我还知道,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组成比例。
……
通过学生自身的总结与讲述,不但使教师清楚地把握住当前学生的自学状况,以便在后面的点拨中更具针对性,而且在讲解中,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水平。根据各个同学的讲述取长补短,进一步理解了新知。这样的教学所得到的效果远比教师独自总结要强得多。
实践证明,注重学生思维表露的指导训练,开展反思、评价,是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直接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四)开展交互学习,增强监控信心
思维的监控虽是个体行为,其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实际体验和经验积累,但它又受环境的影响,学生如在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中从事学习,能很好地促进学习,增强自我监控的信心。
交互学习,是形成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两种交互学习的方法。一是师生角色互换,每堂课上设计一定的内容,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以求帮助。对于这些小老师的讲述,不苛求结果的正确,但求表达的清晰。例如,一年级刚学完两位数减一位数“52-7”这个退位减法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向老师提出不同的看法:“老师,做退位减法时不够减得借位,我嫌太麻烦,就变了个法子。”咦,这个孩子敢向老师和书本挑战,有点创新意识。于是我让这个勇敢的孩子站到讲台上,请他做个小老师跟大家讲讲他的算法。小孩很大胆地说出他的理由:“52-7,个位2不够减7,那么我就用7-2得5,再用50减5得45。不仅这个题,很多退位减法的题目我都是用这个方法做的,答案和大家的一样。”我听后,感到很惊奇。确实,平常教师只注重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从未从书面作业中去挖掘评价学生的计算方法。我仔细想了想,用学生今年要学的速算方法可以解释这个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52-7=50 2-7=50-7 2=52-(7-2)=52-5=45。于是,我表扬了他,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还为他的想法命名为“××法”。由此看来,学生思维的表露,师生角色的互换,能让教师发现学生思维的细微之处,创新之源,也为教师更好地钻研教材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是小组合作研讨,这是我们常用的组织形式。实施时我们应明确两点:①小组的讨论,明确讨论的要求,尝试帮助修正。②注意小组人员的构成,每组由4人组成为宜,成员定时流动,优差搭配。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担任讲述者和评判者,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保证研讨实效。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这课时,我先出示例题36×12,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所以,我想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36×12的计算方法,并概括出一个共同的方法。例题出示后,我引导学生:“这个计算题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需要每一个同学自己想办法解决新难题。下面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36×12=?最后小组互相交流。”当学生汇报后,我才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是那样的丰富,下面看看他们的想法:
①36 36 36 … 3=432(12个36相加)
②36 36 36 … 36=216(6个36相加)
216×2=432
③36×6×2=432
④36×3×4=432
⑤12×4×9=432
⑥12×6×6=432
⑦36×10 36×2=432
⑧12×30 12×6=432
⑨12×40-12×4=432
⑩12×40-12×4=432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这些解题方法的共同特点: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成为一个“老”问题来解决,即把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转化为加法或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解决。
综上所述,创设问题、层层探究的教学方法,思维表露、反思评价的训练手段和师生角色互换与小组合作研讨的组织形式,构成了小学数学元认知训练、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同时,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要求教师有娴熟的教学艺术,有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教学思路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在仔细倾听、细心观察中及时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调控教学过程。
(责任编辑:薛剑刚)
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进行学习,不断自觉、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思、调节和控制的过程。研究表明,自我调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它是随时监控与调节自身学习的活动。显然,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归宿之一就在于使他们学会对自身学习行为进行主动有效的监控,掌握与其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般来说,小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较差,他们很难做到计划自己的学习行为,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很难做到随时监察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随时吸收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或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结果不会正确地进行自我质疑、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校准,只惟一求助于教师的标准答案,其原因就在于小学生的数学“元认知”水平低下。故此,应加强小学数学元认知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一)创设问题,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主动预习、自觉构建学习目标
数学学习的实质是问题的解决。学生只有面对问题,才会有思维,才能有调控。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采取先让学生全面了解问题的整体,再将总问题分解为前后具有逻辑关系的几个问题,层层递进,组成一堂课的内容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预习,自觉构建学习目标。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之前,我预先布置了一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年、月、日’这一内容,请大家回去思考,在学习新知之前,你打算做些什么,可以互相交流。”第二天随机抽查的情况是:
1.有的学生回去后自学了课文内容,重点知识部分画了着重号,不懂的地方打了问号,以便提醒自己上课时注意听。
2.有的学生回去后根据课文提供的年历卡进行了统计:一年有几个月?其中大月、小月、平月各几个?并向大人询问了记忆的方法,以便上课用于交流。
3.有的学生在家翻阅了近几年的年历卡,仔细看了每年二月份天数的变化情况,并向自己提问: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有没有排列规律?怎样判断平年和闰年?
