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先生》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an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说明:
  少年周敦颐(简称少年周),青年周敦颐(简称青年周),中年周敦颐(简称中年周),老年周敦颐(简称老年周),分别由不同的演员扮演。
  [舞台灯光亮起。莲花池在音乐声中缓缓升起。舞台靠近上场门的一个区域里,老年周躺在竹躺椅上,在音乐声中他缓缓地起来,开始打量周围的一切。少年周从下场门向上场门方向边吟诵边走过。
  少年周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青年周从上场门向下场门方向走去。
  青年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中年周出,走到老年周的身边。
  中年周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老年周 你是谁?你们又是谁?
  少年周 先生不认得我们,可是我们都认得先生您。
  中年周 舂陵周敦颐,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程朱理学开山鼻祖。
  老年周 程朱理学开山鼻祖?
  青年周 是,百年之后,南宋有个叫朱熹的青年,
  受先生《太极图说》的启蒙,明白了宇宙
  的真相乃“无极而太极”。
  少年周 明白了万事万物绝非对立,而是在动静阴阳间相互转换。
  中年周 明白了知天道才能行人道,最终方能天人合一的道理。
  青年周 于是朱熹发展了先生的道学,并吸收了程颐、程颢的理学观念,后世将它们合称为“程朱理学”。据说,影响深远。
  老年周 惭愧,惭愧!这个朱熹我并不认得。
  少年周 先生,您是北宋人,朱熹是南宋人,你们之间相差了快一百年,您当然不认识他。
  老年周 原来如此。不过我记得在南安任职的时候,曾经收过两个学生:程颐、程颢。
  中年周 对,就是他们。后来他们又成为了那个叫朱熹的青年的师祖。
  老年周 可是,这一切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到我的家鄉。
  青年周 湖南道州楼田堡?
  老年周 对,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少年周 听说先生五岁的时候,在院子里听父亲、叔伯聊天,大家对门口的五个小土墩该怎样称呼争论不休。结果先生脱口而出“金木水火土”,大家交口称赞,遂有了命名五星堆的传说。
  老年周 我不记得了。我只记得家中门口有一条清澈的溪水,名叫濂溪。
  中年周 您暮年时定居庐山,为纪念家乡的那条濂溪,也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且给自己的书屋题名为濂溪书堂,所以后世称您为濂溪先生。
  老年周 我最近做梦,老是梦回“月岩”。
  青年周 月岩!传说中先生悟道的地方?然而又找不到只言片语的记载,不知可否真有此事?
  老年周 悟道可不敢说,只不过那时的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到底为何而读书?
  [场景变换至学堂。
  [四个学生手持经卷,摇头晃脑唱吟上,湖南小调。
  学生甲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学生乙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学生丙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学生丁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少年周 你们有没有想过,人到底为何而读书?
  学生甲 父亲让我读书我便读了!
  少年周 你呢?
  学生乙 大家都读书而我不读,日后便没有同学。谋事之后,又何来的同僚呢?
  少年周 你们呢?
  学生丙/丁 读书啊?当然是为了考试啊!
  少年周 那考试又为了什么?
  学生乙 考试当然是为了求取功名!
  少年周 求取功名又是为何?
  学生甲 求取功名又是为何?
  学生丁 当然是为了升官发财,
  众学生 (合)光宗耀祖!
  少年周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又是为何?
  众学生 (合)什么意思?说白话!
  少年周 意思就是,孔子有个最喜欢的学生,名叫颜回。子曾经曰过:颜回很了不起啊!吃竹碗饭,喝瓢中水,居于陋巷之中,这种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生活,他却依然过得很快乐。请问,如果读书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那颜回既无钱财,又无权势,他如此快乐,又是为什么?
  [四人相互看看。
  学生甲 因为——
  众学生 (合)他傻呀!哈哈哈哈。
  学生甲 书中自有千钟粟。
  学生乙 书中自有黄金屋。
  学生丙 书中自有颜如玉。
  学生丁 书中车马多如簇。
  众学生 (合)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在四人摇头晃脑背书之际,少年周从四人中慢慢脱离出来。
  老年周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我当时虽未想明白为何而读书,但读书绝不仅仅是为了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马如簇。
  少年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老年周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少年周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老年周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少年周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老年周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少年周 致知在格物。格物,格物,格什么呢?
  [场景变换成月岩。   少年周 我就先从“天”开始格起。
  [少年周抬头看天。
  老年周 月岩那个地方,若非亲眼所见,实在不能体会其中之奥妙。它处处体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在那里显得既渺小又伟大。
  [周正拿食盒上。
  周 正 少爷!吃饭了!(转了一圈,发现少爷正仰着头看着上空)少爷,你该不会是流鼻血了吧?
  少年周 我在看天!
  周 正 天有什么好看的?
  少年周 你没有看到天上有一轮弯弯的新月吗?
  周 正 (认真抬头,疑惑)月亮?少爷,你是不是饿晕了?现在明明是白天啊,才日上三竿,怎么可能有月亮呢!
  少年周 来!抬头看。
  周 正 还是先吃饭吧,少爷!(去拿食盒)
  少年周 跟我走!
  [周正只好无奈地抱着食盒跟少年周一起走,自舞台左后方抬头慢步。多媒体配合月岩景色,随两少年的脚步自东洞口至西洞口一步一变,正是一个月三十天月之变化。从新月到蛾眉月的如眉似弓,再到半圆的上弦月,至渐盈凸月。待二人行至舞台正中时,多媒体出满月圆盘 ,过中线,凸月渐亏至下弦月,而后现残月如眉似弓,待至下场口,多媒体图像又变为新月,隐约可见一弯细线。
  [二人边走边聊。
  周 正 少爷,走路看路!看天会摔跤的。
  少年周 周正,你不觉得神奇吗?
  周 正 有什么神奇的?别看了,快来吃饭!
  少年周 你看这天,让洞口遮住了,多像挂在天上的月亮,我们只是在这洞中从东边走到了西边,也就是六十四步而已,就看到了从新月到满月到残月,这就已经过去整整一个月了。
  周 正 (被吓到)一个月?那我再多走几次岂不是就老了?
  少年周 周正!并不是真的过了一个月啊!
  [周正被少年周说糊涂了,一脸愁容。
  少年周 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间不可能有一刻静止,虽然每个月都是从新月到残月,但永远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新月和残月。
  周 正 夫人今天特意做了红烧肉,村东头的李秀才要去赶考,所以族里宰了一头猪,每家都分了一些沾沾喜气。
  [少年周指着“仙人床”——
  少年周 周正,你看这是什么?
  周 正 (左看看,右看看)一块石头?
  少年周 再看看!
  周 正 (围着石头转了一圈,恍然大悟)哦!
  少年周 看出来了?
  周 正 一块大石头!
  [少年周哈哈大笑,躺在上面。
  周 正 少爷,吃完再躺啊!你看,夫人还特意酱了蛋,还有老笋干。
  少年周 这大石头,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仙人床”。
  周 正 哎呀,好好好,仙人都爱吃红烧肉。
  少年周 周正,你能不能把红烧肉先放放?
  周 正 不是,少爷,你不知道啊,夫人焖肉的时候把隔壁家的小黑子都给馋过来了,蹲在墙头汪汪汪直叫,真是香!凉了就不好吃了……
  少年周 来,躺下!
