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政府政策推动与高校支持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浪潮下,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已成为自身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实践形式,同时其对高校創新教育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中所遇到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创业项目资源整合能力较低、创业人才缺乏多元视角等问题,从协同创新的视角下,高校需在企业合作、组织机构与学科交流三个维度考虑对策,通过信息、资源、人才等多元协同的方式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 协同创新 对策
  近几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受到了政府政策的高度支持,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中摸索出了一条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核心的创新实践培养之路。高校希望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创新创业项目质量是国家提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能力、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协同创新视角下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问题分析
  由于政府政策的全面支持贯彻以及高校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主要实践人群集中在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主要通过创新学科竞赛的方式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并在政策扶持与高校助推下进入市场实践创业。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主要形式是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根据2017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数据显示,技术创新占比18%,商业模式占比82%[1],可见现阶段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总体趋势偏向于商业模式创新。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在利益一致性与目标共同性的前提下创新主体通过机制性互动将各种创新资源协同整合从而产生系统涌现性,带来价值增加与价值创造的协作行为[2]。从协同创新的视角下,在政府政策对创新主体与创新项目全面扶持的宏观环境中,可以从企业、高校与学生这三个维度中找到问题的根源。
  1.1企业与高校之间缺乏共同目标协同性,市场信息不对称。就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系列研究显示,企业作为将技术快速产业化与商业化、以盈利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的资源在于拥有丰富的资金储备、研发设备、市场信息与营销经验,也应该是创新创业项目走向市场的重要桥梁之一。
  从企业方面看,企业需要引进高新技术以拓展市场,增加营收,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加迫切需要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并增加技术迭代的频率;从高校方面看,创新创业项目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表现,也是培养学生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融合的综合能力,因此高校需要从企业中除了获得利益之外还有需要丰富的市场信息与动态的市场发展趋势,用于投入至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项目扶持之中。
  因此,在企业与高校合作缺乏共同目标协同性的情况下,企业将缺乏市场性的科研成果直接送到生产线,大大增加了转化成本[3],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得到全面的市场信息,导致学校孵化的创新创业项目存在与市场需求联系不紧密,脱离市场一系列的问题。技术创新类项目缺乏具有市场导向的需求分析,研发产品难以赢得消费者;商业模式创新无法通过市场信息分析竞争要素,在市场上难以获得竞争力,企业与学校双方市场信息不对称,致使学校不能够高效的联动企业,不能实现将企业所具有的市场实践与高校的专业知识教育做有效对接,无法实现高校中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性与市场性。
  1.2高校与学生之间缺乏内部机制协同性,创业项目资源整合能力较低。大学生作为创新主体尚且缺乏市场敏锐性、社会实践性与资源整合能力,所以高校是将创新主体向潜在创业者转变的引路者,肩负着培养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的使命。从目前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看,存在组织松散低效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的院系之间、职能部门之间缺少内部机制的协同性。
  由于高校的院系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博弈,在创新学科竞赛中都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进行专业领域的研发,却忽略了创新创业项目本身复合多元的特性。技术创新类项目缺乏系统的市场需求分析、营销战略管理以及推动项目持续运营的盈利模式,商业模式创新类项目缺乏技术壁垒、完整稳定的程序后台,这正是院系独立研发运行项目时产生的问题。
  而在高校职能部门的运营中,多头管理的模式是高校内部组织缺乏机制协同性的突出反映[4]。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高校教务部门管理,创新创业科研竞赛由校共青团委员会负责,而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区的服务管理由高校学生处负责。因此,多头管理的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管理模式造成了高校内部组织的混乱与松散,无法形成“聚合力”,提供真正切实有效的创新资源。
  1.3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价值需求协同性,创业人才缺乏多元视角。学生作为创新创业项目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极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成败。在院系独立利益主体博弈的背景下,为了创新创业项目更好的推进,学生产生了学科间知识相互借鉴的协同需求,在此基础上,能够认可跨学科、跨知识层面的价值,拥有合作的共识,做到价值需求的协同,才能满足独立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创业团队变得多元[5]。
  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正是缺乏这种价值需求协同性,一是因为缺少交流平台,高校中大学生的交流平台以社团、学生会为主,是以兴趣与职能作为交流介质,而以创新驱动的交流平台仅限于高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了解能力的机会。二是知识体系差异造成的创新思维差异,现阶段技术创新类项目以光电、能动、机械等理工科专业为主导,而商业模式创新类项目是以管理、经济等商科专业为主,所以在不同知识体系的学生思维模式存在差异,在交流互动存在差异性,造成不便。三是学科间的认可度较低,大多数学生仍是处于以自我为中心导向阶段,在创业团队中的认可、尊重与融合仍是一个值得摸索的过程。因此,创业团队中难免会出现单一优势学科突出而创业模式不完善的局面,创业人才缺乏多元性的背景下也很难产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创业项目。   2.多元协同创新对有效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对策
  2.1战略协同,高校深化企业合作。战略协同意味著企业与高校在价值取向协同的基础上实现双方共同利益最大化[5],由于企业需要引进高新技术、高校需要企业的市场信息、资源渠道的帮助,双方需要通过战略协同的方式,构建交流网络,提高信息协同的效率,加速优势资源的互动[6],从而推动创新创业项目发展。
  科技园作为企业与高校紧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应该降低准入标准,开放对象不应该仅限于已成立公司的初创型企业,还应该对准具有一定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入驻科技园区,使企业融入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过程,减少转化成本,同时高校可以实现对学生与项目从校园到社会市场的实践培养,在此过程中,项目本身可以在信息协同网络中不断更新产品,探索可以引领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
  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借鉴方向不能局限于校友创业、高校合作的制造业、服务业、文化创意类等企业,还应该为创新创业项目寻求多元视角。通过与投资、咨询类企业合作,可以更多的得到项目盈利潜质、创新前景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从而焕发创新创业项目新活力。
  2.2组织协同,高校组织机构的系统整合。组织协同是指高校院系的交流合作平台与职能部门协同机制的建立。组织协同是高校内部协调整合的必经之路,是加强高校资源整合能力,做好创新创业项目后勤保障服务,提高高校整体创新水平的重要基石。
