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模式PM2.5的渤海及其西岸能见度预报技术优化研究

来源 :环境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e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2019年12月1日—2020年11月30日渤海及其西岸地区能见度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该区域海岸陆能见度演变特征及其预报方法,并通过引入PM2.5浓度及建立相应的消光方程,提升该地区能见度预报准确率.结果表明:渤海及其西岸地区海岸陆能见度演变特征存在差异,就年平均能见度而言,海上(含港口)高于陆地,并且前者的能见度日变化较后者更趋平缓,低能见度(<3 km)天气陆地主要出现在0:00—8:00,海上(含港口)则全天均有可能出现,海上(含港口)0~500 m低能见度天气多于陆地,500~3000 m低能见度天气少于陆地.渤海及其西岸地区能见度预报需要考虑气溶胶消光的影响,欧洲数值模式(ECMWF)和天津气象台主观能见度预报产品,在该区域预报与实况相的关系数为0.2~0.3,相对误差为40%~50%.引入天津环境模式PM2.5浓度预报,基于ECMWF相对湿度和环境模式液态水含量,通过消光方程可以较好地改进预报该区域能见度的效果,其产品陆地和港口能见度预报与实况的相关系数分别为在0.8和0.5以上,相对误差分别为20%和40%左右,小于3 km小时预报准确率在50%左右,日最低能见度小于3 km的预报准确率在70%以上,海上相比陆地预报准确率偏低1/3.基于海气耦合技术和气溶胶同化技术可进一步精细提升海上和陆地能见度预报能力,冬季试验表明,增加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和气溶胶三维变分技术,渤海能见度日值预报与实况的相关系数可达到0.72,相对误差降至26.0%,陆地能见度预报与实况的相关系数为0.95,相对误差为15.5%.
其他文献
目的:在我国,创伤是全人群的第五位死亡原因,45岁以下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住院时间常被用来衡量创伤患者的结局,与医疗费用、病床周转率和社会效益等直接挂钩。本研究旨在探索影响创伤患者住院时间的院内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量化不同情况下住院时间长的概率,识别关键影响因素,为改善创伤急救效果的干预措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减轻创伤带来的疾病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方法:收集
丹阳是由野生资源无性系选育出的中晚熟软枣猕猴桃新品种。果实呈扁圆形,果皮绿色,表面略有棱,不具蜡质,果肉翠绿色,质地细腻多汁,风味酸甜适中;平均单果质量20 g,最大单果质量46 g,果形指数0.85,出汁率9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20.1%,总酸含量0.99%,糖酸比20.3,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18.03 mg·g-1,维生素C含量2.86 mg·g-1;品质上等。果实生育期1
学位
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作者张晋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又一力作。全书共六章内容,基于多维角度探讨下,作者首先对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特征、体系结构等基本概念展开详尽阐述,然后追溯实践教学的思想渊源,并进一步介绍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最后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
期刊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先生联合社会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时至今日已整整一百年。黄炎培先生带领中华职业教育社成员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调查,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使职业教育适合实际生活需要,期望以之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平民生活质量,其职业教育思想仍对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从手脑并用到工学结合。黄炎培先生说:
期刊
学位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历史故事类文章,这些往往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应用历史故事背景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背景,明确历史人物,更好地应对这类文章的学习。以下就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载体,首先分析历史故事背景的应用价值,随后就历史故事背景的应用策略展开探究,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针对现有污染源单颗粒质谱成分谱较少且缺乏对比总结的问题,本论文收集了工艺过程源、扬尘源、机动车尾气源、燃煤源和生物质燃烧源的单颗粒质谱图数据,使用聚类算法分析了各源类单颗粒物的主要化学组成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工艺过程源和燃煤源颗粒物均含有OC类、矿物质类、EC类、重金属类、富钾/左旋葡聚糖/硫酸盐硝酸盐类、OCEC类,但各颗粒类型的占比有明显差异,燃煤源中EC类占比明显高于工艺过程源而重金属类占
作为一个新的区域性霾污染中心,长江中游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的重要枢纽,天气环流对该区域不同传输和累积型PM2.5重污染的形成机制还不甚了解。利用T-mode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PCT),对2015—2019年采暖季长江中游地区74 d PM2.5重污染事件进行天气环流分型,得到PCT1高压底部传输型(天数:41 d,占比:55.4%)、PCT2低压辐合累积型(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