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不可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市教研员王凯老师在最近一次全市语文教研会上宣布:七——八年级语文期末水平测试短文阅读将再次涉及课内语段。此举引起全市语文教师热议,大多数老师认为,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这势必会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对此,笔者认为:此举势在必行,中学语文课本不可丢!
  什么是语文?在教学大纲里清楚的写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实际上不像大纲所说的那样被人们重视,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学什么?语文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感到茫然,这主要体现在对待语文课本的态度上,很多老师认为课本与考试关系不密切而不重视课本,甚至有的干脆扔掉课本全然不管。果真中学课本不重要,可丢下不管吗?其实不然,真要学好语文,掌握好这门功课,非但不能不重视它,而且还要努力吃透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
  语文课本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认识语文、学习语文、掌握语文、运用和传播语文的最主要途径。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为主体,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的写作材料,也给我们提供了精妙的写作方法。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语文课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主要是因为老师和同学没有真正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高度来认识语文,仅仅局限于考试这一目的,难免会产生“课本太死板、内容不新鲜、讲起来不生动、听起来没兴趣”这样的感觉,因为考试是不可能像其他科目那样直接考到课本内容,让人觉得学课本没多大意义,不值得学。
  但是,一个语文成绩优秀,文学功底扎实的学生,他的知识哪一点又不跟教材息息相关呢?从教材中不仅可以学到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知识,还可以同古今中外名人同呼吸共患难,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自己日益长大成熟起来。这一切,其他的学科是不可能同时学到的。
  更何况,语文教材并不是真正的与考试无关。其他的不讲,就作文来说,中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博闻强识,自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写作水平,更何况熟读教材中精选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可为学生节省课外寻找阅读材料的时间。但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同学,特别是我们这些广大的农村同学很难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写作文时,常苦于“囊中羞涩”,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这时,我们不妨思维多变一点,头脑灵活一点,巧借一下教材,也能够成就一篇考场佳作。如果我们把初中阶段的180篇课文作为作文材料的话,那可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库”!这些“材料”,既可以在内容上“挖掘”它们,又可以在“形式”上模仿它们;既可以作议论性文章的论据,又可以作记叙性文章的构思;既可以是“形似”式的克隆,又可以是“神似”式的摄取。朴实的叙述,简要的说明;慷慨的议论,真挚的抒情;精彩的对话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经意的细节,哲理性的故事等等,在课文中俯拾皆是。学好语文教材,不但能作出好文章,而且,还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有用青年,课文中的那些名言警句、名人事例可让你受用一辈子!由此看来,语文课本可丢吗?
  既然如此,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语文课本没什么可学的声音,看到学生丢开课本的现象呢?当然,语文教材也不是白玉无瑕、完美无缺,例如有些文章跟不上时代、有的政治气味太浓、有的深奥难懂等,但这不是主要原因,而主要原因在于一些语文老师没有充分理解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没有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因为他不懂“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就设法改变自己”、“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读死书,会把书读活;死人读活书,会把书读死”。“师者传道解惑也”,传授书中的道理,讲解学生学习中的疑惑,是老师的天职。他们凭自己的爱好讲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而没有考虑到“师者,学之范也”,自己讲的一句话、做的一件事会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因而,造成了老师不想教,学生也不想学的事实。如果丢开了课本,学生能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材料,并能从中汲取比语文课本更好、更多的营养也好。然而,很多同学在丢开课本之后,又无法找到真正可学的材料,结果课本丢了,语文知识也丢了,一上考场只能瞎蒙,至于生活中要用到语文时,也就只好一问三不知了。
  在此,我再说一句,语文课本丢不得,同时,也敬告那些轻言丢开课本的老师们,不要再轻言丢开语文课本,为了我们的语文,为了我们的学生,更为了我们的教育!
  
  李明勇,陈金哲,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其他文献
恰当的有效的拓展,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博大深厚,课堂会因此而灵动起来,那么,如何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呢?  首先,利用好手头资源,将教科书与《读本》很好地利用起来。  教科书是“本”,是基础,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一般以专题进行划分,这就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同一专题内容进行对比拓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可以是必修课本中同一专题的对比拓展,如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专题是“生命的赞歌”,有三篇讲读课文《屈原列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现在中考实行闭卷考试,卷面上的书本知识积累题的分值可达到二十到三十分。可见,重视学生
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比词大,但语法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其特点表现为: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意义的相对稳固性,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形成的历史性,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是汉语的精粹,在汉语交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不理解成语的本意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范围不分,对象不明,不合逻辑等等,造成许多误用。为帮助广大考生有针对性地做好这一考点的
空闲良久,仍四平八稳  仍持有薪柴般的肋骨  有季风经过,从草甸上  裁出绿缎,剪除铁艺扭曲的哀愁  刺槐拿不定主意,是撑一把巨伞  还是铺下满地落英?  曾在此打坐的人,或是思想者  在冷寂的午后,肉身比灵魂更轻  多种鸟在练嗓,在空中抛出异见  累了,就改练猫步,交换暗语,  和整理华服  暑热  狗尾草鞠躬,波斯菊盛放  青杨路的标线上,有股末伏的热浪  有时是摩托车排气管的怒火  有时是蝉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学生写事写景写人的作文因脱离生活,很多言之无物。破解作文教学“教师烦、学生难”的尬尴,亟需引进“源头活水”。这股源头活水就是丰富新奇、充满童趣的现实生活经历。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模仿学习侦探、导游、画家,启发学生灵动思维,学眼法、说法、笔法,用源头活水浇灌“干瘪的作文园田”,引领学生生动写人说景叙事,作文必将多姿多彩、富有可爱的生活气息。  一.做回
有心理学家提出,学生的心灵好像没有干透的水泥一样,一点点的伤害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班主任就要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工作,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一、付出爱心,收获快乐  班主任首先要付出自己的一片真心,用爱去感动学生,敷衍了事、应付式的谈话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要让学生说出心里话,班主任就要以诚待人,这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改作文难,到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传统作文教学无论是老师命题、学生写,还是学生写、老师改,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欲改变现状,实施作文教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1.尝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母语教育,它的人文性体现在它是一门植根于人和民族心性的精神之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更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滋养他们的精神家园,“语文是打终生学习的底子和终生发展的底子的”,因而必须突出“生本”“人本”,体现“人文关怀”,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生命成长为至高无上的追求。   以一
酒肆(外二首)  老彦娟  这个傍晚,看不见有多少匆忙的人,赶路  谁安排的酒肆, 谁守在酒肆门前迎着秋风  频频招手  谁酿了小烧,又将深紫色的葡萄,做成了液  态的象形文字  若说这些都是要兜售的货物, 谁又是谁的  买酒人  这个傍晚,只不过是多了些浅淡的酒肆  看不见有多少性质顽劣的人  从战争与和平的缝隙里,抽出自己的灵魂  自由的弹性  关于哲学范畴里的弹性,我想到了牢房,有  时它小
高考中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不仅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妙处,简单表态,作出判断,还要求考生从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考查。这一类型题学生答题较差,得分较低,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答题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古诗词创作的写作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詩中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