  周 正 啊?
  少年周 躺下!
  [少年周把周正拽到了石头上躺下。如果多媒体能够配合在后面投出从空中俯拍的两人躺在那里的镜头,会很有意思。
  周 正 少爷,这饭……
  少年周 你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吃。
  周 正 好!(使劲儿点头)
  少年周 你说,我们从哪里来?
  周 正 自然是父母生养。
  少年周 那我们要到哪里去呢?
  周 正 (坐起)到哪里去?我怎么知道少爷打算
  到哪里去?
  少年周 人都有一死。
  周 正 死后呢?死后去哪里了?
  少年周 死了就没有了,还有什么哪里呢!
  周 正 既然怎样都要死去,那为什么还要活着?
  [周正突然哭了起来。
  少年周 周正,你怎么哭起来了?
  周 正 为什么少爷你说的话,我都听不懂,而且
  总说什么生啊死啊的,少爷,你不会是在
  这山中读书太寂寞,所以,(指指脑袋)这里出了什么毛病吧?哎呀,這可如何是好?
  少年周 你就从来都不想这些问题吗?为什么我们能看到月亮,月亮上有和我们一样的人吗,他们会不会也在看着我们呢?太阳上有吗?星星呢,每颗都一样大小吗?那能不能住得下人呢?
  [周正答不上来。
  周 正 少爷,刚才你说的那些问题,乡试的时候都得考吗?
  少年周 当然不考,乡试要考的是诗词歌赋。
  周 正 那我得回去告诉老爷。
  少年周 告诉他什么?
  周 正 这先生总教些考试不考的,再跟他学没意思了!
  少年周 我不要去参加乡试,我已经跟父亲说过了。
  周 正 老爷同意了?
  少年周 父亲说,只要我能够明白读书真正的价值,考功名不是唯一的出路。
  周 正 可是少爷,人读书不就是为了要考试,考上进士,路人皆知;考上了状元,就天下皆知了。到时候,穿着状元服,骑着高头大马,敲锣打鼓,衣锦还乡。多风光啊!
  少年周 哦,考上了状元就风光了?那以后呢?
  周 正 以后?以后就做官,做大官,做宰相。哈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多威风啊!
  少年周 宰相死了,太阳会停止东升西落吗?
  周 正 (摇摇头)不会!
  少年周 宰相死了,河水会停止奔流到海吗?
  周 正 (摇摇头)不会!
  少年周 宰相死了,蜜蜂会停止采蜜,蚂蚁会停止搬家吗?   周 正 (摇摇头)不会!
  少年周 那你说,做宰相有意义吗?
  周 正 那……好像确实没什么意义,可是这么说的话,好像活着也没意义了……
  少年周 不。你看天上飞的鸟,地上长的草,山下的老牛和羊群,它们都活着,也会死去,但我们和它们不一样。
  周 正 它们不用考功名?
  少年周 (摇手)它们不用想为什么活着。
  周 正 少爷,我也要想为什么活着。我不能和花草树木和畜生一样,我是人呀!
  少年周 嗯!天地之间,我们人是最灵秀的、最不一样的。
  周 正 (起身)可是再灵秀再不一样的人也是要
  吃饭的。(打开食盒)少爷,饭真的要凉了。
  少年周 好好好,吃饭!吃饭!
  [周正一边帮周敦颐端出饭碗,一边唠叨。
  周 正 哈哈,我想明白我为什么活着了。
  少年周 为什么?
  周 正 为了伺候少爷,少爷开心,我就开心!
  少年周 你说什么?我开心,你就开心?
  周 正 对呀!少爷如果现在能好好把饭吃了,周正就更开心了。
  少年周 哈哈,我明白了!我明白颜回为什么身居陋室、箪食瓢饮,还那么开心。因为他不为父母而读书,不为考试而读书,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不为锦衣华服而读书,不为大厦美女而读书,他只为喜欢读书而读书,所以他快乐。原来,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啊……我想明白了,我想明白了……
  [少年周边跑边喊,周正在后面追喊着“少爷,吃饭”,下场。
  [老年周和朱熹上场。
  老年周 在月岩求学读书思辨,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如果不是父亲离世,我也许会一直在那里生活下去。
  朱 熹 我与先生还有一点相同,我们都是少年丧父,十几岁便背井离乡、寄人篱下。
  老年周 是啊,父亲离世后,我与母亲投奔京城的舅父,不过舅父待我如亲生儿子一般,更重要的是在舅父家里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藏书,满满一屋子。
  [场景变书房,少年周跑上,在书中穿梭。
  少年周 这么多书……我可以读一辈子啊!
  [少年周和青年周可以通过楼梯的旋转,达到时空更替的效果。
  [少年周跑下,青年周另一边跑上,在书中徜徉。
  [朱熹与老年周下,郑向出。
  郑 向 茂叔!
  青年周 舅舅!
  郑 向 茂叔,舅舅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如今承蒙皇恩浩荡,现有荫补名额一枚,我预备让你蒙荫。
  青年周 此事万万不可。
  郑 向 有何不可?
  青年周 家中还有兄长与弟弟,无论才能还是品性,都在茂叔之上,于情于理茂叔都不应蒙此恩宠。
  郑 向 不必谦虚至此,知子莫若父,他俩若如你
  所说,才能品性在你之上,我自然不会和你说这番话了。
  青年周 舅舅的好意,外甥都知道,我今后要侍奉寡母,要成家立业,不能像羽翼未全的雏鸟一样永远都生活在舅舅的庇护之下。所以舅舅才会把这个机会给我,可是越是这样我越是不能接受舅舅好意。
  郑 向 你认为舅舅是可怜你,才安排你为官?
  青年周 不不不,舅舅考慮周全,是外甥从未想过要为官。
  郑 向 为何?
  青年周 舅舅您是知道的,我父亲当年入朝为官。不过数载,便因看不惯官场污浊混沌之相,于是辞官回乡,终老于乡野之间。
  郑 向 看来你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只愿读书,不肯为官?
  青年周 并非只是家父的影响,我个人也认为:我朝尚文轻武,推崇学而优则仕。百姓笃信“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遂举全家之力培养学子。一旦入了进士,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是如今的科举内容却越来越死板,读书之人为了通过科举考试,对于经史子集竟然只强记博诵,却不明其义理;学子学习只为功名,待到处理国家大事百姓疾苦之时,穷其半生所背之诗词歌赋实在是无法为国为民所用啊! 这样的人,即使做了官,也是个贪官、昏官、无用之官。
  郑 向 所以你才不屑为官,因为不想与这样的官“同流合污”?
  青年周 外甥怎敢如此狂妄。只是外甥从无为官之志向,一心只想在这书山学海中采撷知识的宝石与珍珠。
  郑 向 此言差矣!我来问你,你为何而读书?
  青年周 舅舅,这个问题我在月岩之时已经想得很明白了:读书是为了明智,是为了知晓天地之道理。有了智慧、明白道理、有仁爱之心,才是一个独立于天地间的大写的人。
  郑 向 妙哉!可是天地间并非只有你一人,还有我,还有他,还有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人。你既已立于天地之间,为何只愿独善其身,而不愿承担顶天立地之责任呢?
  青年周 我当然愿意承担责任。
  郑 向 哦?!
