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相结合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d1988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科生毕业设计不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是以前期的教学过程为基础的,因此毕业设计改革也不应单单针对毕业设计过程本身,而应是结合专业特点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改革。课题以常州大学材料专业为例,结合专业特点、教研资源与能力,确定了提升毕业设计专业内涵的改革思路,提出了以“教”促“学”,以“学”促“研”,“教、学、研”相结合,相互促进,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既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又促进教师科研的双赢策略。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教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97-02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获得学士学位的必修学分,毕业论文本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本科生教育“职业化”。再加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考研压力大等原因[1],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敷衍了事,甚至捏造数据,由此还曾数度引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2],以及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在当前大环境下,我院学生与教师在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老师“教”的环节仍不足,学生“学”的气氛不够浓烈,师生“研”的水平还不够高。因此,为了保证本科生培养质量,本文将以常州大学材料专业为例,从教师、学生和专业实际情况谈谈对毕业设计改革过程的一些感悟。
  一、结合专业特点、师资结构和科研水平,确定总体改革思路
  在毕业论文出现问题时,首被问责的是监管部门。故很多高校教务处建立了自己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统一监管;建立从选题、开题到论文撰写的统一规范;加强论文的审核制度,控制查重率,从省级校级各层面开展不定期的抽检。但是,只监管不改革只会让形式化蔓延,无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各个学院还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毕业设计改革。
  常州大学材料学院是学校的品牌专业,历经三十多年的建设,建有数十个省级重点、省级、市级、校级实验室、测试中心、教学示范中心等,有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有博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近90%;先后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863、973、国家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0项[3]。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材料专业的本科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有研究改进材料性能、开发新材料的能力;材料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和设备可以支持本科生进行大量的研究性实验与初步探索;材料学院的师资结构决定了教师们有能力在毕业论文过程中指导其选择较新的课题,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索,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学院对本科生培养的目标应是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并重,而非只是就业型人才,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路应是提升其专业内涵,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二、以“教”促“学”,让毕业设计所需的基本技能贯穿于专业课学习的始终
  本科毕业设计本应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应用和提升的过程。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在第八学期指导老师给出具体课题题目,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工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最后撰写毕业论文。这一过程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与前期的专业课教学鲜有联系。
  实际上,如果大部分学生此前并未接受过相应的科研训练,一个学期的时间做毕业设计非常短。学生甚至根本不理解题目内涵,就盲目选题,简单阅读几篇文献,对现有研究成果一知半解,实验方案不具体甚至不正确,实验结果欠分析,最后是草草完稿。整个毕业过程中,面对从未接触过的课题,学生经常感觉无从下手;面对一脸盲然需要从查文献教起的学生,教师也时常感觉颇多无奈。如果学生一开始接触专业课开始就了解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安排,就会明确平时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我院教师大都接触到各自学科的前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积极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学生在后期选题时,不会无的放矢。这样,现有的自主选题与分配题目相结合的政策才有实际意义。改革课程教学过程,多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课后安排一些小课题。特别是在基础知识的应用环节,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更是不能忽视教师“教”的作用,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教会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毕业论文不是一朝之功,期望在最后一个学期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所需的技能应在平时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进去,才能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学”促“研”,“学”有所思,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思考成为常态
  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本来就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的综合检验。毕业设计的质量的提高,只靠教师的“教”是不可能完成的,还需要学生用心去“学”。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思考成为常态,在他们的整个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会经常地思考该专业课与毕业设计的关系,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培养哪些技能,哪些问题还未解决,涉及哪些技术前沿,还会用到什么方面的知识等等。所有这些思考,不是强制的,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顺其自然进行的。
  学生在前几个学期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已经掌握了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文献检索和实验分析等,并且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会越来越深入,加上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每学期学院组织的各类科研讲座,这些都会引导学生在某个方向上的兴趣,学生对将来自己的毕业设计的目标也会越来越明确。进而,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前参加到自己的科学研究当中来,实践证明,这会致使毕业设计成为一项轻松的、可兼顾完成的工作任务。
  四、“教、学、研”结合,让毕业设计选题更有针对性、可行性   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是选题[4]。通过前几个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加上合理的毕业设计安排,顺利地选题开题会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是因人而异的,不能期望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都能达到高标准,所有论文都具有创见性。归根到底,毕业设计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这个过程中受益并有所提高。因此,毕业设计题目应兼顾各种程度的学生,应保证各类学生都能选到合适的题目。选题原则是:自主选题和分配题目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针对今后仍从事科研的学生,应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标,重点强调选题的科学性,题目设计应兼顾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研究兴趣。比如,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已有研究课题给定一个题目的大方向,学生在老师给定的大方向内自主选题,由老师把握题目的难易度、工作量和可行性,避免学生选的题目过宽过泛或不切实际,既关注了学生兴趣,又保证了教师可以进行有效指导。针对今后从事技术工作的学生,应以培养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强调选题的实用性5]。选题尽可能同其将来工作内容相联系,侧重选择和企业实际课题相关的题目。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的工作能力获得较大提升,尽快地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实际工作的顺利过渡。
