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教师培训的实践中,我们很注重学习,特别是向别人学习,如学习幼教专家的最新教育理论,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同行们好的做法等等,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但这种培训脱离具体的教育情况与问题,忽视个体的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从当前教师教育目标发展的趋势中发现,追求在真实的教育工作实践中(在岗位上),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所以,在我园园本培训研究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向别人学习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视向自身学习,或者说向自己的经验学习。因为我们教师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每天都在实践具体丰富的、生动的教育活动,有很多的教育感受和经验,如果因为我们的无心,让这些经验就这样白白流失了,确实很可惜。而如果我们抓住了,并深究它,那么这些经验和感受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而向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和解决自身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学会反思”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说,反思教学本身就是园本培训,有助于教师由“普通的教书匠变为研究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变为“学习型”、“发展型”教师。
我园反思教学的操作流程为学习——实践——反馈——调整——再实践……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反思的方式为“探究式”、“发现式”;反思的主体是教师自己,对象是自己的教育实践;反思的关键是“反思”和“探究”。反思教学是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效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探究是至关重要的。我园将个体反思、小组反思与集体反思有机结合,在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反思、积极探究。
一、个体反思:即教师个人对自我教育实践的回顾、分析、解决、再实践的过程。主要的实践活动有:
1.个案研究。我们组织教师每学期都要对每名幼儿的发展状况作客观的记录(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教育措
施、教育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伴随着孩子的变化、发展,不停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有时,仅一名幼儿的一个不良情绪或不当行为,往往要记录、实施半年,甚至更长,这过程,就是教师不停地运用策略、反思实践的过程。一学期下来,每位教师均有30篇这样的个案记录,也就是在反思中实践的30个成功案例,现已有15篇发表于国家级、省级刊物。
2.教养笔记。我们要求教师每星期写一篇教养笔记,旨在记录自己失败的教训,成功的喜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我解剖中,一步步接近完美、科学的境界。
3.课题生成。就是教师在捕捉孩子们的兴趣、经验、热点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化的主题教育,教师必须关注孩子,关注自己的教育对孩子所引起的反响,及时接住孩子发过来的“任意球”,并返回一只孩子能接得住的“界内球”。这是一种凌驾于教师意志之上的开放性的现代课题,拓展了教师与幼儿双边活动的内涵。这种课题我们每月每班至少有1个,月初谈设想,月末谈成效,学期结束全园交流、观摩。这样,3~5年,已经汇编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教材《聆听童声 关注童趣》。现在,我们教师只要聚在一起,谈的说的都是自己班上的“主题”,一看见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一看到什么新鲜的事,马上就会联想到是不是可以作为活动的主题,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坚持不懈地反思,已经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学思维“自动化”。
二、小组反思:即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通过组内成员对某位教师教育活动的研讨与解剖,互相交流,相得益彰,彼此启发。
1.研讨教学,分层推进。我园教研活动丰富多彩,其中,尤以各类型教师各种汇报课的反思教学,最为争奇斗妍。示范课——由学科带头人上,观念前瞻,教学成熟,两名副园长率先垂范。各位教师在观摩后,要学习经验、思考问题、总结模仿,并上出同课题的融入自己观念的学习课。表演课——由骨干教师上,能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并亮出个人风格。课后该教师还要说课,谈教后感,提出修改意见,让全体教师从中领悟一名优秀教师如何自我反思,走向“教学成功”的真实过程。研讨课——集体研讨的,具有挑战意义的课。这种课冲破传统,敢于创新,是组内教师集体反思教学的汇聚,能体现群体成员的教研意识。汇报课——由青年教师上,要求把学习体会融进课堂教学中,并邀请组内成员共同研讨、修改,促进该教师更上一个台阶。此外,我们强化听课研讨制度,坚持指定听课与随堂听课相结合,领导听课与教师听课相结合,园内听课与园外听课相结合,人人有听课指标,每学期结束,教师人均听课超过40节,领导人均听课超过50节。
2.一人上课,众人研究。围绕着一节“公开课”、一次“半日活动”,我们的做法是“一人唱戏,众人搭台”,大家参与讨论,针对其中的某个问题,从观念、目标到组织方法、手段、环节,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每学期,这种机会我们都有十多次,而每一次都是教师们思维碰撞、激起火花、释疑提高的过程。