  青年周 我今后之责任在于开办学堂,传道授业解惑,让更多的读书之人明了为何而读书;让更多的读书之人明白“孔颜之乐,所乐为何”。今后,这样的读书人做了官,才能成为国家之栋梁,人民之希望,担起那顶天立地的责任!
  郑 向 好好好!今日听了茂叔这番话,老夫就放心了。你亦不必推脱,荫补之事就这么定了!
  青年周 舅舅,您执意如此实在是让茂叔难堪!
  郑 向 茂叔,自尊心要用在该用的地方!如果你以为我是可怜你孤儿寡母才给你谋个一官半职,那实在也是小瞧你舅舅我了。我为官几十年,如果连这点心胸都没有,岂不枉费了圣上对我的信任?你对当朝层层选拔而出的官员失望,认为他们不作为,难道也要让我归于其类吗?或者你心目中认为你舅父本就是一个“同流合污”之人,所以今日才能做到龙图阁直学士之位?   青年周 外甥不敢!
  郑 向 我本一敢作敢为、心怀民众、上传下达的清官,难道要在这已被诸多仁人志士诟病的荫补制度上违背自己为官之原则吗?
  青年周 (行礼赔罪)外甥错了,还望舅舅原谅!茂叔本无此意,是我年幼轻狂,无知了。
  郑 向 (扶起青年周)茂叔,我放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不选,而把这个机会给外甥,似乎于情于理都很让人意外。但是,茂叔你有没有想过:谁拿俸禄谁为官,这是谁来享荣华富贵的家事吗?这明明是为朝选材的国事啊!我推举你,不是作为舅父,是作为当朝从二品大员,上对皇上、下对百姓,我要负得起这个责。你明白吗?你来京城已经四载有余,你的德行品性我尽收眼底。像你这样学识渊博、勤于思考的有识之士不去做官,自然还会有别人去做,如若让那些无德无能无知无觉的人去做,岂不是国之祸,民之憾,你我之错吗?
  青年周 (对观众)舅舅一席话,让茂叔无地自容。茂叔口口声声抱怨别人因一己私利没有原则,自己囿于个人感受自恃清高,实在愧对舅舅对我的一番厚望。(对郑向)茂叔断然不敢再因私心而推辞,但……
  郑 向 还有何担忧?
  青年周 怕不能成为一名好官。
  郑 向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
  [青年周向郑向郑重行礼。
  青年周 我明白了。茂叔谨记舅舅今日之教诲。
  [寺庙的钟声响起。
  [郑向下场。景换至鹤林寺。
  老年周 1038年,我因荫补制得了一官半职,但视我如己出的舅舅郑向突然辞世,而后,我的母亲,我生命中最后一位至亲,也撒手人寰。这一年,我只有20岁,我那时才明白,所谓世事无常,无常才是永恒的。
  青年周 我刚被封官还没来得及入职家中就遇变故,安葬了母亲,我丁忧来到鹤林寺寄居。在这里,我遇到了人生里非常重要的一位朋友——范仲淹!
  [范仲淹出。
  老年周 1038年,对于大宋朝来说也是很特别的一年,西北的党项族人李元昊,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在今天的银川,与大宋的和平外交破裂,时刻虎视眈眈,与北方的大辽对宋朝形成了围攻之势。
  青年周 而此时,范仲淹正陷入朋党之争的谗言中,愁眉不展,常到佛家净土求一时之宁静。
  青年周 大人,晚生对您景仰万分,大人为朝廷谏言,不畏强权,离京之时,百官送别,举杯饯行。所以今日听闻大人也在寺中,才斗胆请见。
  范仲淹 你就是蒙荫而得官的周茂叔?
  青年周 晚生见过范大人。
  范仲淹 我此生最反对的就是荫补制!我朝闲官冗官比比皆是,罪魁祸首就是这荫补之制。你我道不同不与为谋。请便!
  青年周 大人,晚生虽然是因舅舅的官职得荫补机会而为官,但无论是我还是舅舅,我们并没有因为得惠,而否认这个制度已经陈腐变质的事实。舅父更是直言,他推举我恰恰是要体现制定荫补制最初的目的。
  范仲淹 最初的目的,说来听听。
  青年周 学生斗胆。国家初定,百姓历经前朝战乱,社会百废待兴,太祖太宗圣明,广开言路,广征博学多才之士治国理政,涌现出很多才高德厚之臣。随后广兴荫补制,一方面开科举之外取材之道,一方面也鼓励仁臣为国鞠躬尽瘁。
  范仲淹 所有制度在设置之初或说运行之初都是向好的,可是为何至今却陈腐变质?
  青年周 我朝蔭补范围比前朝有增无减,每年圣节荫补、每三年大礼荫补,官员告老荫补,官员死时上遗表荫补,功臣死后荫补推恩可达二十余人。如此看来,因各种名头得到荫补入职的官员远远超过了科举入仕之人。
  范仲淹 如此一来,为官之目的变得愈加之功利。家族之中,一人为官,则世代为官。代代相传,官官相护,假以时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青年周 症结就在此处,官员子女能够享受荫补之恩的人,因再无科举考试之压力,遂全无学习之动力,久而久之大多变成养尊处优、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更有甚者文不能识字、武不能拉弓,致使冗官闲官越来越多,于国于民全无益处。
  范仲淹 如此一来,已经加官晋爵的人免不了在如何得到更多的荫补名额上花心思、下工夫,稍有跟官府之人能沾亲带故的则会无孔不入地走后门、托关系。
  青年周 科举取仕也好,荫补取仕也好,其目的都是为国家搜罗真正的人才,而不能成为懒人投机取巧的捷径。但是,一旦没有一个统一、透明的标准,很快就会变成贪污、腐败、徇私枉法的重症之地。
  范仲淹 可有治病之良方?
  青年周 可向当今圣上进谏改革荫补制度。
  范仲淹 进谏?(苦笑)哈哈!
  [纱幕后一个个范仲淹在灯光下出现请旨,底幕投影上可出现请旨的内容文字。
  范仲淹1 臣请旨:削减郡县,精简官吏!
  范仲淹2 臣请旨:不可废除职田,如若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范仲淹3 臣请旨:请皇帝收回宰相用人制,以免形成朋党之争!
  范仲淹4 臣请旨:请太后还政于皇帝!
  青年周 您请的这些旨,一个也未准!
  [一个大红朱砂笔在奏章上打了一个叉,文字燃烧。
  范仲淹 公元1038年,宝元元年,我因多次谏言被贬谪,诗人梅圣俞作文《灵乌赋》劝我要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从此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
  青年周 范文正公您则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 世人自然都爱报喜鸟,自然都爱听好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人皆知,可是并不是人人皆醒。
  青年周 听范大人一席话,我忽然又迷茫了。像大人这样的士大夫,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换来的却不过是一贬再贬。既然如此,那做官的意义何在?   范仲淹 官字,上面一个宀字,意为房屋也;下面一个?字,意为用也。房屋之中可用之材为“官”也。官者,国家之栋梁,朝廷之依托也。一幢大厦,如果没有了栋梁,抑或栋梁为蠹虫所蛀,那大厦将倾,国之不存矣。所以为官之人,无论身居何处,都应以天下为己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乃国之栋梁,人之君子也!
  [寺庙的钟声响起。
  [画外音:合龙上梁!
