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均芳草伯牙琴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r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吹沙集》是萧父先生近三十年来所写讨论哲学与文化问题的论文与序跋的结集。
  立足于理性的审视,作者娴熟地运用了“科学—理性”的工具,努力揭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特定时代人类历史实践的水平,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他强调“连环可解”,从浩繁的哲学原典中爬疏剔抉,努力揭示哲学范畴从朦胧到清晰、从抽象到具体、从贫乏到丰富的逻辑演进,勾勒出中国哲学发展的“大圆圈”和“大圆圈中的无数的小圆圈”,展示出中华民族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内在逻辑。
  同时,借助于审美的形象思维的体验和感性观照的辅助,作者又十分注重以诗人的直观能力去“神交古人”——全身心地投入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社会化情感共鸣的审美体验之中,去悬想事势,遥体人情,设身处地体验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外在刺激与哲人的亲缘地缘关系、师门授受、文化教养、性格气质、身世浮沉等等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哲人心灵的深层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对其理论思维的制约作用。
  ——在这里,作者给以求真为目的的“科学—理性”工具的運用注入了审美体验和观照的生动的感性生命,而感性的审美观照(形象思维、体验、直觉)亦服从和服务于理性的求真目的,其中亦渗透着理性分析的因素;这情理交融的体验促进了理解,而深刻的理解又对象化为生动的陈述和再现。于是,哲学史的陈述就不仅仅是黑格尔之“正、反、合”式的单纯的逻辑演进,而是以把握过去时代的真髓和血肉的“真实性”代替了那种只有逻辑的骨骼而没有感性生命的血肉的所谓“客观性”。
  以求真为目的的科学的理性方法,并不排斥研究者的强烈的道德热情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二者之审慎的结合,后者将给历史科学的研究以不竭的动力源泉,前者亦将给予研究者的道德激情和使命感以科学的理性规范。
  在中国哲学史界所注重的“三际”(周秦之际、魏晋之际、明清之际)中,作者尤其钟情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认为这一时代的哲人以朦胧的历史自觉顺应了中国社会行将走出中世纪的历史进步潮流,其思想代表了历史的前进方向,是中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亦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结合点;其砥砺气节、自我超越的道德情操更体现了“光芒烛天、芳菲匝地”的人格美。然而,作者在阐明历史科学并不排斥情感、及其所以“一瓣心香向顾(炎武)王(船山)”的同时,又十分注重揭示旧的拖住新的、死的拉住活的的历史洄流对哲人的理论思维的制约,致力于分辨其“言志之作”与“应酬之作”,辨析哲人心灵中新旧杂陈、矛盾重重的思维格局,揭示其理论思维的误区及其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
  ——在这里,求真的科学态度始终是作者全部立论的生命所系,而道德激情和历史使命感则十分自然地体现于其科学态度之中。这样,作者也就自觉地避免了把不可重复的既往的历史当作“当代史”来写的所谓“真历史”的误区,而是以完整准确地把握对象自身中的灵魂的科学性代替了那种仅仅为了“满足一种现在的兴趣”、从而“使过去变成了现在”的主观随意性。
  《吹沙集》中除收录了作者研究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论文、演说外,还收录了反映作者追求美与真之统一的心路历程的诗作,这是《吹沙集》的又一特色。“灵均芳草伯牙琴”,是少年时纯真的向往;“梅蕊冲寒破雪开,……吸收诗情向未来”,是青年时如火的情怀;“九畹兰心凝史慧,五湖鸥梦入诗篇”,是壮年时广阔深沉的思绪;直到老年,“劫去高吟火凤凰”,仍然自信“一瓣痴葵蕊不枯”。对于“海上琴心”、“火中鸣凤”的咏叹,与其论说相映照,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哲人将求真与求美结合起来的文化精神的自觉继承。
  (《吹沙集》,萧父著,巴蜀书社一九九一年九月版〔精〕10.75元)
  品书录
其他文献