4.寻找自己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举办奥运会的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
这样学生在学习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调节好了情绪和精神状态,同时,通过互相交流,基本明确了学习目标:①认知目标——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会记忆大月、小月和平月的方法,熟记每个月的天数;掌握闰年、平年的排列规律,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②技能目标——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自我控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情感目标——结合历史年份的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精心设问,启迪学生层层探究,拓展思维空间
新授知识时,重点部分,教师应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按照问题的线索展开层层探究。在探究活动安排上,我们根据自我监控的需要,应突出两点:一是层次感,即随着问题的递进,探究内容层层深入,思维空间随之拓展,逐步增强自我监控的活动力度;二是整体感,使学生意识到每一步探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整体的目的,使监控活动不偏离探究目的有序展开。
例如:特级教师钱希有执教的“圆柱和球”一课,充分展示了教师设问探究开拓学生思维的艺术。所教部分过程如下:
1.认识圆柱:教师与学生同在桌面上滚圆柱形物体。师提问:“你们发现圆柱形物体是怎样滚的?”生答:“来回滚”。
2.认识球:教师与学生找出球形物体在桌面上滚动。师提问:“你们发现球是怎么滚的?”生答:“球是向四面八方滚的”。
3.师提问并引发讨论:“为什么圆柱和球滚得不一样?”生答:“因为球是圆的,所以球可以向四面八方滚,而圆柱 的两头不是圆滚圆滚的。”
4.教师联系实际,向学生提出了各种生活现象问题:
a.为什么足球要做成球形,而不做成圆柱形?
b.为什么汽车的轮胎不做成球形,而做成圆柱形?
c.球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这种特点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谁能举例说明?
d.想一想,圆柱只能来回滚,生活中有应用这种特点的例子吗?
e.请同学们再大胆想象一下,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圆柱和球的特点,为人类做哪些好事?
由于教师能精心设计问题,启迪学生层层探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紧紧揪住同学们的心,突破难点,巧妙地将新受内容置于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同学们对数学充满好奇,感到想学、乐学、好学。
(三)重思维表露,提高反思、评价技能
如果说设问、探究为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提供材料和操作空间,那么思维表露就是训练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有声的语言表达反馈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口述中自我监控,使思维由混沌趋向清晰。而作为教师应充分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说出推理过程,是培养学生反思、评价技能的重要方面。学完新课后,可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关键的是什么?你想提醒自己或大家应注意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学生在表达思维过程中,我们应注意采取延缓性评价,把调节、修正机会尽可能留给学生。
例如:在学生自学完“比例”后,我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你学会了什么?你掌握了哪些知识?下面我们来个擂台赛,看谁能够把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要求清晰、流利、完整,富有新意和创造性。学生纷纷抢答:
生1:我学会了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生2:我补充,比例要符合两个特征,①必须是两个比,②而且这两个比必须是比值相等。
生3:通过自学,我知道根据比例的意义可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生4:我还知道,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生5:我还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
生6:我还知道,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组成比例。
……
通过学生自身的总结与讲述,不但使教师清楚地把握住当前学生的自学状况,以便在后面的点拨中更具针对性,而且在讲解中,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水平。根据各个同学的讲述取长补短,进一步理解了新知。这样的教学所得到的效果远比教师独自总结要强得多。
实践证明,注重学生思维表露的指导训练,开展反思、评价,是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直接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四)开展交互学习,增强监控信心
思维的监控虽是个体行为,其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实际体验和经验积累,但它又受环境的影响,学生如在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中从事学习,能很好地促进学习,增强自我监控的信心。
交互学习,是形成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两种交互学习的方法。一是师生角色互换,每堂课上设计一定的内容,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以求帮助。对于这些小老师的讲述,不苛求结果的正确,但求表达的清晰。例如,一年级刚学完两位数减一位数“52-7”这个退位减法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向老师提出不同的看法:“老师,做退位减法时不够减得借位,我嫌太麻烦,就变了个法子。”咦,这个孩子敢向老师和书本挑战,有点创新意识。于是我让这个勇敢的孩子站到讲台上,请他做个小老师跟大家讲讲他的算法。小孩很大胆地说出他的理由:“52-7,个位2不够减7,那么我就用7-2得5,再用50减5得45。不仅这个题,很多退位减法的题目我都是用这个方法做的,答案和大家的一样。”我听后,感到很惊奇。确实,平常教师只注重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从未从书面作业中去挖掘评价学生的计算方法。我仔细想了想,用学生今年要学的速算方法可以解释这个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52-7=50 2-7=50-7 2=52-(7-2)=52-5=45。于是,我表扬了他,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还为他的想法命名为“××法”。由此看来,学生思维的表露,师生角色的互换,能让教师发现学生思维的细微之处,创新之源,也为教师更好地钻研教材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是小组合作研讨,这是我们常用的组织形式。实施时我们应明确两点:①小组的讨论,明确讨论的要求,尝试帮助修正。②注意小组人员的构成,每组由4人组成为宜,成员定时流动,优差搭配。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担任讲述者和评判者,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保证研讨实效。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这课时,我先出示例题36×12,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所以,我想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36×12的计算方法,并概括出一个共同的方法。例题出示后,我引导学生:“这个计算题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需要每一个同学自己想办法解决新难题。下面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36×12=?最后小组互相交流。”当学生汇报后,我才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是那样的丰富,下面看看他们的想法:
①36 36 36 … 3=432(12个36相加)
②36 36 36 … 36=216(6个36相加)
216×2=432
③36×6×2=432
④36×3×4=432
⑤12×4×9=432
⑥12×6×6=432
⑦36×10 36×2=432
⑧12×30 12×6=432
⑨12×40-12×4=432
⑩12×40-12×4=432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这些解题方法的共同特点: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成为一个“老”问题来解决,即把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转化为加法或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解决。
综上所述,创设问题、层层探究的教学方法,思维表露、反思评价的训练手段和师生角色互换与小组合作研讨的组织形式,构成了小学数学元认知训练、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同时,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要求教师有娴熟的教学艺术,有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教学思路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在仔细倾听、细心观察中及时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调控教学过程。
(责任编辑:薛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