  [透过底幕,我们可以看见后方正在举行寺庙“上梁”的仪式。在钟鼓声和和尚们的诵经声中(或者工匠师傅的“上梁歌”),一根大梁,左右系着红绸,缓缓升起,被架在屋脊之上。
  青年周 我敬佩范大人这样的官,我佩服范大人这样有良知、有道义、有担当的士大夫。如果说舅父让我明白我为何要做官,那范大人则让我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官!
  老年周 两年后,西夏屡犯、边疆吃紧,范大人应诏回朝,几次三番请命出守边疆要塞,更改军部旧制、修筑要塞、领兵讨伐。
  青年周 五年后西夏请和,边疆安定,新政开始,我与范大人在鹤林寺所论之事,范大人逐一践行。
  老年周 无奈阻力过大,新政一年有余即宣告失败。范大人再次被贬出京,然而他无论到任何处,依然尽职尽责,一生辛苦直至辞世。
  [幕后高台之上,范仲淹吟诵着他写的《君子树》走过。
  范仲淹 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或当应自然,化为补天石。
  青年周 康定元年,即公元1040年,我二十四岁,三年守丧期满,出任了洪州分宁县主簿。
  老年周 我初到分宁上任,便遇一桩陈年旧案,久断不决。
  青年周 我悉心翻查资料找出漏洞,复审一次当即破案,遂被当地百姓称赞“老吏不能如也”。
  老年周 我在做个好官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另一个光区亮起。
  官员甲 做好官,就要会看。(上案几)
  官员乙 做好官,就要会听。(上太师椅)
  官员丙 做好官,就要会说。(放、理卷宗)
  官员丁 做好官,就要会拍。(上惊堂木)
  王 逵 做好官,就是好好做官!
  众官员 (齐声)对,就是好好做官!
  [众人行礼。
  王 逵 (拍惊堂木)你们是怎么做的官?!
  众官员 (齐声)下官错啦!不知,大人为何怪罪?
  王 逵 张李两家退婚退订,未判(扔卷宗)。王
  家二子分家,未判(扔卷宗)。张小六入
  室偷狗皮褥子一张,未判(扔卷宗)……
  这些案子为何迟迟未判?
  官员乙 (对观众)两家退婚争吵不休,无非就是利益分割不清,谁都觉得自己吃亏了。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死缠烂打,死不罢休,等着娘家来找你、婆家知道了也会来。也好,两边收礼,两不相欠。一来二去他们送礼送不动了,自己也就消停了,你呢,无非搭上点儿功夫好言相陪。钱财落在了口袋里,这是实在。这种案,不用判!
  官员丁 (对观众)二子分家,兄弟竟然反目成仇。他们本就是一家人,自己去争好了,青天老爷去了能怎样,真的一五一十的数家底吗?谁有那工夫!告得紧了各打五十大板。再说了,这等不孝之徒,寡情少意,没有道德廉耻,所以更不能判。
  官员丙 (对观众)偷狗皮褥子,我难道不知道这是犯法的?笑话!关键得看是谁偷的,本县县丞的外甥,家财万贯但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顺手牵羊,你怎么判?同在一个衙门里吃饭,抬头不见低头见,这种得罪人的事情怎么判?对外?对外就说证据不足,还有什么案件不能用“证据不足”四字搪塞过去的呢?
  官员甲 (对观众)难不难哪是我说了算的,上面说难就是难,上面说不难就是不难,我听话,大人让怎么断我就怎么干!
  官员丙 下官以为,这种鸡毛小事,咱们从中调解两句,稍拖一拖,他们自然就能自己解决了。
  众官员 (合)大人,说起来容易,判起来难。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
  王 逵 一派胡言,这么多旧案未结,还有这么多说辞是何道理。诸位都是朝廷命官,吃的是皇上的俸禄,那就要按律法办事,各位大人也是知道我的脾气秉性的,讲的就是个严字,凡犯法者必从重从严处罚,正所谓从严不得留情,从重不能手软,才能让尔等对律法心生敬畏,保我大宋江山。
  众官员 (合)是!
  王 逵 不管是大案小案都要严格断案,尔等明白?
  众官员 (合)明白。
  官员甲 大人的意思是能轻判的要重判。
  官员乙 能重判的要往死里判。
  众官员 (合)嗯!大人所言极是。
  官员甲 真是金口玉言,金科玉律。
  官员乙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官员丙 大人所言如醍醐灌顶,我等如梦方醒啊。
  官员丁 大人真如再生父母……
  青年周 大人,我认为办案从严固然有道理,但是
  有一桩案子我觉得不妥。
  王 逵 不妥?哈哈哈哈哈,我断的案还有不妥
  的?
  [灯光变换。
  官员甲 大人说啥我干啥,怎么还能说大人干得不
  妥呢!
  官员丙 恃才傲物、自以为是,这周敦颐一定是疯了。
  官员乙 没断的案子都来不及推,断了的案子还要
  再往外翻,真是“能耐”!
  王 逵 (对观众)我以铁面无私远近闻名,从不徇私枉法,我断的案子还有不妥的?!(对青年周)哪一桩?
  青年周 劉充私偷军饷一案,下官复核时发现存有不妥。
  王 逵 何处不妥?
  青年周 刘充私偷军饷,论罪当斩。但刘充供词中说道,私偷军饷之事非他的本意,而是受命于顶头上司所为。如若不从即要遭受迫害,遂无奈从之。东窗事发后上司认罪,无异议。但依大宋律,刘充属事出有因可酌情处理,按例判发配充军更妥。   王 逵 此人死罪已定,无需更改。
  青年周 (惊)大人三思,此人实在罪不致死。
  王 逵 公事繁忙不必在一个小卒身上浪费时间。
  青年周 大人,案文有明确记录,下官也已走访过百姓,数月以来为他请命之人已自发组织过几次。百姓之声不可不听。
  官员甲 卑职也认为此人应当死罪,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青年周 人命一条,又非鸡猴,实在太过草率。
  官员乙 依律办事,王大人圣明!实在是不必多此一举。
  青年周 大宋律法,有“酌情”二字,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他虽犯死罪,但事出有因,连带他的上司都已伏法承认曾胁迫于他,为何不能从轻发落?
  官员丁 酌情,酌谁的情,酌错了怎么办?严惩总是没错的,何必做那无用功?
  青年周 没有体察民情就做出判断,责任何在?规矩是死的,可人是活的。如果凡事只需按规定来,那何须你我判案?换成鸡狗不也一样?
  王 逵 放屁!本官就要治他死罪!办案从严,杀一儆百,我还错了不成!
  官员甲 大人息怒!周大人既然如此替那刘充说
  情,必是有什么隐情,不妨一问!
  [王逵示意官员甲去问。
  官员甲 周大人, 你可认识刘充?
  青年周 我刚到此地怎会认识!
  官员乙 那不就得了,非亲非故的,何苦因为他而得罪大人呢。
  青年周 非亲非故就能草菅人命吗?
  官员丙 周青天,王逵王大人是谁?
  青年周 江南西路转运使。
  官员丁 当朝转运使,在州县各司中权力最大,“一路之事,无所不总”,且“专举刺官吏之事”,他有举荐弹劾官吏、总揽事务的大权。
  官员甲 也就是说他想让谁走谁就得滚蛋。你不听他的话你听谁的?