3.师徒结对,共同成长。我们的做法是:从被指导教师比较容易入门、指导教师比较擅长的领域入手,然后从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领域或一个问题开始,有计划地对被指导者给予具体援助,包括活动实施的全程讨论和指导反思,互上观摩课、汇报课,开放半日活动,交流教学心得等等。结对类型有“单项结对”、“综合结对”、“优势互补结对”、“强强共促结对”,结对数已达20对。
三、集体反思:即中心教研组针对全园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共性问题,共同反思,以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1.每月话题。每个月,我们针对教师在保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左右为难的、不知所措的),展开讨论,追踪解决,从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例如:二月话题:“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幼儿该不该收?”最终形成全体教师的“零拒绝”观念。三月课题:“教师参与游戏导致孩子兴致低落,怎么办?”最终摆正教师角色身份的位置。四月话题:“孩子不参与有组织的户外活动,怎么办?”众说纷纭,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争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共识,提升理念的过程。
2.案例教学。幼儿园经常以案例为教材,运用拍录像、看现场,启发教师反思与研讨,提高教师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反思的起点和切入点,都是教师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某些偏差,我们先不去评论其对错,而是将问题提出来,让全体教师积极思考,交流认识,教师正是在这种互动式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获得新的发展。如我园在研讨“游戏中教师该怎么介入时?”不是把专家的结论灌输给教师,而是拍了一系列录像,让教师去观察、分析、评价,并各自发表见解,经过讨论,老师们加深了对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认识并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方法。
3.课题研究。“扬长教育”是我园“十五”期间省级立项课题,该课题集教师培训与幼儿发展为一体,以“扬教师智慧之长,扬幼儿潜能之长”为宗旨,以师之长促生之长,发展师生的优势领域。我们紧扣课题,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才能优劣,作为参与课题研究的切入口,锻炼自己的基本功,作为深入研究课题的条件。由于大家课题研究积极性高,“好学上进”的劲头伴随着课题而步步深入。有的教师练就自己的绘画才能,培养孩子的绘画潜能;有的教师学习手工刺绣,激发孩子的刺绣兴趣;有的教师研究孩子的语言天赋,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每位教师在课题中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专题。为此,我们强化“计划——实施——汇报——总结”的全程管理,突出“边做边研讨,边研讨边推进”,借助于“全园观摩”、“全园讲评”,促进大家在集体反思中,提高实施“扬长教育”的科研能力,该课题获镇江市课题成果评比一等奖。
善于反思,是现代教师一种重要的教育素质,它犹如一面反光镜,在前进的路上能时时利用它来反照自己走过的路,以提醒自己大胆而谨慎地走好每一条路。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对自己每日面对的真实教育工作问题进行研究,进行反思,就会不断进步,就会成为一个“反思性实践家”,就会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
我园反思教学的操作流程为学习——实践——反馈——调整——再实践……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反思的方式为“探究式”、“发现式”;反思的主体是教师自己,对象是自己的教育实践;反思的关键是“反思”和“探究”。反思教学是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效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探究是至关重要的。我园将个体反思、小组反思与集体反思有机结合,在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反思、积极探究。
一、个体反思:即教师个人对自我教育实践的回顾、分析、解决、再实践的过程。主要的实践活动有:
1.个案研究。我们组织教师每学期都要对每名幼儿的发展状况作客观的记录(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教育措
施、教育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伴随着孩子的变化、发展,不停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有时,仅一名幼儿的一个不良情绪或不当行为,往往要记录、实施半年,甚至更长,这过程,就是教师不停地运用策略、反思实践的过程。一学期下来,每位教师均有30篇这样的个案记录,也就是在反思中实践的30个成功案例,现已有15篇发表于国家级、省级刊物。
2.教养笔记。我们要求教师每星期写一篇教养笔记,旨在记录自己失败的教训,成功的喜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我解剖中,一步步接近完美、科学的境界。
