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及经典作品的赏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r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世纪中后期,哥特式文学以小说体裁出现于西方文学,在当时,哥特式文学受到了大部分文学作家的青睐,他们用这样文学表达发生创造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出现,为哥特式文学奠定了其在西方文学史上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哥特式文学;文学特点
  前言:
  哥特式文学是西方极为传统的文学表达方式,而大部分的哥特式文学作品中往往以吸血鬼、巫术、古堡等阴暗面的事物为代表元素,故事的场景大部分都以凄凉、黑暗为主基调。哥特式文学在浪漫主义小说中运用较多,其文学表达方式有悖于传统的浪漫小说,以描述人性的阴暗面来进一步揭示现实社会的险恶,而这样的文学表达方式为浪漫主义小说开创了全新的视野,并出现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如:《修道士》、《简爱》等。
  一、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中哥特传统的特点
  在大部分的西方哥特式经典文学作品中,故事的在荒凉原野开始,并伴随着极端恶劣的天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幽暗的古堡、古墓和残破的钟楼等场景。在故事的情节方面,大都会出现靓丽的女主角被邪恶势力所控制,而代表正义的男主角会在几经波折之后抱得美人归。而其在文学的表达形式上则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更强逻辑学的表现
  哥特传统的西方文学作品着重描写人物性格,意图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释放人性,通过恶劣的环境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之下,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描绘出来。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使其体会到在特定的情况下,人性中是存在很多变数的。性格坚强的人在重压之下,会变得非常顽强,并可以沉着冷静处理复杂对面的环境,从而帮助团队摆脱困境;然而性格懦弱的人对于压力是毫无抵抗的,面对困难往往会选择逃避和退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会因为逃避现有的问题,而产生更严重的问题。哥特传统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故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二)作品更具吸引力
  哥特传统的西方文学作品中描绘出的凄凉的故事场景、离奇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奇幻法术的应用,为作品注入了大量的神秘色彩。而这些神秘元素对于读者是极具吸引力的。
  (三)文字富有强烈的批判性
  哥特是11世纪末期起源于法国的一种建筑形式,于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经常应用于城堡、教堂和修道院上。由于哥特式建筑有别于传统的建筑方式,在其刚刚出现的时候,是被世人所排斥的,因此,特哥式建筑具有明显批判性色彩,而这样的批判性色彩也被带入了哥特式文学之中。
  二、哥特式文学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
  哥特文学兴盛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当时较为高雅的戏剧中已蕴含了世俗文学,而大部分戏剧都是以古希腊的悲剧为悲剧,产出了大批的优秀戏剧作家,其中以莎士比亚的成就最为突出,而他的作品对于英国的哥特传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19世纪初,哥特传统开始对美国文学产生影响,同时也为哥特文学创作开启了全新的局面。由于美国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思维观念和文化,促使了哥特文学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美国出现了大批哥特传统文学作家,以查尔斯·b·布朗为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不但传承了哥特式文学的恐怖与神秘元素,更加入了较为血腥的场面[2]。
  纵观美国文学发展史,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有过激烈斗争,而随着哥特传统文学加入浪漫主义文学阵营,导致了现实主义文学最终败于浪漫主义文学,而后者长期占据了美国文学的主导地位。
  三、经典作品赏析——修道士
  (一)创作背景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的原形就是《修道士》,这是一部经典的哥特传统小说。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当时社会世俗的厌烦,并为摆脱世俗的压力而奋斗,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他过于弱小以至于无力摆脱现状。作者通过这部作品不但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的愤怒和不满,同时也将自己的才华展示给世人。
  (二)故事情节
  《修道士》有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通过对于故事主线情节和支线情节的描述,描述了修女的不幸遭遇和其内心的压抑。
  情节中对于爵士的描述,已经成为哥特式小说的经典。起初,爵士在密林中遇险,却错把强盗当成了好人,在强盗的驻地发现了带血的床单之后,恍然大悟,偷偷的给强盗下了迷药,并在强盗情人的帮助下逃脱,在救出了男爵夫人时,爱上了夫人的小侄女。而此时,男爵夫人也爱上了爵士,毅然决然的离家出走为爱私奔,为隐藏身份冒充教堂修女,却意外被嗜血修女的鬼魂纠缠,几经波折之后被高人解除魔咒……这样离奇曲折却又十分紧凑的故事情节,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三)点评
  西方宗教的观念有别于东方佛教,认为人性生来邪恶,对于诱惑的抵抗力是薄弱的,大部分人在社会中需要克制住自己对于金钱和权力的欲望,并安心修行以净化其自身的灵魂。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追究修道士的对与错。而带着面具女人更像是一种催化剂,激发了修道士的欲望,而这些欲望遇到开始蔓延,就难以控制了,最终导致修道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并将其拉向罪恶的深渊。
  结论:
  哥特式文学的兴起,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的,在宗教环境的影响下,文學作家和读者对于带有超自然的元素的文学作品是极感兴趣的,而哥特式文学作品的广为流传也间接推进了西方的宗教改革进程。时光荏苒,在当今社会的文学作品已经不再受到宗教束缚,然而,读者对于哥特式文学依然是情有独钟的。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女性盆腔器官膨出(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子宫主韧带和阴道前壁中弹性蛋白(elastin)、弹性蛋白酶抑制剂(elafin)的表达,探讨两种蛋白表达变化与POP发生发展
摘要:受到中国诗歌中对梅的歌咏的影響,日本最古老的和歌总集——《万叶集》收录了约118首梅花歌,形成了日本古代独特的梅花观。本文通过《万叶集》中对梅与雪、梅与莺、早春之梅、寄托相思之梅、以梅喻女性之美、梅花桩和梅之香的描写,分析了日本古代梅花观的形成以及对现代花文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万叶集;梅花;花文化;奈良
摘要:《拉克伦特堡》是英裔爱尔兰小说家玛丽亚·埃奇沃斯的代表作。本文将从“民族”、“阶级”、“性别”作为属下的三个维度,借用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理论体系中的“属下”理论解析在英国对爱尔兰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下,作为属下阶层的爱尔兰人被主流社会排斥,被不断边缘化。而被殖民属下从内部,以边缘的身份向殖民者发出挑战,对霸权文化进行消解。  关键词:玛丽亚·埃奇沃斯;《拉克伦特堡》;属下理论  玛丽亚·埃
摘要:海明威是20世纪重要的美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海明威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在他心中世界是虚无缥缈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他的一篇短片小说。本文简要分析小说《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的虚无缥缈主题。  关键词:海明威;虚无缥缈;  引言: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地点是西班牙的一个咖啡馆。小说中的老人是个只有金钱而精神孤独的人。他试图自杀,但结果是徒劳的,只好每晚独自一人在咖啡馆里坐到
摘要:《简爱》是夏洛特·勃朗特的代表作,其描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并不断追求生命尊严和幸福的故事。《简爱》为读者展现了坚强、勇敢、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女性意识较为强烈。本文就《简爱》中的女性意识体现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简爱》;夏洛特·勃朗特;女性意识  引言  所谓那不行意识指的是女性对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生活即理想的态度。《简爱》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主人公简·爱在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