  官员丙 你不速速站好队,讨他老人家个喜欢,如今这是在干什么啊?
  青年周 那你们的意思是?
  官员乙 一个是未曾谋面的囚徒。
  官员甲 一个是掌管您仕途前景的大人。
  官员甲/乙 (合)孰轻孰重,这你还看不明白吗?
  青年周 明白,明白,我明白了!为了讨好王大人,所以要杀了刘充。
  官员丙 哎,话不能这么说,刘充犯了罪,理当受罚,只是他稍稍有点儿冤,可是就算判他发配充军,估计也得死半路上,没什么区别啊!
  青年周 荒唐至极!王大人,我想问你:一个国家为何需要律法?
  王 逵 当然是要以此来规范人之行为,让所有人
  知道,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
  青年周 既然是对所有人的律法,那就不能因为犯人出身高贵家世显赫就网开一面,同样也不能遇到没有背景的穷苦百姓就大刀阔斧杀一儆百。你以为现在这是从严制法了吗?这叫为所欲为!长此以往,下面的官员则再也不会依律办事,而是要猜度着你的心思办事,事事只要寻得你的开心即可,纵然你是铁面无私的,但你能保证事必躬亲面面俱到吗?你看不到的那些案子,办案官员可有认真判过?退婚退订、分家不均、入室偷盗这种小案都要拖来拖去!如果不是你专横霸道,他们怎么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
  王 逵 周茂叔,你好大的胆子啊,竟敢当面顶撞本官,我看你是不想当这个官了!
  青年周 要用别人的性命讨好上司,这违我周敦颐之本性。这种庸官,不做也罢!(扔笏板)
  王 逵 (大怒)你、你、你,你到底想干什么!
  青年周 我要参你一本!
  王 逵 (被气笑)周茂叔,你是不是个笨蛋?
  官员甲 (对观众)就他看得明白。当然是笨!
  官员乙 (对观众)就他想得清楚。肯定是笨!
  官员丙 (对观众)就他清正廉洁。还能不笨!
  官员丁 (对观众)就他仗义执言。一个字,笨!
  王 逵 周茂叔,你知不知道,你写的参我的奏折,还要通过我的手才能递给到朝廷?
  青年周 这奏折不写,是我的失职,至于皇上看不看得到,那我管不了。
  王 逵 你……我说你什么好!
  众官员 (合)这个时候,大人要面子,我们就是台阶,边搭边撤。
  官员甲 周敦颐信口胡说,有罪!
  官员乙 周敦颐以下犯上,有罪!
  官员丙 周敦颐出言不逊,有罪!
  官员丁 周敦颐恃才傲物,有罪!
  眾官员 (合)下官先行告退,把陈案了结,替大人分忧。
  [四官员下场,灯光变换。
  王 逵 (对观众)他明明知道参我的奏本还要经由我手才能递入京城,却偏偏要写下这奏章!还要亲自交到我的手中。有种!(对青年周)你就不怕我参你一本?
  青年周 范文正公受小人谗言两次被贬出京,都无所畏惧,我这算什么?我早已将一己之利置之度外。
  王 逵 周茂叔啊, 你知不知道别人都说你笨啊!
  青年周 笨?!如果不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就是笨;不投机取巧用心钻营就是笨;不损人利己巧取豪夺就是笨;那我宁愿笨!
  王 逵 身在官场,不学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如何在这仕途中平步青云?
  青年周 世间就是因为巧人太多了,才会有人为官不清,为富不仁,为老不尊,为商不诚。官场一旦形成巧言令色之风,便无人说实话做实事。上为欺君,下为欺民,上不通,下不达,乱象生,则国家危矣。所以只有崇拙而去巧,在官场形成一股风清气正的局面,国家才可出现兴旺之象。
  王 逵 茂叔,你今天给我上了一课啊,我得谢谢你。
  青年周 (有些不好意思了)王大人,下官不敢当。
  王 逵 茂叔,刘充的案子,请你重查另判,拜托了!   青年周 谢大人!
  [另一个光区,呈现出老年周在书写《拙赋》,多媒体上呈现出《拙赋》的内容。也可伴随老年周的吟诵。
  老年周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一个光区亮起。
  王 逵 臣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举荐南安军司理参军周敦颐,此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实属我朝难得之栋梁,皇上圣明。
  [音乐响起,在纱幕后的高处平台上,青年周和周正与中年周相向而行,在中间两周交替,周正留在中年周的身边。
  老年周 我虽志不在官场,但是每到一处都谨记文正公的教诲,认认真真办案,所以仕途顺利。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我四十岁。皇帝御笔钦点,派我前往四川合州任代理判官。
  青年周 合州城外嘉陵江东岸右一座山,名叫学士山。此山位于三江合流之处,站在山顶之上往下望去,江水悠悠,白帆点点,风景十分宜人。
  [多媒体上出现了水墨画,中年周在纱幕后,身旁站着周正。
  中年周 那里可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啊!
  周 正 这是合州大乡绅张宗范的私家花园。
  中年周 张宗范?
  周 正 就是前几日,说要为您接风洗尘,被您回
  绝了的那位。
  中年周 哦?周正, 我要去拜会一下这位大乡
  绅。
  [前区灯光亮起,一个圆圈。
  门客甲 这新来的代理判官周大人是个什么路数?前几日咱们老爷设宴接风,人家给回了。转脸儿,却要亲自登门拜访,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啊?
  门客乙 依我看,那周大人定是知道老爷请了合州大大小小的乡绅前来赴宴作陪,人多嘴杂,所以不来。
  门客甲 那为何今日又来了呢?
  门客乙 今日人少,清净,有些话不是更容易说出口嘛。
  门客甲 都说这位周大人才华横溢、为官廉洁,看来不过是徒有虚名。
  门客乙 为官之人,哪有不贪之理?否则,谁愿意千里迢迢跑到四川合州这么一个地方来做官?不趁这几年往自己口袋里多划拉些银子,不是白白在这儿吃了几年的苦吗?
  门客甲 我敢跟你打赌,今日这个周大人登门,是来要钱的。
  [舞台另一演区灯光亮起。
  张宗范 (带四川口音)周大人,久仰久仰,早就听说周大人断案特别厉害,就是那个……(使劲儿想词)
  门客乙 铁面无私。
  张宗范 对对,铁面无私。合州百姓早就盼大人来喽。今日大人登门,张某准备了些薄酒,替大人接风洗尘。大人,请!
  [音乐响起,其他人扮作仆人上菜。建议仆人端着一个长方的矮墩,像托盘一样,一一上来放在舞台上,铺成了一条长桌的感觉。
  中年周 这哪里是薄酒,这满桌的菜可是够普通的人家吃上一月啦。
  张宗范 大人是贵客,来合州是当今圣上……
  门客甲 御笔钦点。
  张宗范 对对,御笔亲点。是我们合州百姓的造化。前两日请大人没有请动,我好难过,没想到今日大人亲自登门,是张某的荣幸。
  中年周 周敦颐初到此地,许多事情还要仰仗张大人。
  张宗范 不敢当不敢当!周大人有啥子吩咐,我一定……
  门客乙 不遗余力。
  门客甲 全力以赴。
  张宗范 以赴,以赴!
