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字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志。淮安市要追赶苏南、赶超先进,关键在于把数字农业本土化,利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挥后发优势,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的信息化模式,才能迎头赶上走在我们前面的苏南等先进地区。
关键词:淮安 数字农业本土化
Huai’an develops “the digital agriculture” the key lies in the realization localization
Pan Chengyi Si Junmei
Abstract:The digital agriculture is the modernized agriculture symbol.Huaian must pursue southern Jiangsu,surpass advanced,the key lies in the digital agriculture localization,the use digitization high technology and new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tradition agriculture,the display gaining control by striking,the establishment suits oneself characteristic the large-scal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ization pattern,can try to catch up in front of us southern Jiangsu and so on the advanced area.
Keywords:Huai’an Numeral agricultureLoc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0060-03
数字农业就是农业数字化,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是用现代数字技术装备起来的、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控制和管理的农业。数字农业的显著特点,是用数字化技术使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实现有效的融合。农业数字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淮安市地处苏北,相对苏南,其农业具有迟发展、欠发达的特点。淮安市要追赶苏南、赶超先进,关键在于利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挥后发优势,全面构建数字化农业,以农业信息数字化为支撑、为依托,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的信息化模式,才能迎头赶上走在我们前面的苏南等先进地区。
1.淮安发展“数字农业”实现本土化的起点
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苏南等发达地区的数字农业已从最初简单的农业科学计算,发展到农业决策支持与自动控制,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从单株植物生长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的各个环节,农业生产过程在计算机控制下有序高效的进行。他们正在把传统农业成功的发展到虚拟农业、精准农业、智能农业。
而和苏南相比,淮安市的数字农业发展较晚,在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处理、农业信息管理与推广服务、农业规划与决策、农业生产过程实时处理与控制、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开发与应用、信息网络研究与建设等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与苏南等发达地区比还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不均衡,城乡信息鸿沟较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缺乏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农用软件研究与开发明显滞后;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的推广存在困难,产业化水平低等等,数字化兴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些年来,虽然淮安市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在不断的提高,但农业这一最基础的产业却相对落后和发展缓慢,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两极分化明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数字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刻不容緩、时不我待。
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在苏北欠发达地区。全省在大力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既定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区域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实施沿大运河开发战略,是这一分类指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淮安又是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的关键。全省在争先,淮安怎么办?在蓬蓬勃勃发展的江苏经济中,长江三角洲、京沪线沿线地区、沿海与沿江地区、陇海线沿线地区等,都提出结合本地资源、地缘优势的发展战略。从区位上看,淮安地区正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况。环顾四周,南有苏、锡、常“长三角”发达经济带,中有宁、通、扬沿江开发带,北有徐、新、连经济开发带,西有沿京沪铁路形成的中心城市带,东有通、盐、连沿海经济开发带。周边在开发,全省在争先,而淮安则处于相对冷落状态,甚至有渐趋边缘化之虑,这不能不使我们寝食不安。淮安正面临着来自东西南北中的重重挤压与挑战。淮安没有享受到“长三角”经济带迅速崛起的好处,却饱尝了极化效应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尽管省委、省政府在“分类指导”中既对发达地区做“锦上添花”的工作,又对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做“雪中送炭”的工作,但由于淮安底子薄、基础差、总量小、投入少,即使增速快,增量也仍然有限,我们正面临的不是差距缩小,而是差距拉大的危险。
淮安的相对落后表明,淮安的发展就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要加快发展。既然是加快,就不能走传统之路,就必须走能代表现代化的数字化之路。淮安是全省农业大市,这条数字化之路就要从这里走出来。淮安市的市情决定了必须在本土进行农业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才能实现淮安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发展数字农业才能构建和发展淮安的农业高技术体系,通过数字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用数字化的技术重塑现代农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淮安市农业的传统落后的面貌,才能有力地推动淮安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2.淮安发展“数字农业”实现本土化的条件