  在院系交流平台的建立上,高校应树立协同创新的意识,鼓励院系交流分享学科优势资源,主动提倡优势互补的内部合作,努力促成跨学科、跨院系的协作创新要素整合,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综合质量。高校职能部门同样需要建立内部资源共享与协作机制,为创新创业项目的各个阶段提供服务与支持,在具体的实施阶段之初,高校可以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前景、应用场景等方面的指导;项目中期为学生提供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快捷通道;项目末期帮助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孵化,保障项目的持续运营。通过高校内部组织协同构建的合作交流平台,能够高效整合资源共同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服务与支持。
  2.3知识协同,高校提供学科交流促进人才培养。知识协同是不同学科间知识体系、思维方式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从而产生创新性知识的阶段[5]。在鼓励院系间合作的大背景下,应该关注学科交流,关注学生的多元培养。交叉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是知识协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表现形式,也是对培养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复合人才的重要方向,在交叉学科培养方式中使创新主体拥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多元化的思维视角。
  学科交流的主要培养方式是希望在创新人才学习多元学科优势知识的背景下,拥有完整的商业逻辑,加速创业团队的内部融合与沟通。在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过程中,使技术创新人才在了解市场需求与痛点的同时将市场信息融入技术更新产品升级的战略中,也可以使商业模式创新人才将人性化、智能化的品牌营销策略贯彻至互联网终端的使用性能中,所以学科交流是通过学习多元学科知识,培养创新主体的多元视角探索市场,从而创造出兼具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的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光明校园传媒.突破20万!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数据新鲜出炉.搜狐网,2017年6月10日http://www.sohu.com/a/147639089_654808.
  [2]包进.校企协同创新的困局与出路[J].企业管理,2018(01):120-122.
  [3]李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2(08):24-25.
  [4]李月云.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策略——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23):53-59.
  [5]游士兵,惠源,崔娅雯.高校协同创新中交叉学科发展路径探索[J].教育研究,2014,35(04):94-99.
  [6]王瑞鑫,李玲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05):17-21.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是百余年风霜巨变的的体现,更是历史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贫困问题是当下时代的热点话题,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一项制度创新,人们的贫困现状和脱贫需求应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本研究项目对农村开展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贫困地区  一.绪论  自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
内容摘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选取了几个国际大牌的化妆品说明书翻译的例子,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化妆品翻译的影响,分析了化妆品说明书翻译与文化结合的重要性,并总结了一些翻译技巧,认为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体现中文的结构美、音韵美以及情感美。   关键词:文化 化妆品说明书 翻译技巧  一.引言  随着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大众消费品争相升级换代,通过增加品牌吸引力来更好地占据市场。而美妆业作为目前最具发展潜
内容摘要: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然社会转型和西方情人节涌入,节日传承陷入危机。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促进七夕节在当代高校的保护与传承,本文梳理了七夕节的起源流变,调查其在当代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承情况,并据现存问题提出以下建议:身体力行,挖掘七夕多元内涵;利用传媒,扩大七夕节日影响;文艺创作,诠释七夕时代意义;推陈出新,激发七夕现代活力。   关键词:七夕节
内容摘要:英汉比较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汉英比较研究始于马建中、严复。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汉比较研究发展迅速,涌现出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英汉比较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句子、词语、功能和二者关系的宏观和微观比较。英汉对比在大学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古代汉语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 英语 对比研究 大学英语 对外汉语教学  英汉对比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是对英汉语言的共时分析
内容摘要: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师生关系概念解读为基础对民办高校师生特点进行分析,并找出影响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最后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从学生、教师、院校三个层面提出合理建议,旨在帮助民办高校和谐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 民办院校 和谐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关系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关系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
内容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实的基础。文章结合我国实际,借鉴西方管理学中标杆管理方法,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标杆型队伍建设进行必要性和综述研究,以期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过程中产生问题及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标杆型队伍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实的基础,是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在日本昭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敏锐洞感细腻的感受,塑造了许多女性及母性形象,对于女人的描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延续着重“问题取向”轻“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随着积极的理学的兴起,人文幸福教育逐渐引起教育界关怀,并开始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文幸福教育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培养体验幸福能力、塑造努力追求幸福品质三个方面,力求使学生真正领悟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的热爱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关键词:幸福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取向 人文关怀  一.
内容摘要: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马克思用“新陈代谢”概念解释人类劳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新陈代谢断裂”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深刻的生态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资本主义“新陈代谢断裂”的根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只有通过共产主义的实现才能解决“新陈代谢断裂”问题。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关
内容摘要:在汉语和英语中,道歉语的使用总会受到其所在语境的影响,本文在综述语境研究的基础上,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出发,探讨说话者如何在双重语境的作用下选择和使用道歉语,而道歉语又是怎样发挥作用以真正达到维持相互友好关系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道歉语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1.语境的研究  语境,顾名思义是语言使用的环境,是语用学、语义学、语体学、修辞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语境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