  中年周 (端起酒杯)我还真有一事想请教张大人。
  张宗范 莫说请教,大人请说。
  中年周 听说合州盛产美酒,当地人也是饮酒之风甚浓?
  张宗范 对头!合州这里是三江合流之处,水源丰富。粮食打得好哦,所以婚丧嫁娶,祭祀收割都要喝酒。怎么,大人平时不喝两口?
  中年周 酒是个好东西,李白有举杯邀明月的雅兴,苏轼有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潇洒,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但是酒也有酒的坏处,轻则伤身,重则乱性。
  门客甲 啥子?这周大人是想在合川禁酒?那样的话,老爷的生意岂不是要大受影响?
  门客乙 不似不似。要没得酒喝,衙门的税收从啥子地方来?他又不是个瓜娃子!
  门客甲 那他说酒是为了?
  门客乙 我看是想以此要挟老爷,禁酒是假,要钱是真。
  张宗范 大人说话好有文化啊,张某是个生意人,都要听不懂喽哈哈哈哈!有話不妨直说。
  中年周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见张宗范面露不懂之难色,解释)也就是说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
  张宗范 对头!咱们就是受到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发明了人工酿酒的技术。经过蒸煮,冷却、下曲、发酵、蒸馏等十几道工序,好酒就成了,香得很!
  [一边说,纱幕后一边出现酿酒的种种画面和场景。
  中年周 一壶酒尚且需要如此用心酿制,方可成为杯中物。何况人呢?
  门客甲 这酿酒与人又有啥子关系?
  门客乙 我是越听越迷糊了?
  中年周 张大人,我来合州三月有余,据我所知,此地辖石照、汉初、巴川、赤水、铜梁五县,有约四万户人家,人口八万有余,却没有一所州办书院,读书人甚少。衙门之中,案卷堆积,打架斗殴之事时有发生。
  张宗范 这是此地疑难杂症哟。这里多是走水路靠气力吃饭之人,很辛苦,要喝酒才能解乏。可是喝多了,连自己姓啥子都不晓得了,打架闹事就很常见,俗话怎么说……
  门客甲/乙 (合)酒壮怂人胆!
  张宗范 我晓得!
  [门客甲乙又被呵斥回进门处。   张宗范 不过——这制酒是我张家的重要产业之一,如果周大人想要“禁酒”,张某——
  中年周 大人误会了。张大人,大禹治水,靠的是
  疏导而不是截堵。想要彻底改变合州的剽悍民风,不是靠“禁酒”能够解决的。
  张宗范 那大人的意思是?
  中年周 律法再完备,执法再严格,虽然能够屠奸剪弊,惩前毖后,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俗民风,于国于民都只能算是治标的下策。只有兴办学堂,开启民智,让百姓明理而自律,才能实现一方土地的长治久安。
  张宗范 (恍然大悟)我晓得喽,大人想在此地兴办学堂。这是好事啊!周大人为何不早说。
  中年周 小弟初来乍到,对此地并不了解。如果兴办学堂,免不了有幾件事情是要仰仗张兄的。
  张宗范 大人请说。
  中年周 这第一桩,便是钱从何来?
  门客乙 你看看,你看看,绕来绕去还是绕到了钱上。
  张宗范 兴办学堂是大事是好事,小娃娃们都要学习读书,我这一辈子就敬佩读书人,我没得文化,好遗憾哟!钱好说,钱好说,我出我出。
  中年周 多谢张大人。
  张宗范 那这第二桩?
  中年周 第二桩便是学堂办在何处?
  门客甲 好贪心呶你!
  张宗范 周大人有啥子建议?
  中年周 以弟之经验,学堂当选一处僻静优雅之地,学子读书不但能够吸取天地自然之灵气,更重要的是远离市井之烦扰,凝神静气方能诵读经典、得其精要。
  张宗范 大人真是……
  [等门客甲乙接话,门客甲乙被呵斥之后都闭嘴了,张宗范再三示意。
  门客甲/乙 (同时)一派胡言/强词夺理。
  张宗范 胡扯!大人说的特别对!我马上派人去寻找一处适宜开办学堂的地方。
  中年周 张大人不必再找,如今就有一处现成的办学之地。
  张宗范 大人说的这种地方,合州只有一处,莫非是我的私家花园?
  中年周 知我者,张兄也!
  门客甲 这个周敦颐,不但要地,还想要一块风水宝地?
  门客乙 真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啊!老爷可千万别掉进他的圈圈啊!
  张宗范 (大笑摆手)周大人,你看上我的花园就直说嘛,何必兜如此大个圈子。
  中年周 张兄,若只是想要借兄长的花园做学堂,我大可不必如此费心费力。小弟此次来的目的其实是想请张兄出面主持学政。?张宗范 大人这是笑话我喽。我就是一个做酒的生意人,没得文化还做什么学堂执事啊。
  中年周 张兄听我把话说完,再推脱也不迟!
  张宗范 请讲!
  中年周 原因有三,其一,张兄在此地德高望重,受人景仰,如果由您执掌书院,那百姓必然会响应拥护。
  张宗范 大人过分夸奖喽。
  中年周 其二,您交友甚广,请您主持学政,必然能遍请天下文人学士前来开师讲学,赏文论道。
  张宗范 我确实喜欢结交朋友,一起品酒!这其三呢?
  中年周 这其三嘛,敦颐在合州任不过三年,我离开合州之后,下一任的官员未必愿意继续办学。张兄,你乃土生土长的合州人,家业人脉俱根植于此。只有张兄主持学政,才能将合州变为巴蜀的文化之乡,张兄也会成为受百姓爱戴的开明绅士!
  张宗范 大人,你这一番话,竟让我没得推辞的理
  由。
  门客甲 这人好了不起啊!几句话让老爷不仅捐了
  钱和园子,连人都搭进去了。
  门客乙 老爷这一辈子精打细算,啥子时候做过这样的赔本买卖啊!
  张宗范 既然这样,我也有一事相求。
  中年周 张兄请讲。
  张宗范 既然要遍邀天下名士来此……喝酒聊天,
  那山上定要有个喝酒赏景的亭子。有了亭
  子自然要有幅墨宝,显得好气派。大人……
  门客甲 才华横溢。
  门客乙 文采过人。
  张宗范 两位好去厢房喝酒喽,张某就不劳两位作
  陪啦!
  [门客甲乙退下。
  张宗范 大人这么有文采,不知能否为这八角亭题诗一首?
  中年周 恭敬不如从命!
  张宗范 笔墨伺候!
  [鼓声(小鼓)响起,台上在准备笔墨纸砚的时候,中年周拜谢张宗范。
  中年周 张兄受小弟一拜!
  张宗范 岂敢岂敢!周大人可是折煞我了。
  中年周 张兄今日为合州百姓所做之事,惠泽一方,堪称乡绅之楷模。将来合州学子定不会忘记张兄。这一拜张兄受之无愧!
  [笔墨准备好。
  张宗范 大人过奖了!不瞒大人说,你进门之前我料定您找我无非就是讨钱要地,可是没想到你费了这么多口舌却不是为自己谋一分利,张某实在佩服!我仰慕你的才华更欣赏你的德行,合州百姓能有你这样的好官,大幸!日后若有需要我的地方,也请直言,张某定当……(想起来了)全力以赴,全力以赴。
  [门客甲乙又露出头。
  门客乙 学堂一开,老爷还要搭钱搭工夫。这摆明了是一桩赔钱的买卖嘛!
