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抬头望着天空,早晨的阳光正好,朝阳如同浸在蜜罐里一般甜蜜美好。天的另一边,却是惨淡如纸的幕布,上面缀着的几颗星,倘若不仔细看,是不会在人的眼里或心中留下任何痕迹的,它们的存在可有可无,似乎只是太阳的陪衬罢了。
每个人都想成为万众瞩目的太阳吧?我想。
“宝宝,快,把牛奶喝了。”妈妈急匆匆地奔向我,一边提防着杯中的牛奶溅出来,一边招呼着爸爸,“快去发动车子,把书包拎着!”
爸爸闻言,立刻殷勤地接过书包,冲出家门。我看着为我上学而忙得团团转的父母,觉得在这个家中的我,便是太阳。
然而我并未感到更多的快乐。我知道,踏上上学的路,走进与家平分我时间的学校,我的优越感便会急转直下,我便会如同天边最不起眼的一颗星一般,不,甚至只是陨石。
我坐在座位上看着窗外。阳光照射着的一切,哪怕是终将飘零的落叶残花,都反射着缤纷的光。也许是幻觉吧,那一瞬,我透过它们恹恹的外表,看到叶绿成阴,花开半夏。这必定是太阳的魔法,万物依赖它的赐予生长、盛放、收获。我突然懂得了朝圣者面向太阳时的虔诚目光。
我更羡慕太阳了,当然也羡慕如同太阳一般的人。我心中的梦想,亦可称之为野心,正使我血液奔腾,隆隆作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升旗时,看着晃动在操场上的几千件校服,我发现自己淹没在人群中。和大家一样伸长脖子看着台上的学生代表,却只见一个模糊的身影。她正如同朝阳,却离我,离我的世界,那么遥远。
可望而不可即的太阳!
从家到学校,从太阳到星星,心里的落差让我愤愤。我也会发奋,蝉鸣时塞上耳塞听英语,大雪后拉上窗帘奋笔疾书,不去看屋外雀跃的身影,可收效甚微。
又一个挑灯夜读的晚上,妈妈依旧小心翼翼地推门进来陪我。我听到她捂着嘴打哈欠的声音,不胜厌烦。催她去睡,她却摇头说要等我先睡,她才安心。我搁下笔,想到我的梦想,又想到我星星般“小家子气”的名字,便问:“妈妈,为什么给我取现在这个名字?取‘阳’‘晔’之类的字多好啊!”
妈妈一愣,反问我:“太阳有什么好?星星多棒!它自古至今寄托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又为多少夜行的人指明了方向!”
我心中一颤,也是。星星,夜幕中的星星,陪伴着我度过童年的两千多个夜晚。银河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奶奶总把我抱在怀里娓娓道来。我倦意袭来时,也会打着哈欠望着奶奶手指的方向,因为她说,从前抱着她讲故事的太奶奶正在天上,她是最亮的那颗星,望着我们,守着我们。
又想到幼儿园时自己大言不惭地对妈妈说“我要做太阳”,一向奉行鼓励为先的妈妈却只是微笑着,不置可否。我以为她是对我没信心,她却意味深长地告诉我星星也是太阳。那时我还太小,不能理解,如今想来却是别有深意。
肉眼能观察到的渺小的星星,都是和太阳地位一样的恒星。也许在这方天空中,它们永远那么不起眼;但在遥远的另一个星系,它们便是所有行星的主宰。它们可以吞噬更多的物质,可以只手遮天、翻云覆雨,直到最后的最后成为令人谈之色变的黑洞。然而这过程太痛苦,结局也并不尽如人意。
为什么,不从太阳那看似荣耀无限的宝座上走下来,到星星恬淡的世界中去呢?我有些恍惚,又有些释然。在夜行的人眼中,北极星胜于太阳;在奶奶眼中,有一颗代表着她亲人的星胜于太阳;在天文学家心中,有一颗未知的星堪比太阳。我此刻眼中的太阳,有一天会消失,而无止尽的时光的长河中,星星,永远是不可缺少的风景。
走出狭小的屋子,放眼四周。夜幕是深沉宁静的蓝。有星星,或璀璨,或黯淡。它们或许亘古不变,或许转瞬即逝,然而它们在眨眼的瞬间,仿佛点开了我的穴位,与我脉搏相连,我的心中顿时开阔起来。这正是星星的舞台。
微风拂过,激起我心中的涟漪,更吹动了我眼中、心中的星星,它们偶尔碰到一起,便发出风铃般清脆的声响。
从太阳到星星,改变的不只是我的理想和追求,还有更多。
