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职业倦怠综述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she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在职业发展道路上面临职业倦怠的问题。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问题与学生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的定义,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分类梳理,并在梳理的过程中,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力量。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最早在1953年由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提出。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意见、办法的提出,2017年10月1日执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我们对高校辅导员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学生的“全职保姆”到现在的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发展道路,对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十九大闭幕后,很多省份组织优秀辅导员分赴各地开展示范巡讲十九大精神,要求辅导员对十九大精神要“会学、会讲、会做”。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压力等问题,不得不面对一个普遍现实,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这一问题与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定义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又被称为“职业枯竭”。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他认为职业怠倦是“助人行业中的个体面对工作对个人的能力、精力、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及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实际上与长期的工作压力有关。在定义的基础上,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不断深入,很多职业倦怠的研究问卷和工具也以此为理论依据,形成了三类理论模型,分别是:(1)Maslach的三维度理论模型。三个维度分别是:①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它被视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并且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②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忽视的态度;③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且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2)按照职业倦怠构成因素的发展顺序进行的模型。不同学者对职业倦怠构成因素的先后发展顺序有着自己的解释。Dierendonck等人对不同的发展顺序理论依次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成就感降低是职业倦怠的开始,接下来依次为去个性化和情感耗竭。(3)单一维度的理论模型。这一类研究将职业倦怠问题以某一单一层次的因素研究展开。例如,Pines的职业倦怠理论,将职业倦怠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衰竭这个单一维度上。
  2.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界定
  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是在我国现有高校制度下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本国特色,因此相关研究以国内学者的研究为主。国内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大体上仍采用Maslach的三维度理论模型作为定义及研究的理论依据。刘四英、桑青松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定义是“辅导员不能顺应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辅导员在长期的压力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骆帅、袁雪花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定义是“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目前普遍认同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定义是“在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意识背景下,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而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高校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教师这一职业。但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断扩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对高校职业倦怠的研究开始逐步聚焦于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研究。
  1.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两个类型:(1)以Maslach的三维度理论模型进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的阐述。(2)从情绪、行为、生理、心理、职业精神、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的阐述。
  总的来说,对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不同的总结归纳,但最终都指向了辅导员自身消极的情绪、态度和行为。
  2.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的研究
  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的研究上,研究學者主要采用了两种分析方法:一是纯理论的分析。很多学者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社会文化、个体感受、心理契约等方面入手,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有的则从高校性质方面进行探讨,如朱笑波分析了独立院校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原因。二是调查统计分析法。利用编制的量表进行测试,进行数据分析而后得出结论。最常被使用的测量问卷是Maslach的教师倦怠量表(国际通用版)。还有国内学者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的自编问卷,通过对不同地区的高校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如曹辉编制的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问卷,从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和组织态度三个维度研究成因;谢小玉编制的问卷从辅导员的基本信息、工作情绪和态度、成就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规划等方面探讨原因。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上,国内学者做了很多的分析调查,涉及的因素也非常广泛,所以很少给出一个较为统一的结论。而且有的调查研究可能受到样本量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结果及结论还存在值得商榷和进一步研究验证的必要性。
  3.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策略的研究
  在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之后,很多学者根据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职业倦怠的策略和方法,这是辅导员职业倦怠相关研究中的关键部分。同时,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不是一件单一层面上的事,而是一个立体全面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协同配合。目前大多数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策略主要涉及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   组织层面主要包括:(1)关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进行相关政策的宣传及学习,完善辅导员晋升通道。(2)优化工作环境,给予良好的组织支持,使辅导员有职业成就感和归属感。(3)完善高校辅导员评估机制,以鼓励机制为主,惩罚机制为辅。(4)制订培训进修计划,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技能水平。
  个人层面的策略主要是提升心理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尽快调整自我状态,增强身心愉悦感,进而获得心理平衡。同时辅导员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要学会各种积极的应对策略,释放压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工作。
  例如,亓昕怡从辅导员个体、学校组织和社会三方面,提出克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具体对策,包括辅导员自我完善,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组织加强支持,帮助辅导员解决困难;社会多方关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方形成合力,共同克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三、研究展望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层次也越来越多样化,但相关研究仍然有值得进一步深化的地方:
  第一,可以开展不同地域样本的横向比较研究。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地域,一些结论的权威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第二,在辅导员职业倦怠应对策略部分还有多种范式可以开展研究,很多心理学的干预方法和干预理论都可以应用于其中。
  第三,提出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时,应注重方法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当前的研究多数都是泛泛而谈,其实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很多策略都可以应用到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中来。
  参考文献:
  [1]刘四英,桑青松.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79-81.
  [2]骆帅,袁雪花.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报告[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1(11):324.
  [3]王大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06(2):102-105.
  [4]曹輝.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5]谢小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趋势下的职业倦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6]亓昕怡.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克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7]朱笑波.独立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5(3):145-146.
  [8]张名艳.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84-85.
  [9]鲁海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3):47-50.
  [10]何浩宇,崔寒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职业与健康,2011(20).
  [11]叶兵,蒋兆雷.近10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回顾与展望[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萨提亚模式参与式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5Y619)。
  (责任编辑:黄天骏 庄 源)
其他文献
采用四球机考察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钼(MoDDP)、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DTC)、非硫磷有机钼等3种有机钼化合物以及三氧化钼、钼酸铵2种无机钼化合物在润滑脂中的抗磨性能。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社会处在一个飞速发展进步的阶段,图书馆同样在这样的环境下迎来了自身的改革热潮,知识门户的构建由此提出。这是着眼于新时期“以人为本”观念的重要转变,同时也是增强图书馆竞争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的知识门户能够更为全面、有效、及时地服务于读者,在用户需求的满足上也显得更为专业。本文就新时代环境下高效数字图书馆知识门户的提出与构想略做阐述,从高校数字图书馆知识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