  门客甲 这真是“猫儿抓糍粑——脱不了爪爪啦”。
  [中年周一边写,多媒体上出现“养心亭”三个字。
  张宗范 养心亭。
  中年周 人,贵在养心也!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矣。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
  张宗范 好个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今日能得大人之墨宝,还能听大人一番教诲,张某心中甚是喜悦。来来来,你我弟兄二人今日一定要开怀畅饮!
  中年周 恭敬不如从命!(举杯)张兄,请!   张宗范 请!
  [两人饮酒。灯光变换,音乐起。
  老年周 嘉祐二年,学堂开办,广招学生千余人,不论贫穷富贵,只要天资聪慧,都一一收录。
  [幕后传来了学子们的读书声,在朗朗书声中,众学子在幕后的高台上有读书的各种造型,配以画外音,似一幅画卷一般。
  [画外音: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王安石出。
  王安石 兴办学堂,开启民智,舂陵周茂叔虽然身在地方州府任职,官不过五品,可是治国之道,强国之才不输一朝之宰相。佩服!佩服!
  老年周 王安石,與我同时代的著名改革家。才华横溢,文采飞扬,性格执拗,后世有人称他为“拗相公”。
  王安石 茂叔长我四岁,我十七岁的时候就仰慕他的才华,前去鹤林寺求见,想要与他谈古论道。怎知茂叔居然三次避而不见。都说我王安石自视清高,我看你周茂叔才是清高得很啊。
  中年周 介甫误会了!当年你我二人正值少年,意气风发。我不见你,不过是要避你锋芒。
  王安石 避我锋芒?那你我今日京城相见,可是因为我锋芒不在?
  中年周 (大笑)依我看,介甫这把利剑是锋芒依旧,越磨越快了。其实二十年前不见,是因为不想将论道变成论输赢;如今上门求见,盖因你我二人都已过不惑之年,终于可以坐下来,好好论一论我们各自的“道”了。
  [琵琶的音乐响起,在纱幕后,高台上,出现一个弹琵琶的女子,和一个舞剑的男子。
  王安石 今日之大宋,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这些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法度,若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重视选拔人才。
  中年周 为此,介甫写下了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你的变法主张。
  王安石 可惜啊!枉我洋洋洒洒万余字,向皇上进谏献策,结果却是石沉大海。
  中年周 介甫莫急,任何事情都需等到“天时、地利、人和”之时方可为之。
  王安石 等?茂叔,我可没有你这么好的耐心。边疆屡屡被犯,我朝冗官闲职泛滥,无人能敌,无才可用!内忧外患,唯有变法才能改变我朝积贫积弱的现状。
  中年周 自古以来新政必然引发争论,如何解决?
  王安石 从则用之,不从罢黜之。
  中年周 从之人少,反之人多,如何解决?
  王安石 不破则不立,应大刀阔斧,推陈出新,广纳贤才。
  中年周 贤才不至,旧人已去,如何解决?
  王安石 赏!大赏!不信无人!
  中年周 利诱之下如何辨别忠奸?
  王安石 忠贤最好,小人亦可用之。
  中年周 介甫,此举危险。如果无人助你一臂之力,这锈迹斑斑的战车岂是你一人能拖动的了的?
  王安石 那你说应当如何?
  中年周 顺势而为。
  王安石 顺势?
  中年周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势乃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趋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会拔苗助长。这无异于对久病之人下猛药,未必会治好,反有可能一命呜呼。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这几个字出现在纱幕上。
  王安石 如果“势”要宋亡呢?难道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大势已去而无动于衷吗?
  [音乐渐入,变得急迫。
  中年周 不是不为,是何时为,如何为。介甫你棱角分明,往往在做事伊始已经将众人视为对立。变法推行,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平衡,势必遭人反对。你又一意孤行,不会回转,必定不顾一切,勇往直前,最后难免落得个玉石俱焚。
  王安石 那茂叔兄的意思是制定新规以资富国强兵没有意义?
  中年周 介甫兄,新政无错,如果真推行,实乃我大宋之幸事也。但是,以介甫兄如此推行新政,法不得当,必将让新政成为大家抵制的对象。历史上变法者多不得善终,为何?商鞅死后,商鞅之法沿用,但商鞅必死。为何?众人可以接受新法,但不可接受推行变法之人。又是为何?
  王安石 茂叔,我今日才明白,二十年前你不见我,无非也是求清净求安稳,不愿与我针锋相对。时至今日,你依然如此!我敬你才华学识,但你这处事为官之法,介甫实在不敢苟同!你也不必劝我了,我已想好向死而生。商鞅之前例我并不畏惧,为国图强之新法我定会倾力推行。“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纵然最后我粉身碎骨,只要新法得以推行,我死而无憾。
  中年周 茂叔愿看到新法推行,建立太平盛世之时!
  [灯光变换,老年周出。
  老年周 我离世时,介甫正得圣意,大兴变法之事。然而好景不长,新法阻力确实自下而上让介甫不得喘息之机。
  中年周 新法原本要改变大宋贫穷落后的现状,但因王安石个人性格而起的党派纷争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年周 介甫,你可后悔?
  王安石 (大笑)后悔?我最不后悔的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活了一辈子!“白头追想当时事,幕府青衫最少年。”这一辈子,值!
  中年周 我欣赏他也羡慕他,气势磅礴大起大落的一生。有些朋友就是这样,一生也许只有一面之缘,为人处世之道也大相径庭,但那些从不为一己私利而筹谋,立于天地之间,心怀坦荡的君子,让我看到他们的思想正如夜空中闪耀的星星,所发出的光芒永远不会被黑夜所遮蔽!这样的人生,值!
  [多媒体变换。
  路人甲 值还是不值?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路人乙 为官能一呼百应就是值。
  路人丙 经商能腰缠万贯就是值。   路人丁 为师得让人铭记才是值。
  路人甲 像周敦颐那样,做官做到南蛮之地,染瘴毒之气,落得个一身重病,实在不值。
  路人乙 为显清廉,还未到家乡先寄书信一封,告诉父老乡亲都别来找我办事,清正廉洁,最终回家冷冷清清,实在不值。
  路人丙 没给孩子的发展创造条件,也没给孩子的仕途铺平道路,实在不值。
  路人丁 辛辛苦苦当了一辈子地方官,到最后钱不足百,破衣烂衫,庐山脚下一间破茅草房,穷困潦倒整日食粥,实在不值。
  众路人 (合)此人不是疯了就是傻了,再不然就是如他自己说了,拙人一个,行巧之事,全然不会,他这一生,不值!
  [灯光变换。多媒体在音乐声中,呈现出一片荷塘来,用水墨画的感觉表现。场景变换至庐山濂溪,中年周在荷塘中嬉戏。
  中年周 秋风扫暑尽,半夜雨淋漓。绕屋是芭蕉,一枕万响围。恰似钓鱼船,蓬底睡觉时。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
  [老年周躺在前场的一张竹椅之上。他突然从梦中醒来。
  蒲 氏 又做梦了?