推荐人语
严华银,研究员、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本文表现的是小作者的一系列带有哲学意义的追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我应该追求什么?小作者从自己生活的反差现象出发,叙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家庭里父母家人心中的伟大的“太阳”,却是学校中老师同学眼里的渺小的“星星”。小作者享受着家庭中太阳般的待遇,羡慕着学校中太阳般同学的荣光;当然更多的是承受着追求不得、相形见绌的苦涩和落寞。文章写得真实、质朴,但如果仅仅如此,也就只是一篇怨天尤人的闲文了。
本文的成功,正在于小作者在现象之外,展开了自己的认识、思辨变化的过程:大自然的寓意,妈妈的认知,祖母的态度,“我”成长中的经历和故事,这些,都是“我”思索的对象,认识的源泉,都给予“我”启迪和灵感,给予“我”教益和帮助。于是,联想、类比、对照、分析,勾连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产生了一次思想的飞跃:太阳与星星,各司其职,各显其能;优秀与平凡,都是一种存在,各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文末的“收获更多”表达的是小作者思想的深刻和逐渐成熟。
实际上,这正是一个人成长发展中的“拔节”和升华。
学校,应该是一个可以让人思索的场所,而思索又是每个人成长、进步的路径和标志。本文的小作者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选手自述
如果你走进靖江外国语学校九(4)班,可能会看到一个女孩在埋头看书,或是抬头盯着对面楼顶上随风飘扬的红旗。那就是我——赵婉辰。不熟悉我的人认为我是内向和文静的,却不知我只有在看书、画画和发呆时才会如此,其实我也有活泼的一面。我最心爱的一本书是《难以想象的怪异世界》,尽管乍看之下封面有点儿吓人,我依旧爱不释手。除此之外,童话、小说、散文、名人传记,我也是逮着一本看一本。
每个人都想成为万众瞩目的太阳吧?我想。
“宝宝,快,把牛奶喝了。”妈妈急匆匆地奔向我,一边提防着杯中的牛奶溅出来,一边招呼着爸爸,“快去发动车子,把书包拎着!”
爸爸闻言,立刻殷勤地接过书包,冲出家门。我看着为我上学而忙得团团转的父母,觉得在这个家中的我,便是太阳。
然而我并未感到更多的快乐。我知道,踏上上学的路,走进与家平分我时间的学校,我的优越感便会急转直下,我便会如同天边最不起眼的一颗星一般,不,甚至只是陨石。
我坐在座位上看着窗外。阳光照射着的一切,哪怕是终将飘零的落叶残花,都反射着缤纷的光。也许是幻觉吧,那一瞬,我透过它们恹恹的外表,看到叶绿成阴,花开半夏。这必定是太阳的魔法,万物依赖它的赐予生长、盛放、收获。我突然懂得了朝圣者面向太阳时的虔诚目光。
我更羡慕太阳了,当然也羡慕如同太阳一般的人。我心中的梦想,亦可称之为野心,正使我血液奔腾,隆隆作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升旗时,看着晃动在操场上的几千件校服,我发现自己淹没在人群中。和大家一样伸长脖子看着台上的学生代表,却只见一个模糊的身影。她正如同朝阳,却离我,离我的世界,那么遥远。
可望而不可即的太阳!
从家到学校,从太阳到星星,心里的落差让我愤愤。我也会发奋,蝉鸣时塞上耳塞听英语,大雪后拉上窗帘奋笔疾书,不去看屋外雀跃的身影,可收效甚微。
又一个挑灯夜读的晚上,妈妈依旧小心翼翼地推门进来陪我。我听到她捂着嘴打哈欠的声音,不胜厌烦。催她去睡,她却摇头说要等我先睡,她才安心。我搁下笔,想到我的梦想,又想到我星星般“小家子气”的名字,便问:“妈妈,为什么给我取现在这个名字?取‘阳’‘晔’之类的字多好啊!”