3.课题生成。就是教师在捕捉孩子们的兴趣、经验、热点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化的主题教育,教师必须关注孩子,关注自己的教育对孩子所引起的反响,及时接住孩子发过来的“任意球”,并返回一只孩子能接得住的“界内球”。这是一种凌驾于教师意志之上的开放性的现代课题,拓展了教师与幼儿双边活动的内涵。这种课题我们每月每班至少有1个,月初谈设想,月末谈成效,学期结束全园交流、观摩。这样,3~5年,已经汇编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教材《聆听童声 关注童趣》。现在,我们教师只要聚在一起,谈的说的都是自己班上的“主题”,一看见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一看到什么新鲜的事,马上就会联想到是不是可以作为活动的主题,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坚持不懈地反思,已经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学思维“自动化”。
二、小组反思:即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通过组内成员对某位教师教育活动的研讨与解剖,互相交流,相得益彰,彼此启发。
1.研讨教学,分层推进。我园教研活动丰富多彩,其中,尤以各类型教师各种汇报课的反思教学,最为争奇斗妍。示范课——由学科带头人上,观念前瞻,教学成熟,两名副园长率先垂范。各位教师在观摩后,要学习经验、思考问题、总结模仿,并上出同课题的融入自己观念的学习课。表演课——由骨干教师上,能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并亮出个人风格。课后该教师还要说课,谈教后感,提出修改意见,让全体教师从中领悟一名优秀教师如何自我反思,走向“教学成功”的真实过程。研讨课——集体研讨的,具有挑战意义的课。这种课冲破传统,敢于创新,是组内教师集体反思教学的汇聚,能体现群体成员的教研意识。汇报课——由青年教师上,要求把学习体会融进课堂教学中,并邀请组内成员共同研讨、修改,促进该教师更上一个台阶。此外,我们强化听课研讨制度,坚持指定听课与随堂听课相结合,领导听课与教师听课相结合,园内听课与园外听课相结合,人人有听课指标,每学期结束,教师人均听课超过40节,领导人均听课超过50节。
2.一人上课,众人研究。围绕着一节“公开课”、一次“半日活动”,我们的做法是“一人唱戏,众人搭台”,大家参与讨论,针对其中的某个问题,从观念、目标到组织方法、手段、环节,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每学期,这种机会我们都有十多次,而每一次都是教师们思维碰撞、激起火花、释疑提高的过程。
3.师徒结对,共同成长。我们的做法是:从被指导教师比较容易入门、指导教师比较擅长的领域入手,然后从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领域或一个问题开始,有计划地对被指导者给予具体援助,包括活动实施的全程讨论和指导反思,互上观摩课、汇报课,开放半日活动,交流教学心得等等。结对类型有“单项结对”、“综合结对”、“优势互补结对”、“强强共促结对”,结对数已达20对。
三、集体反思:即中心教研组针对全园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共性问题,共同反思,以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1.每月话题。每个月,我们针对教师在保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左右为难的、不知所措的),展开讨论,追踪解决,从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例如:二月话题:“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幼儿该不该收?”最终形成全体教师的“零拒绝”观念。三月课题:“教师参与游戏导致孩子兴致低落,怎么办?”最终摆正教师角色身份的位置。四月话题:“孩子不参与有组织的户外活动,怎么办?”众说纷纭,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争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共识,提升理念的过程。
2.案例教学。幼儿园经常以案例为教材,运用拍录像、看现场,启发教师反思与研讨,提高教师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反思的起点和切入点,都是教师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某些偏差,我们先不去评论其对错,而是将问题提出来,让全体教师积极思考,交流认识,教师正是在这种互动式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获得新的发展。如我园在研讨“游戏中教师该怎么介入时?”不是把专家的结论灌输给教师,而是拍了一系列录像,让教师去观察、分析、评价,并各自发表见解,经过讨论,老师们加深了对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认识并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方法。
3.课题研究。“扬长教育”是我园“十五”期间省级立项课题,该课题集教师培训与幼儿发展为一体,以“扬教师智慧之长,扬幼儿潜能之长”为宗旨,以师之长促生之长,发展师生的优势领域。我们紧扣课题,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才能优劣,作为参与课题研究的切入口,锻炼自己的基本功,作为深入研究课题的条件。由于大家课题研究积极性高,“好学上进”的劲头伴随着课题而步步深入。有的教师练就自己的绘画才能,培养孩子的绘画潜能;有的教师学习手工刺绣,激发孩子的刺绣兴趣;有的教师研究孩子的语言天赋,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每位教师在课题中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专题。为此,我们强化“计划——实施——汇报——总结”的全程管理,突出“边做边研讨,边研讨边推进”,借助于“全园观摩”、“全园讲评”,促进大家在集体反思中,提高实施“扬长教育”的科研能力,该课题获镇江市课题成果评比一等奖。
善于反思,是现代教师一种重要的教育素质,它犹如一面反光镜,在前进的路上能时时利用它来反照自己走过的路,以提醒自己大胆而谨慎地走好每一条路。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对自己每日面对的真实教育工作问题进行研究,进行反思,就会不断进步,就会成为一个“反思性实践家”,就会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