  老年周 梦见家乡的莲花都冒芽了。
  蒲 氏 再过一个月窗外池子里的莲花就都开了,
  到那时,我们就到莲花池边赏花吃酒。现在,先生先吃点粥吧。
  老年周 怕是无缘见到今夏的莲花了。
  蒲 氏 先生……
  老年周 夫人不必忌讳,圣人说“朝闻道,夕可死矣”,由此可见,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到死都没有明白为何活着的道理。
  蒲 氏 我虽不是圣贤之人已参透生死,但也不会囿于儿女情长无法自拔,先生放心。
  老年周 那就好,人同世间万物一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原本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如同太阳东升西落。我若走了,你心中的我是不会走的,所以不必太过难过。
  蒲 氏 先生放心,我会耐心等待与先生重逢之日。不知先生还有什么嘱托?
  老年周 没有嘱托,只有道谢。
  蒲 氏 这是从何说起?
  老年周 家事安宁祥和,多亏了夫人。我一生宦游,夫人一直跟随且无怨言;我与友人云游山水,夫人相夫教子不辞辛苦;我不谋求名利,夫人就甘愿随我过了一生清贫的日子,委屈夫人了。
  蒲 氏 怎能讲是委屈?我虽无老爷之智慧,但自认也不是一个庸俗之人,如此安静平淡的生活,也是我的心愿啊!
  老年周 所以,多谢夫人,谢夫人的明白,谢夫人的体谅,谢夫人的同甘共苦,谢夫人的情投意合。
  蒲 氏 这谢,我受了。我也要多谢先生。
  老年周 谢从何来?
  蒲 氏 先生可曾记得你我二人是如何结成百年之好?
  老年周 记得,当然记得。嘉祐四年,我与你兄长蒲宗孟偶遇于合阳,谈了整整三天三夜。
  蒲 氏 吾兄回到家中第一句话便是“世有斯人欤,真吾妹之敌也”。然后就做主将我嫁给了你。
  老年周 能得夫人真乃茂叔之福气。
  蒲 氏 我很庆幸。如果不是此生遇见了先生,我还不知这世上竟有如此高洁之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先生在一起,虽无锦衣玉食,可是我这心里,明白,踏实。多谢夫君!
  老年周 夫人,我走之后,要善待自己,像我在時一样,用心生活。
  蒲 氏 好。煮粥,读书,打扫院子,种花,看雨。放心吧,你我只是暂别。
  老年周 既然是暂别,我希望晚一点儿和夫人重逢。
  蒲 氏 好。都听先生的。
  老年周 有机会和你说再见,我心安了!
  蒲 氏 我也是……
  [周正上。
  周 正 夫人!老爷!
  老年周 周正,我要的石碑可曾做好?
  周 正 禀告老爷,石碑刚刚送到。石匠让我问问
  老爷,这碑上打算刻些什么字?
  老年周 依夫人看,该刻些什么好呢?
  蒲 氏 听先生曾经说过: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老年周 知我者,夫人也!周正,石碑就让它空着吧!
  周 正 什么都不刻?
  老年周 什么都不刻!
  周 正 是!
  蒲 氏 先生,粥凉了,我再去给您热热。
  老年周 有劳夫人了!
  [蒲氏下,周正又上。
  周 正 老爷,我想想还是不妥。这石碑上既无生
  平,又无建树,如果多年之后,有人问起,还有谁知道您是谁呢?
  老年周 哈哈哈!我是谁?我是谁?我是周敦颐,周敦颐是我吗?我是谁不重要,我是你,我是他,我是这世间万物。这世间万物也是我。
  [天空中流星划过。
  老年周 我于星海中来,还于星海中去。周正,看
  见了吗?我去也!
  [老年周起身朝着后面走去,配合多媒体和实景中的圆,感觉老年周走进一个个的圆的深处,直到消失在一片水墨画的莲池之中。
  [幕后传来童子读书的声音。
  [画外音: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蒲 氏 先生去了,如莲花一般淡雅清香,他似乎刻意不要世人记得。
  周 正 功名也好、利禄也罢,对老爷而言,最终都是生死不随的身外之物。
  [灯光变换。
  群众一 虽说先生没有在他的墓碑上留下任何的文字,但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却给先生留下了他们的诗句。
  群众二 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北宋黄庭坚。
  群众三 先生岂我辈,造物乃其徒。北宋苏轼。
  群众四 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驾长虹于寥廓,听鸣凤于高岗。南宋魏了翁。
  群众五 一穷谁将混沌开,千年样子道州来。须知太极原无极,总是心为明镜台。明代王守仁。
  群众六 屠刀剪弊,如快刀健斧,落手无留。北宋浦孟宗。
  群众七 周敦颐,字茂叔,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
  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群众八 因终老于庐山时,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所以世称——
  众 人 (合)濂溪先生。
  [三声钟响,舞台上,所有的演员共同随着钟声鞠躬。
  [多媒体上出现濂溪先生的题目和简洁的莲花,收光。
  [剧终。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戴茜今晚嫁给谁》的剧本刊登于《上海戏剧》2018年第3期,2018年6月该剧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这个戏真的是在讨论戴茜今晚要嫁给谁吗,还是在这个问题之下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着你去发掘?就让戴茜的饰演者严晓频和编剧陈小玉来回答这问题,分享她们是如何与这部戏结缘又是如何解读角色和剧本的。  严晓频|戴茜饰演者  这部戏是2017年9月1日在北京建組排演的,演我妈妈的是非常棒的女演员马之秦
期刊
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常设展览中,有一组抽象表现主义的名作《红》(Red on Maroon)。它来到伦敦,成为泰特收藏品的故事,和创作它的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本人一样充满传奇性。1958年,罗斯科收到著名软饮公司西格拉姆(Seagram)的邀请,要他为他们新建成的西格拉姆大厦中的四季餐厅的正厅进行设计与作画。在三个月的时间里,罗斯科完成了三个系列总共将近四十幅全都是褐红色
期刊
怎么会有这样的音乐剧呢?开场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小型埃及乐队抵达以色列,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因为它并不重要。  奔波了一整天的我,在抒情的音乐中,在唯美的画面中,在阴雨的天气里,沉沉睡去……不甘心因为没睡好而错过这部“最佳”作品,时隔数月之后,我再次坐在了百老汇47街埃塞尔·巴里摩尔剧场里。这一次,70分钟一气呵成,连百老汇音乐剧标配用来让大家买酒的中场休息也省略了。  《乐队来访》讲述的是一个错误
期刊
《婚姻生活》是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于1973年完成的影片,这个法国明星版话剧《婚姻生活》6月上演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令人遗憾的是,这版过于追求戏剧化的呈现,而失却了伯格曼作品的厚重感,以及那种平铺直叙下自然流露出的对两性关系和人性的痛苦追问。笔者异常平静地见证了一对结婚十年的法国夫妇如何走向关系终点的完整过程,却并没有真正被带入这段关系。  失却了情感关系的微妙感  伯格曼原作里人类情感关系的微妙感
期刊
《抄写员巴特比》故事描述:“在19世纪末的美国华尔街上,一个律师事务所的老板雇用了名叫巴特比的年轻人为自己抄写文书。最初登场的巴特比少言少语、工作勤奋,律师老板对自己找到这样一位靠谱的雇员暗暗得意。然而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巴特比与众不同的怪异:巴特比不与办公室中的其他同事主动交流,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只会做最简短的回答,他从不离开办公室,总是待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屏风后面小小的角落里。在那个没有打印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