农业生产区域性特征明显,其发展情况如何,与区域内政策制度、社会文化、工业水平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区域内环境、气候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淮安市的数字农业发展,既要吸取国内外先进地区数字农业发展的精华,也要结合本市的市情,因地制宜的发挥自身优势。
淮安发展数字农业已具备了劳动力资源和区位交通两大优势。从劳动力资源优势看,淮安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低,但教育发达,这造就了淮安农业劳动力资源具有“素质高、成本低”的双重优势。淮安基础教育实力雄厚,远远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淮安拥有工学院、师范学院、炎黄学院、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等6所高等院校,高校数在苏北5市中仅次于徐州。淮安每年培养各类专业人才3万多人,全市还拥有财经、电子、信息、食品、商业、医疗、建筑等中等专业和职业技术学校26所,在全省13个市中仅次于南京、常州,位居第三。劳动力资源丰富,受教育程度较高,有利于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从区位交通优势看,淮安大力加强公路、铁路、水路建设。京沪、淮连、宁宿徐等高速公路贯穿境内,新长铁路已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及其入江入海水道等航道,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交通便利,这也有利于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同时,淮安农副产品数量多、污染少、质量优,有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加工增值的潜力极大。这些都将成为发展数字农业的重要支撑。
目前,淮安已经具有了加快发展数字农业的条件和优势。数字农业要求各种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全面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淮安已经初步形成了许多种农业信息技术,初步构建了数字农业的技术支撑;初步构建了淮安以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设施农业数字化生产技术体系,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的大田作物数字化生产技术体系和以提高农产品安全和品质的城郊型集约化数字农业技术体系;初步构建了软件和硬件一体化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平台,构建了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到精准实施一体化的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平台,使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精准实施等主要环节实现了业务化运转;初步形成了畜禽数字化养殖技术平台,为现代养殖發展提供了高技术支撑,提高了我市规模化养殖企业的管理水平;初步搭建了淮安数字农业公共技术平台框架,建立了数字农业数据采集标准和规范,制定了数字农业技术平台体系结构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淮安的各种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系统都正在逐步完善;专门应用于农业的计算机数据库与软件系统已初步建立。
3.淮安发展“数字农业”实现本土化的路径
实现数字农业本土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构建淮安全市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推动全市由粗放、经验型的传统农业向精准、数字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3.1 建立淮安本土的农业数据库系统。一是建立农业经济数据库方面,需要建立完备的人口、土地、耕地、各种作物面积和产量、各种畜禽生物的数量、农民收入、农民消费、农民就业和乡镇财政等数据库。二是建立农业环境资源数据库,需要建立尽可能完备的气候、气象数据库、详尽的土壤资源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和农业环境数据库。三是建立农业生物数据库,农业科研单位与院校对各种农作物、园艺作物、畜禽水产生物、食用苗藻生物都需要建立其品种、品系和近缘生物的数据库,各种农业病菌、农业昆虫、农业微生物都需要建立其分类体系的数据库。
3.2 加速淮安数字农业技术与装备本土化。一是要加强区域型精准农业技术本土化研究。二是要加速农业技术装备本土化,尽快装备出高质量、适用本土化的精准农业技术设备,以满足本农业区域的农业生产技术要求。三是要实现农业生物要素、农业环境要素、农业技术要素和农业社会经济要素在全市的整合。实际上,农业要素的数字化本身并不能说明农业的进步,只有将这些已数字化的农业要素融入农业过程并符合本地实际情况,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3.3 发展淮安本土的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发展数字农业的核心。精准农业主要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管理决策,以达到作物生产预期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目标。精准农业的功效在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降本增效,提高生产率,创造粮食的安全生产,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淮安市尚处于精准农业的探索、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实施精准作物、精准畜牧、精准水产、精准林业等数字农业生产,创造数字农业高新技术,以改造和提升农业传统产业技术。
3.4 创建淮安本土的数字化农业市场体系。创建数字化农业市场体系是淮安市当前实施数字农业的迫切需要。首先,要开辟数字化农业市场全天候、全方位为全国农业服务的大平台;其次,要组建有关数字化农业市场方面的数字化网络,包括国内外农业市场商贸交易网和数字农业市场化法规网;其三,要建立国内外农业市场动态数据库和淮安数字化农业市场信息网,开展网上农业商贸交易活动;其四,要建立数字农业市场化监测技术体系,检查网上各种商贸交易活动的正确性、合法性,有效地规范、约束、管理淮安数字化农业市场。
参考文献
[1] 承继成.数字农业——数字地球的应用之一,地球信息科学,2000年1月
[2] 汪懋华.信息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科学时报,2000 年3月
关键词:淮安 数字农业本土化
Huai’an develops “the digital agriculture” the key lies in the realization localization
Pan Chengyi Si Junmei
Abstract:The digital agriculture is the modernized agriculture symbol.Huaian must pursue southern Jiangsu,surpass advanced,the key lies in the digital agriculture localization,the use digitization high technology and new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tradition agriculture,the display gaining control by striking,the establishment suits oneself characteristic the large-scal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ization pattern,can try to catch up in front of us southern Jiangsu and so on the advanced area.
