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开端,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从而帮助他们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去描绘身旁人的特征。在通过反复的查漏补缺后,学生们才能打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写作技巧;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塑造他们写作的能力。在此,笔者以写人作文为例来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学会观察,抓住特征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想要小学生写好人物,就必须先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了解其行为习惯、年龄特征等。比如,要学生写“放学回家路上遇到一个奇怪的陌生人”,那么,学生可以从这个人物的年龄、外貌、衣着、神态、动作、语言等多方面进行描述,说说为什么会觉得他“奇怪”?具体又“奇怪”在什么地方。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才能在作文中写出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写出具体可感、有血有肉的作文。比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写到:
周恩来一直靜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通过对周恩来语言、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周恩里的远大志向以及复兴祖国的决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人物言行举止的特征,才能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人物,从而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积累素材,把握中心
想要做到下笔如有神,学生必须要先做到胸中有丘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心理特征,决定了其所见、所闻、所感、所知的事物都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想要写好作文,必须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有益的书刊、杂志等课外读物,要求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在需要时能够灵活调出使用。对能灵活运用这些好词、好句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鼓励,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其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比如,在五年级下册中,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使一家老小惟妙惟肖的面貌和活灵活现的情态都跃然纸上。为了加深学生对诗词中人物描写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同属于田园诗的《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作为延伸拓展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其从多方面了解诗词中村庄儿女温馨的日常生活。在形式多样、题材丰富的拓展延伸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收集写作中可能会用到的描述“人”的文字:
形容人的语言:奶声奶气、信口开河、慷慨陈词、吞吞吐吐、多嘴多舌、夸夸其谈
形容人的表情:兴致勃勃、兴高采烈、冥思苦想、喜上眉梢、和颜悦色、嬉皮笑脸
形容人的外貌:一表人才、沉鱼落雁、相貌堂堂、虎背熊腰、蓬头垢面、慈眉善目
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在介绍人物特征时就可以使用精确的词语来描绘,从而表现出所写人物与众不同之处,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其次,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词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陌生词汇“屹立”的运用,这个词在课文《观潮》中的原话是:“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通过课上教师的讲解,学生知道屹立是“高耸挺立,比喻坚定不动摇”的意思。学生在充分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可以用它来创造新的句子,比如,“那悬崖之上,一株株苍松翠柏拔地倚天,傲然屹立。”样的反复练习,在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有利于其将这些词汇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最后,想要写好作文,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比如,在写作时如何审题、立意、把握中心等。审题与确定中心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写作的范围及要求;牢牢把握住写作中心,学生才能写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好文章。比如以“善良的老人”为题写一篇文章,学生可以紧紧围绕“老人的善良”这个主题,分段落、分层次地在作文中展示出老人的善良之处。
三、多练勤改,精益求精
小学生处在一个极易被塑造的阶段,教师要趁此阶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逻辑训练,让学生将积累的词汇、句子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写出清晰、通顺、连贯的语句,从而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间久了,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培养起写作的感觉,所以,这个反复锻炼、巩固知识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写作完成并不意味着写作训练的结束,好多优秀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在这个修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检查写作中的错误,比如标点符号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人物刻画是否生动、形象等。通过仔细地推敲、认真地修改,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在追求精益求精的道路上完成一篇篇高质量的作文。
总之,培养小学生写人的能力的前提,就是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其拥有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有“话”想写、有“话”可写,在经过反复修改后,他们才能够将“话”写好。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写作技巧;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塑造他们写作的能力。在此,笔者以写人作文为例来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学会观察,抓住特征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想要小学生写好人物,就必须先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了解其行为习惯、年龄特征等。比如,要学生写“放学回家路上遇到一个奇怪的陌生人”,那么,学生可以从这个人物的年龄、外貌、衣着、神态、动作、语言等多方面进行描述,说说为什么会觉得他“奇怪”?具体又“奇怪”在什么地方。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才能在作文中写出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写出具体可感、有血有肉的作文。比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写到:
周恩来一直靜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通过对周恩来语言、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周恩里的远大志向以及复兴祖国的决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人物言行举止的特征,才能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人物,从而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积累素材,把握中心
想要做到下笔如有神,学生必须要先做到胸中有丘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心理特征,决定了其所见、所闻、所感、所知的事物都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想要写好作文,必须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有益的书刊、杂志等课外读物,要求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在需要时能够灵活调出使用。对能灵活运用这些好词、好句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鼓励,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其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比如,在五年级下册中,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使一家老小惟妙惟肖的面貌和活灵活现的情态都跃然纸上。为了加深学生对诗词中人物描写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同属于田园诗的《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作为延伸拓展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其从多方面了解诗词中村庄儿女温馨的日常生活。在形式多样、题材丰富的拓展延伸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收集写作中可能会用到的描述“人”的文字:
形容人的语言:奶声奶气、信口开河、慷慨陈词、吞吞吐吐、多嘴多舌、夸夸其谈
形容人的表情:兴致勃勃、兴高采烈、冥思苦想、喜上眉梢、和颜悦色、嬉皮笑脸
形容人的外貌:一表人才、沉鱼落雁、相貌堂堂、虎背熊腰、蓬头垢面、慈眉善目
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在介绍人物特征时就可以使用精确的词语来描绘,从而表现出所写人物与众不同之处,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其次,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词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陌生词汇“屹立”的运用,这个词在课文《观潮》中的原话是:“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通过课上教师的讲解,学生知道屹立是“高耸挺立,比喻坚定不动摇”的意思。学生在充分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可以用它来创造新的句子,比如,“那悬崖之上,一株株苍松翠柏拔地倚天,傲然屹立。”样的反复练习,在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有利于其将这些词汇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最后,想要写好作文,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比如,在写作时如何审题、立意、把握中心等。审题与确定中心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写作的范围及要求;牢牢把握住写作中心,学生才能写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好文章。比如以“善良的老人”为题写一篇文章,学生可以紧紧围绕“老人的善良”这个主题,分段落、分层次地在作文中展示出老人的善良之处。
三、多练勤改,精益求精
小学生处在一个极易被塑造的阶段,教师要趁此阶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逻辑训练,让学生将积累的词汇、句子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写出清晰、通顺、连贯的语句,从而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间久了,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培养起写作的感觉,所以,这个反复锻炼、巩固知识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写作完成并不意味着写作训练的结束,好多优秀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在这个修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检查写作中的错误,比如标点符号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人物刻画是否生动、形象等。通过仔细地推敲、认真地修改,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在追求精益求精的道路上完成一篇篇高质量的作文。
总之,培养小学生写人的能力的前提,就是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其拥有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有“话”想写、有“话”可写,在经过反复修改后,他们才能够将“话”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