“你下载了国家反诈中心APP吗?”这款由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开发的功能性APP在今年3月正式上线后就引起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顶流”,在各大平台的下载排行榜频频拿下第一。与它相关的内容多次登上热搜。有人说,国家反诈中心APP成了国民级APP。  近几年,电信网络诈骗猖獗,根据公安部统计,2015年全国发生60万起电信诈骗案,造成的损失达到226亿元,而且数额还在逐年增长。电信网络诈骗是利用互联网实施的新
一种外来艺术经验被介绍进来,原是开放改革中的正常现象,不料却有人认为此事非同小可,竭力抵制。例如前几年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介绍,就引起了一番抵制和呵责,仿佛看作是妖魔一般的可怕,文艺从此就会被断送了似的。这很像一个弱不禁风者,因为怕吹冷风,索性连同新鲜空气也不要,把窗户关得密不通风,一旦有人打开,就惊慌失措起来。到这两年,那种厌弃的声息似乎渐渐平息了些,因为人们经过思考,选择,觉得还有点用处。自然
请允许我以鲁迅的气派开讲吧:其实我没什么要讲的,我将要讲的,无论如何,在别处已经有人讲过了;实际上,别人已经说得更好。关于“理解”的看法,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过去几十年,这个论题得到了反复而精彩的讨论。我试图进一步阐述这个论题,或许会显得肤浅而笨拙。我研究这问题的路子的新意,仅仅在于试图继续别人的深思熟虑,以便建立起一条联结中国或东方的纽带;然而,即便从这一方面讲,我无论如何也不是开山的人物。  我
许纪霖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解构,都具有一种理性的目光,一直是我欣赏的。但是,读了他的《狂出真性情》(《读书》一九九四年第十二期)后,却有些不同看法。  有关梁漱溟、毛泽东的那场公案,是非曲直自有评说。然而,讨论其中的是非恩怨是一个问题,在哪个意义上讨论又是一个问题。  作者似乎对梁漱溟的“狂”有太多的认同,以致忽略了一个前提,即发生于五十年代的这场大波澜,不过是中国传统政治的
《读书》一九九四年第九期《有关配猪的文化抢答》(尹吉男文)肯定会引来一片读者的抢答,因为,不光“在今天,确有一些无视文化规则的‘爷’们和‘款’们,遵循的正是纯生物学的原则”,还确有一些重视“文化规则”的文人,也将人身上生理和性欲的因素放置于“文化规则”的首位,因此可以说是当今时代的一些“人”们想逃避不适而又冷漠的历史氛围,躲进动物生活的机体温暖之中。尹文借徐冰猪于“一大片书堆里”性交的作品提出的问
音乐家谈音乐,往往很有意思。科普兰写过一本《怎样欣赏音乐》,伯恩斯坦写了一本《音乐欣赏》。两位音乐家的可爱之处都在于他们不是为音乐圣殿再加一圈灵光,而是启开大门,引领平民们放胆巡视。  伯恩斯坦在音乐史榜上有名,由其几方面的成就:指挥、作曲、钢琴演奏。常被称道的则是音乐喜剧的创作。不过,即使在不足千字的辞典条目中,也不嫌辞费地要补叙一笔:他的电视讲座备受欢迎。这本《音乐欣赏》即是由之纂集而成。稍觉
美国汉学家如何看中国文学    数十年来美国汉学界一直流行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那就是,古典文学高高在上,现代文学却一般不太受重视。因此,在大学里,中国现代文学常被推至边缘之边缘,而所需经费也往往得不到校方或有关机构的支持。一直到九十年代,汉学界才开始积极地争取现代文学方面的“终身职位”,然而其声势仍嫌微弱。有些人干脆就把现代中国文学看作是古代中国文学的“私生子”。  是什么原因使得美国的中国文学
我首次读到《Encounter》杂志是五十年代后期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中。我被这本杂志吸引,主要是由于它的文化综合的内容和国际名誉响亮的作者阵容。只是后来,我才发现出版者“文化自由同盟”(Congress of Cultural Freedom)原来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外围组织至少是受它的金钱支持。  这个发现当然令我对《Encounter》杂志更具兴趣。在美国思想开明人士的心
如果与湖人同步的魔咒延续,那么热火在2014年的命运将与三年前的湖人相同——第二轮被横扫出局。热火第二轮将面临的对手是猛龙或者篮网,而篮网曾在常规赛横扫热火。  四月底,NBA常规赛大幕落下,真正的战斗打响。宿敌见面,分外眼红。是新生代上位,还是老江湖胜出,都将成为新的话题。谁能最终夺得总冠军奖杯,并不是季后赛的唯一看点。  一亿美元怎样打水漂  俄罗斯土豪老板普罗霍罗夫说:“2015年之前不夺冠
《读书》今年第三期刊登的《激进的教育》,分析了美国科学精英和激进教育者对于教育方针的争论。文章后半部分流露出对激进主义教育及其“教育文化民主主义”的倡议的同情,并将激进主义教育的艰难处境主要归咎于联邦政府在教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政府政策的确对教育实验造成了限制,但,激进主义教育难以得人心,更深刻的原因是这些批判教育理论的软弱无力,换言之,是左派的无能。  首先我们应该检讨“文化民主”的内涵。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