Keywords:Huai’an Numeral agricultureLoc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0060-03
数字农业就是农业数字化,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是用现代数字技术装备起来的、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控制和管理的农业。数字农业的显著特点,是用数字化技术使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实现有效的融合。农业数字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淮安市地处苏北,相对苏南,其农业具有迟发展、欠发达的特点。淮安市要追赶苏南、赶超先进,关键在于利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挥后发优势,全面构建数字化农业,以农业信息数字化为支撑、为依托,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的信息化模式,才能迎头赶上走在我们前面的苏南等先进地区。
1.淮安发展“数字农业”实现本土化的起点
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苏南等发达地区的数字农业已从最初简单的农业科学计算,发展到农业决策支持与自动控制,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从单株植物生长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的各个环节,农业生产过程在计算机控制下有序高效的进行。他们正在把传统农业成功的发展到虚拟农业、精准农业、智能农业。
而和苏南相比,淮安市的数字农业发展较晚,在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处理、农业信息管理与推广服务、农业规划与决策、农业生产过程实时处理与控制、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开发与应用、信息网络研究与建设等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与苏南等发达地区比还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不均衡,城乡信息鸿沟较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缺乏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农用软件研究与开发明显滞后;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的推广存在困难,产业化水平低等等,数字化兴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些年来,虽然淮安市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在不断的提高,但农业这一最基础的产业却相对落后和发展缓慢,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两极分化明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数字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刻不容緩、时不我待。
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在苏北欠发达地区。全省在大力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既定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区域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实施沿大运河开发战略,是这一分类指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淮安又是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的关键。全省在争先,淮安怎么办?在蓬蓬勃勃发展的江苏经济中,长江三角洲、京沪线沿线地区、沿海与沿江地区、陇海线沿线地区等,都提出结合本地资源、地缘优势的发展战略。从区位上看,淮安地区正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况。环顾四周,南有苏、锡、常“长三角”发达经济带,中有宁、通、扬沿江开发带,北有徐、新、连经济开发带,西有沿京沪铁路形成的中心城市带,东有通、盐、连沿海经济开发带。周边在开发,全省在争先,而淮安则处于相对冷落状态,甚至有渐趋边缘化之虑,这不能不使我们寝食不安。淮安正面临着来自东西南北中的重重挤压与挑战。淮安没有享受到“长三角”经济带迅速崛起的好处,却饱尝了极化效应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尽管省委、省政府在“分类指导”中既对发达地区做“锦上添花”的工作,又对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做“雪中送炭”的工作,但由于淮安底子薄、基础差、总量小、投入少,即使增速快,增量也仍然有限,我们正面临的不是差距缩小,而是差距拉大的危险。
淮安的相对落后表明,淮安的发展就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要加快发展。既然是加快,就不能走传统之路,就必须走能代表现代化的数字化之路。淮安是全省农业大市,这条数字化之路就要从这里走出来。淮安市的市情决定了必须在本土进行农业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才能实现淮安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发展数字农业才能构建和发展淮安的农业高技术体系,通过数字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用数字化的技术重塑现代农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淮安市农业的传统落后的面貌,才能有力地推动淮安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2.淮安发展“数字农业”实现本土化的条件
农业生产区域性特征明显,其发展情况如何,与区域内政策制度、社会文化、工业水平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区域内环境、气候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淮安市的数字农业发展,既要吸取国内外先进地区数字农业发展的精华,也要结合本市的市情,因地制宜的发挥自身优势。