  五、“教、学、研”相互促进,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对学生来讲,经过前期的训练,有了合适的选题,学生有基础、有能力、有兴趣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把毕业设计真正当成对自己有益的工作来做,不会对其敷衍了事,甚至捏造数据,同时也会认真地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以求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对教师来讲,毕业设计和与自己的科研方向结合,合二为一,使老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指导毕业设计。目前高校均面临软硬件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并且可以避免虚拟题目、遗传题目等问题,还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教学压力,进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教、学、研”相互结合,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有了教师的认真指导,辅以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的规范监管,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会得到持续提升。不仅如此,“教、学、研”还会相互促进,通过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的含金量。反过来,学生的参与也会促进教师的科研工作。科研课题中的一些基础性和重复性工作由学生去做,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也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给教师带来新的启发。
  总之,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只是靠加强监管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毕业设计的主体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受益。同时,还应对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让毕业设计真正起到全面总结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让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成为用人单位遴选人才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2]杨卓娟,杨晓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废之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60-162.
  [3]彭秀英.立题和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J].中国大学教学,2012,(3):75-76.
  [4]曾永卫,蔡毅.工程应用型本科产学研合作的分析和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Z2):70-71.
其他文献
摘要:调节教学是一种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充分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它与新课程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处。  关键词:调节教学;自学释疑;延伸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09-02  调节教学是具有郑州地方特色的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它曾经在提高郑州地区教学质
摘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有义务去发掘学生们无限的艺术潜能,为他们提供一方教学互动的舞台,让他们勇敢的叙述自己所感悟的美,从而在音乐课中找到更多高贵的美感和无比的快乐。  关键词:启迪;细品;耐心;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75-02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众多的天庭姐妹中,有一仙女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
摘要:高效英语课堂是指一种教学方式,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随着课程改革得到不断深化。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构建高效英语课堂进行阐述:明确教学目标,引导高效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注重课后反思,持续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
摘要:社会实践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阐述了社会实践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强调要不断创新研究生社会实践形式、加强制度管理和组织建设,提高社会实践的教育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实践;研究生;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38-02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
摘要:数学课堂的有效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笔者通过随堂听课和问卷调查,总结出目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有效评价方式适时地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使我们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那
摘要:高校基层团组织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是团的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它与广大青年学生保持着最直接最广泛地联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育人基地之一。在当今高校管理改革过程中,基层团组织建设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本文从基层团组织的一次推优入党谈起,以小见大,深入探讨了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应有职能。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口号,“自然”一词更是成为十八大报告中的一个关键词。要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新时代中国,培养具有自然特性的人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当代社会,在中学生教育方面对于培养具有自然特性的人的认识上还存在不足和欠缺。以古观今,中外对比,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弥补我们中学教育中的不足,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摘要:中高职协调发展作为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建设的一大课题意义重大,职教集团做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新平台,对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职业院校的优势互补,达到学校、政府、行业与企业的多方互惠互利意义重大,是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关键词:职教集团;中高职;协调  近十几年来,出于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国家从上而下地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规模得到了迅猛的扩展,尤其高等职业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国际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具有更多的专业、语言(母语 外国语)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竞争中的焦点。双语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遴选、授课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教学实践,探索符合我校合作办学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更有效的提高教
摘要:英语学习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但很多家长不了解英语学科的特点,往往抱着一种从众心理,盲目地让孩子选择并接受英语教育,这种盲目的被选择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也导致了学校、老师对英语教育的争功近利思想。  关键词:有效学习;英语学科;儿童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70-02  伴随着升学、求职的压力进一步增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