妈妈一愣,反问我:“太阳有什么好?星星多棒!它自古至今寄托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又为多少夜行的人指明了方向!”
我心中一颤,也是。星星,夜幕中的星星,陪伴着我度过童年的两千多个夜晚。银河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奶奶总把我抱在怀里娓娓道来。我倦意袭来时,也会打着哈欠望着奶奶手指的方向,因为她说,从前抱着她讲故事的太奶奶正在天上,她是最亮的那颗星,望着我们,守着我们。
又想到幼儿园时自己大言不惭地对妈妈说“我要做太阳”,一向奉行鼓励为先的妈妈却只是微笑着,不置可否。我以为她是对我没信心,她却意味深长地告诉我星星也是太阳。那时我还太小,不能理解,如今想来却是别有深意。
肉眼能观察到的渺小的星星,都是和太阳地位一样的恒星。也许在这方天空中,它们永远那么不起眼;但在遥远的另一个星系,它们便是所有行星的主宰。它们可以吞噬更多的物质,可以只手遮天、翻云覆雨,直到最后的最后成为令人谈之色变的黑洞。然而这过程太痛苦,结局也并不尽如人意。
为什么,不从太阳那看似荣耀无限的宝座上走下来,到星星恬淡的世界中去呢?我有些恍惚,又有些释然。在夜行的人眼中,北极星胜于太阳;在奶奶眼中,有一颗代表着她亲人的星胜于太阳;在天文学家心中,有一颗未知的星堪比太阳。我此刻眼中的太阳,有一天会消失,而无止尽的时光的长河中,星星,永远是不可缺少的风景。
走出狭小的屋子,放眼四周。夜幕是深沉宁静的蓝。有星星,或璀璨,或黯淡。它们或许亘古不变,或许转瞬即逝,然而它们在眨眼的瞬间,仿佛点开了我的穴位,与我脉搏相连,我的心中顿时开阔起来。这正是星星的舞台。
微风拂过,激起我心中的涟漪,更吹动了我眼中、心中的星星,它们偶尔碰到一起,便发出风铃般清脆的声响。
从太阳到星星,改变的不只是我的理想和追求,还有更多。
推荐人语
严华银,研究员、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本文表现的是小作者的一系列带有哲学意义的追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我应该追求什么?小作者从自己生活的反差现象出发,叙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家庭里父母家人心中的伟大的“太阳”,却是学校中老师同学眼里的渺小的“星星”。小作者享受着家庭中太阳般的待遇,羡慕着学校中太阳般同学的荣光;当然更多的是承受着追求不得、相形见绌的苦涩和落寞。文章写得真实、质朴,但如果仅仅如此,也就只是一篇怨天尤人的闲文了。
本文的成功,正在于小作者在现象之外,展开了自己的认识、思辨变化的过程:大自然的寓意,妈妈的认知,祖母的态度,“我”成长中的经历和故事,这些,都是“我”思索的对象,认识的源泉,都给予“我”启迪和灵感,给予“我”教益和帮助。于是,联想、类比、对照、分析,勾连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产生了一次思想的飞跃:太阳与星星,各司其职,各显其能;优秀与平凡,都是一种存在,各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文末的“收获更多”表达的是小作者思想的深刻和逐渐成熟。
实际上,这正是一个人成长发展中的“拔节”和升华。
学校,应该是一个可以让人思索的场所,而思索又是每个人成长、进步的路径和标志。本文的小作者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选手自述
如果你走进靖江外国语学校九(4)班,可能会看到一个女孩在埋头看书,或是抬头盯着对面楼顶上随风飘扬的红旗。那就是我——赵婉辰。不熟悉我的人认为我是内向和文静的,却不知我只有在看书、画画和发呆时才会如此,其实我也有活泼的一面。我最心爱的一本书是《难以想象的怪异世界》,尽管乍看之下封面有点儿吓人,我依旧爱不释手。除此之外,童话、小说、散文、名人传记,我也是逮着一本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