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向西行,过博厦、万江两桥,再行六七里,就到了大汾村。
大汾村位于东莞市万江区的中西部,紧邻广州,辖区面积2.63平方公里。在一片纵横交错的水网中,它被一南一北两条河涌温情地围住。河涌名叫汾溪,如两个张开的手掌,将大汾村温柔地捧在掌心,呵护着这个800多年的古村落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绵绵至今。
与大汾子孙一样绵绵不绝的是村里的翰墨飘香。这股翰墨的香气飘了800多年,历久弥新;其间名士辈出,终被誉为近代的“四大名乡”之一。2004年是这一代的大汾人最应该记住的日子;这一年,大汾村荣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书画之乡)”称号。——据说,这是广东省内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称号的村级单位。
进士妙答大汾之“大”
据史料记载,大汾这个地名来源于800多年前。大汾村保存的《大汾何氏族谱》说,大汾立村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61年),迄今已有853年的悠久历史。
大汾历来都是万江区的一个大村,人口一度逾3000人。据《东莞市地名志》记述,大汾历史上被钦点的进士甚多。而关于“大汾”村名的来历,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当朝皇帝在钦点之后好奇地问道:大汾称“大”,到底有多大竟生出如此多的人才?一名新科进士巧妙回答到:“上至罗浮尾,下至白市洋;横行十八铺(一铺路等于五公里),掂行(直行)无计数;万六太医,千七药材铺。”皇帝听了心想:这大汾上接山、下连海,太医就有一万六千个,药材铺有一千七百个,的确不小。于是就赞许道:真是名符其实的大汾哪!从此大汾村名扬四方。
其实,那位新科进士玩了一会文字游戏:“罗浮尾”、“白市洋”是当地土名;“横行十八铺”并非横行百里,而是有十八间店铺;“万六太医”的“万六”亦非数词,而是一个医生的名字;“千七药材铺”的“千七”则为药材铺的铺名“千七堂”而已。
书画爱好者众多
据大汾史料和当地民间流传,从有明一代开始,大汾村民喜爱书画之风即盛,临池习墨者比比皆是。加上当时朝廷开科取士,非常重视他们的字与画,学子们必须十分用心练笔,学好书法。从明至清,大汾村出了四名进士、三名举人,他们大都诗、书、画俱精,名扬四乡,并多有作品散落民间。书画之风传承下来,大汾村里学子个个能书善写。东莞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民谣:随便哪一个地方的人都可以到大汾来卖东西,就是不能卖对联、卖弄文采!因为大汾村民个个都能画几下、写几笔。
民谣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一个村里面仅仅近代就出了不少名人。早期以何星榆、何友文为代表人物。苏观生,明万历赐进第,官拜“产部给事”;和翰,明正德年间乡进士,授河南封邱县教谕。清朝咸丰年间举人何星湖、何日宾、
大汾村位于东莞市万江区的中西部,紧邻广州,辖区面积2.63平方公里。在一片纵横交错的水网中,它被一南一北两条河涌温情地围住。河涌名叫汾溪,如两个张开的手掌,将大汾村温柔地捧在掌心,呵护着这个800多年的古村落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绵绵至今。
与大汾子孙一样绵绵不绝的是村里的翰墨飘香。这股翰墨的香气飘了800多年,历久弥新;其间名士辈出,终被誉为近代的“四大名乡”之一。2004年是这一代的大汾人最应该记住的日子;这一年,大汾村荣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书画之乡)”称号。——据说,这是广东省内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称号的村级单位。
进士妙答大汾之“大”
据史料记载,大汾这个地名来源于800多年前。大汾村保存的《大汾何氏族谱》说,大汾立村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61年),迄今已有853年的悠久历史。
大汾历来都是万江区的一个大村,人口一度逾3000人。据《东莞市地名志》记述,大汾历史上被钦点的进士甚多。而关于“大汾”村名的来历,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当朝皇帝在钦点之后好奇地问道:大汾称“大”,到底有多大竟生出如此多的人才?一名新科进士巧妙回答到:“上至罗浮尾,下至白市洋;横行十八铺(一铺路等于五公里),掂行(直行)无计数;万六太医,千七药材铺。”皇帝听了心想:这大汾上接山、下连海,太医就有一万六千个,药材铺有一千七百个,的确不小。于是就赞许道:真是名符其实的大汾哪!从此大汾村名扬四方。
其实,那位新科进士玩了一会文字游戏:“罗浮尾”、“白市洋”是当地土名;“横行十八铺”并非横行百里,而是有十八间店铺;“万六太医”的“万六”亦非数词,而是一个医生的名字;“千七药材铺”的“千七”则为药材铺的铺名“千七堂”而已。
书画爱好者众多
据大汾史料和当地民间流传,从有明一代开始,大汾村民喜爱书画之风即盛,临池习墨者比比皆是。加上当时朝廷开科取士,非常重视他们的字与画,学子们必须十分用心练笔,学好书法。从明至清,大汾村出了四名进士、三名举人,他们大都诗、书、画俱精,名扬四乡,并多有作品散落民间。书画之风传承下来,大汾村里学子个个能书善写。东莞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民谣:随便哪一个地方的人都可以到大汾来卖东西,就是不能卖对联、卖弄文采!因为大汾村民个个都能画几下、写几笔。
民谣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一个村里面仅仅近代就出了不少名人。早期以何星榆、何友文为代表人物。苏观生,明万历赐进第,官拜“产部给事”;和翰,明正德年间乡进士,授河南封邱县教谕。清朝咸丰年间举人何星湖、何日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