淮安发展数字农业已具备了劳动力资源和区位交通两大优势。从劳动力资源优势看,淮安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低,但教育发达,这造就了淮安农业劳动力资源具有“素质高、成本低”的双重优势。淮安基础教育实力雄厚,远远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淮安拥有工学院、师范学院、炎黄学院、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等6所高等院校,高校数在苏北5市中仅次于徐州。淮安每年培养各类专业人才3万多人,全市还拥有财经、电子、信息、食品、商业、医疗、建筑等中等专业和职业技术学校26所,在全省13个市中仅次于南京、常州,位居第三。劳动力资源丰富,受教育程度较高,有利于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从区位交通优势看,淮安大力加强公路、铁路、水路建设。京沪、淮连、宁宿徐等高速公路贯穿境内,新长铁路已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及其入江入海水道等航道,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交通便利,这也有利于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同时,淮安农副产品数量多、污染少、质量优,有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加工增值的潜力极大。这些都将成为发展数字农业的重要支撑。
目前,淮安已经具有了加快发展数字农业的条件和优势。数字农业要求各种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全面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淮安已经初步形成了许多种农业信息技术,初步构建了数字农业的技术支撑;初步构建了淮安以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设施农业数字化生产技术体系,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的大田作物数字化生产技术体系和以提高农产品安全和品质的城郊型集约化数字农业技术体系;初步构建了软件和硬件一体化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平台,构建了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到精准实施一体化的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平台,使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精准实施等主要环节实现了业务化运转;初步形成了畜禽数字化养殖技术平台,为现代养殖發展提供了高技术支撑,提高了我市规模化养殖企业的管理水平;初步搭建了淮安数字农业公共技术平台框架,建立了数字农业数据采集标准和规范,制定了数字农业技术平台体系结构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淮安的各种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系统都正在逐步完善;专门应用于农业的计算机数据库与软件系统已初步建立。
3.淮安发展“数字农业”实现本土化的路径
实现数字农业本土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构建淮安全市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推动全市由粗放、经验型的传统农业向精准、数字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3.1 建立淮安本土的农业数据库系统。一是建立农业经济数据库方面,需要建立完备的人口、土地、耕地、各种作物面积和产量、各种畜禽生物的数量、农民收入、农民消费、农民就业和乡镇财政等数据库。二是建立农业环境资源数据库,需要建立尽可能完备的气候、气象数据库、详尽的土壤资源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和农业环境数据库。三是建立农业生物数据库,农业科研单位与院校对各种农作物、园艺作物、畜禽水产生物、食用苗藻生物都需要建立其品种、品系和近缘生物的数据库,各种农业病菌、农业昆虫、农业微生物都需要建立其分类体系的数据库。
3.2 加速淮安数字农业技术与装备本土化。一是要加强区域型精准农业技术本土化研究。二是要加速农业技术装备本土化,尽快装备出高质量、适用本土化的精准农业技术设备,以满足本农业区域的农业生产技术要求。三是要实现农业生物要素、农业环境要素、农业技术要素和农业社会经济要素在全市的整合。实际上,农业要素的数字化本身并不能说明农业的进步,只有将这些已数字化的农业要素融入农业过程并符合本地实际情况,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3.3 发展淮安本土的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发展数字农业的核心。精准农业主要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管理决策,以达到作物生产预期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目标。精准农业的功效在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降本增效,提高生产率,创造粮食的安全生产,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淮安市尚处于精准农业的探索、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实施精准作物、精准畜牧、精准水产、精准林业等数字农业生产,创造数字农业高新技术,以改造和提升农业传统产业技术。
3.4 创建淮安本土的数字化农业市场体系。创建数字化农业市场体系是淮安市当前实施数字农业的迫切需要。首先,要开辟数字化农业市场全天候、全方位为全国农业服务的大平台;其次,要组建有关数字化农业市场方面的数字化网络,包括国内外农业市场商贸交易网和数字农业市场化法规网;其三,要建立国内外农业市场动态数据库和淮安数字化农业市场信息网,开展网上农业商贸交易活动;其四,要建立数字农业市场化监测技术体系,检查网上各种商贸交易活动的正确性、合法性,有效地规范、约束、管理淮安数字化农业市场。
参考文献
[1] 承继成.数字农业——数字地球的应用之一,地球信息科学,2000年1月
[2] 汪懋华.信息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科学时报,2000 年3月